1930年10月,蔣介石趁中原大戰勝利的餘威,調動10萬兵力,對紅軍發動第一次大規模“圍剿”。戰前,蔣介石曾讓何應欽主持“綏靖會議”討論剿滅紅軍,也是想讓他擔任剿總司令,無奈,何應欽婉言謝絕,擔子落到了江西省政府主席魯滌平身上,併成立“南昌行營”負責“圍剿”行動。

結果,魯滌平在這次“圍剿”中“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僅手下兩員大將一死一逃,自己的第9路軍被打殘,還被蔣介石斥之爲無能,引咎辭職,後想借抗戰爆發之機恢復軍職不成,致其腦充血痼疾加重,於1935年病逝於南京。

一、蔣介石重兵“圍剿”,紅軍因敵定對策

五項任務之首,直指中央根據地。1930年10月6日,蔣介石打敗馮玉祥和閻錫山,取得中原大戰勝利。10月10日,在上海提出了“最迫切的五項任務”,其中第一項就是“肅清匪共”。12月,蔣介石到達南昌,親自部署全國統一組織的“圍剿”,改變由一省或幾省組織的“進剿”和“會剿”,並將朱毛的中央根據地作爲重點。

成立南昌行營,統領三省湘鄂贛。早在1930年8月,蔣介石就命令何應欽主持“武漢行營”召開“綏靖會議”,意欲任命何應欽爲“湘鄂贛三省剿匪總指揮”,但何應欽不想站在一線,婉言謝絕。10月28日,蔣介石成立其直屬的“南昌行營”,任命江西省政府主席魯滌平爲行營主任,統一指揮湘鄂贛三省“圍剿”行動。

十萬大軍集結,長驅直入來勢洶。此次“圍剿”,蔣介石調集了11個師、3個旅、3個航空隊,共10萬餘人,轄魯滌平的第9路軍,朱紹良的第6路軍,蔣光鼐的第19路軍,前線總指揮爲第9路軍第18師師長張輝瓚。蔣介石爲這次“圍剿”制定的總方針是“長驅直入、外線作戰、分進合擊、猛進猛打”,三路大軍由北向南直插中央根據地,可謂來勢洶洶。

實施積極防禦,誘敵深入聚殲之。紅一方面軍獲悉敵軍“圍剿”行動後,位羅坊召開緊急會議。會議討論了主動出擊、先行退卻等方法,最終統一思想,確定由毛主席提出的“積極防禦、誘敵深入”的方針。11月1日,毛主席和朱德簽發了“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殲滅之”的命令。

黨政軍民團結,堅壁清野打游擊。羅坊會議後,中央蘇區積極準備反“圍剿”,特別是向戰士、羣衆說明誘敵深入的必要性,黨政軍民形成了一個整體,部隊開始部署、整訓,發動羣衆進行“堅壁清野”,肅清敵特,部署游擊戰。

二、大踏步誘敵深入,魯滌平三次撲空

紅軍主力東渡,魯滌平第一次撲空。1930年11月5日,“圍剿”行動開始。當天,紅1方面軍離開袁水流域,渡過贛江,撤退到贛江東岸。紅軍的撤退,使魯滌平第一次撲了個空,他判斷紅軍可能佔領撫州、樟樹,於是向吉水、永豐地區追擊。

主動放棄吉安,魯滌平第二次撲空。當魯滌平主力渡過贛江時,紅軍主力主動放棄吉安等地,先敵一步向根據地中部的東固、龍岡地區轉移。11月18日至20日,魯滌平相繼佔領吉安、永豐、樂安等地,未尋得我軍主力,又一次撲了個空。

主力祕密轉移,魯滌平第三次撲空。爲引敵至理想的作戰地區,11月下旬開始,紅軍“求退心切”,開始大踏步戰略後退,紅1方面軍主力祕密轉移到黃陂、小布地區,留部分力量吸引敵注意力。魯滌平根據情報判斷我軍主力在東固地區,當“搗破東固匪巢”後,卻還是沒有找到我軍主力,再一次撲了個空。

天降大霧助攻,同僚相煎負氣而走。但是,這一次的撲空卻給魯滌平造成較大的損失。12月19日,公秉藩的第28師(新編第5師改稱)佔領東固,而張輝瓚不知道。20日,天降大霧,兩個狹路相逢的師激戰了4個小時。公秉藩認爲是張輝瓚有意爭功,賭氣率部退回富田,因此,只有張輝瓚師留在東固。

