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受降,出國受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盟軍最高統帥部1945年8月17日發佈第一號命令,規定除滿洲外中國境內的所有日本部隊包括空軍、海軍、陸軍和後勤部隊,以及臺灣和北緯16度線以北法屬印度支那(包括越南北方和老撾大部)的全部日軍,都由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受降。

國民政府決定將赴越受降的光榮任務交給第一方面軍,該部轄60軍、93軍(滇軍)、52軍(中央軍),62軍(粵軍)及三個獨立師,方面軍司令官盧漢擔任受降主官。

這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第一次在本土之外接受成建制敵人投降!是中國人民的偉大的勝利。

1945年9月28日上午,在中英美蘇越五方代表見證下,侵越日軍投降儀式在河內原法國駐越總督府舉行。

受降儀式簡單隆重。首先由盧漢司令官向日軍司令宣讀了投降條款,並由日語譯員翻譯爲日語,然後交由日酋土橋勇逸簽字承認,他簽字後隨即率領其他官員退席。之後盧漢向到場的越南各界代表宣讀了《中國陸軍第一方面軍司令部佈告》,說明中國軍隊來到越南系接受日本侵略軍的投降,解除日軍的武裝,並予以遣返。中國軍隊不是來征服越南,而是來解放越南人民。要求越南各級行政機構堅持工作,維護秩序。如有危害治安,破壞財產等行爲,定將予以嚴懲,等等。

此後中國軍隊駐防越南北部直至1946年上半年,總體形勢穩定。

二、法國人回來了

法國之前在中南半島東部的殖民地,範圍大致相當於今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

19世紀中葉法國侵入該地區,至19世紀末基本確定了所謂聯邦範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戰敗,日本乘機進佔,法國殖民統治基本瓦解。日本投降後,越共領導的“越南獨立同盟”舉行起義,成立了臨時政府。

當時中國國民政府有一個亞洲去殖民化的總體方針,因此一方面軍默許了越南臨時政府存在,並在一定程度上與之合作(當時還有一個以武鴻卿爲首的越南國民黨,得到中國國民政府支持,但實力有限沒有成爲主流)。中國軍隊駐越期間軍紀嚴明,與越南民衆相處較爲融洽,頗受各界愛戴。

但是好景不長。

法國人並不甘心放棄殖民統治,很快捲土重來。1945年8月,法軍名將勒克萊爾將軍作爲法國對日受降代表,同時兼任法國遠東遠征軍總司令,受命恢復之前的殖民地。英國出於自身殖民利益考慮予以支持,於1945年10月將北緯16度線以南的越南南方和柬埔寨移交法國。10月5日,勒克萊爾抵達西貢(今胡志明市),開始着手恢復殖民統治。

此時中國面臨不利的國際環境:一方面法國急於恢復殖民統治;另一方面美國背棄民族自決主張轉而支持法國重返東南亞,主掌東南亞戰區的老牌殖民帝國英國就更不必說了。又因爲蘇聯通過雅爾塔密約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國民政府顧忌託管越南會予其藉口同樣施於中國的東北、蒙古、新疆。最終國民政府放棄了“託管越南、扶助其從自治漸臻於獨立”政策,同意將其交還法國,以換取西方的政治支持和經濟援助。

此外還有國內鬥爭因素。蔣介石爲剪除雲南地方勢力,在滇軍入越不久的10月3日發動了五華山事變,軟禁滇軍首領龍雲。爲避免入越滇軍不穩,召回盧漢(後任雲南省主席),並準備將60軍和93軍調往東北參加內戰。

1946年2月28日,經過多輪談判,國民政府在重慶與法國簽訂了《中法協定》:法國提前交還廣州灣租借地(今湛江市),承擔中國軍隊入越軍費,對中國在越南的地位和華僑待遇給予保證,中國無償收回滇越鐵路雲南段等;而中國將印支北部的軍事行政權力移交給法國。

三、節外生枝

雖然中法談判並不十分愉快,但終歸是達成了協議,這一事件本可劃上句號。

1946年3月4日上午9時,越北法軍司令薩朗少將來到一方面軍司令部,向參謀長馬鍈(盧漢奉調回國但尚未卸任)遞交公函稱,中法協定和中法參謀會議決定:法軍於海防第一次登陸日期爲3月5日至6日。

一方面軍於3月4日11時收到國內發來的電令,主要內容包括:(1)各地交防開始日期爲3月1日至15日,至遲於3月31日交防完畢;(2)已准許法方從海防港登陸,開始接防,次及河內,再及北圻各地,謹留鴻基(下龍灣北)一個港口,作爲我方撤軍使用。但電令沒有規定法軍在海防登陸的時間。

參謀長馬鍈立即召集中國顧問團(由外交、軍政、財政、經濟、交通、糧食六部和中央黨部七位特派員組成)、本部有關處長和53軍副軍長趙振藩(53軍換防越南海防港)商議。

根據馬鍈回憶:與會衆人雖對交防安排不滿,還是決定遵令交防,只是對法方要求6日在海防登陸一節,認爲應斟酌越北情況,慎重處理。

根據一方面軍記錄,會議決定如下:

一、越南人民反法情緒激昂,日來積極備戰,如使法軍突然登陸,勢必引起秩序混亂,華僑之生命財產,殊堪憂慮。故對法方要求6日登陸事,應答覆暫緩登陸。

二、法越談判尚未就緒,乘此亦可促進胡志明與法方談判。若能協調,庶可實現委員長指示不流血之意旨,而對我方交防,亦可於秩序良好狀態下實施。

會議做出決定後,司令部一面通知法方暫緩登陸,一面給蔣介石暨外交部、軍令部、陸軍總部發了三份電報,提出“法軍應暫緩在海防登陸”。

3月4