三、精心佈置伏擊圈,慎重初戰求全勝

精細選擇戰場,六項條件都具備。11月19日,毛主席到達永豐藤田,爲實現反“圍剿”的目的,研究了紅軍退卻的終點問題,即與敵作戰的戰場。反覆研究,認爲必須具備6個條件:1.人民積極援助紅軍;2.作戰陣地有利紅軍;3.紅軍主力易於全部集中;4.敵人交通阻塞,不便聯絡;5.敵人耳目閉塞,容易發生過失;6.敵人補給困難,與之周旋能使敵疲勞沮喪。根據這些條件,認爲最理想的作戰地區在根據地中部。

決心殲敵主力,一舉兩得懾敵膽。12月中下旬,根據當時態勢,紅軍認爲天時、地利、人和都已具備,反攻的條件已經成熟,但初戰勝敗關係戰役全局,經黃陂會議討論,決定打中路孤軍深入的張輝瓚、譚道源部。攻擊該部,不僅我軍佔有優勢,殲敵後還可從中間割裂敵軍部署,殲滅敵主力,亦可對敵形成震懾,使“圍剿”不攻自破。

殲敵誓師大會,戰鬥名聯鼓士氣。12月24日,朱德、毛主席簽發殲滅來犯之敵的作戰命令。第2天,紅1方面軍在小布舉行殲敵誓師大會。會場懸掛毛主席親書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裏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人,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會後,紅軍指戰員和羣衆士氣旺盛、羣情激昂。

敵軍據守不前,戒急戒躁待戰機。12月25日,紅1方面軍在源頭通往小布的道路完成伏擊部署,只待譚道源進入伏擊圈。但譚道源經驗豐富,進入源頭後,意識到孤軍深入,遂就地構築工事,憑險據守,並電告魯滌平,要求張輝瓚、公秉藩迅速前進。27日,秉持慎重初戰、力求全勝,紅1方面軍放棄強攻譚道源,撤出伏擊圈。

四、抓住戰機“斷其指”,乘勝追擊擴戰果

敵師孤軍冒進,決心殲敵於運動。12月28日,在得到張輝瓚師向龍岡推進的情報後,紅1方面軍當即決定殲滅張輝瓚的第18師,併力求殲敵於運動中或立足未穩。29日,前衛團在當地赤衛軍配合下,在源頭、洛口、頭阪分別牽制敵第50、第24、第8師,紅軍第3、第12軍,第3軍團、第4軍分左右兩路向龍岡地區祕密開進。

完成合圍聚殲,前頭捉了張輝瓚。12月30日凌晨,紅1方面軍全部進至小別附近地域,毛主席、朱德登上小別山親臨指揮。不久,敵第18師先頭遭紅3軍第7師迎頭痛擊,張輝瓚發起多路攻擊均被擊退。紅12軍完成割裂敵第18師與第28師的聯繫後,紅1方面軍形成了“對外阻敵增援、對內防敵突圍”的有利態勢,下午4時發起總攻,迅速結束戰鬥,活捉敵前線總指揮張輝瓚。毛主席寫下了《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首戰威震敵膽,爭先恐後奪路逃。紅軍首戰告捷,殲滅敵“圍剿”主力第18師後,給敵人造成很大震撼。魯滌平判斷紅軍將打譚道源的第50師,於12月31日命令譚道源退向洛口,向許克祥的第24師靠攏。譚道源當夜下令各部後撤,第50師各部接到命令後,爭先恐後奪路而逃。

迅速追擊逃敵,三軍重創譚道源。1931年1月2日晚,紅1方面軍得到譚道源師逃跑的情報,當晚10時發佈《追擊譚道源師的命令》。1月3日晨,紅1方面軍在東韶追上譚道源。紅3軍團由西北向東南,紅4軍、紅12軍由西向東,從三個方向發起猛攻。戰至下午3時,譚道源見大勢已去,下令突圍。由於紅3軍由西南向東韶以東的迂迴沒有到位,除敵一部乘隙突圍外,1個多旅被殲滅。

破敵圍剿圖謀,乘勝進攻擴蘇區。至1月3日晚,“圍剿”主力張輝瓚師除第54旅全部被殲,譚道源師被殲大半,“圍剿”敗局已定,魯滌平下令收兵,宣告“圍剿”失敗。紅1方面軍乘勝轉入進攻,消滅地方地主武裝。至3月中旬,在多個縣新爭取了幾十萬羣衆,黨團組織得到鞏固,紅軍取得了較大發展。

第一次反“圍剿”,是我軍第一次在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打破敵人統一指揮多省力量進攻的運動戰。作戰中採取的“依託根據地誘敵深入,準確把握、捕捉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等作戰思想,特別是那幅誓師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裏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人,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成爲了毛主席軍事思想的雛形,而這一軍事理論的成功實踐也讓毛主席完成了一介書生到一代軍神的轉變。

本文作者:九縱,“這纔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纔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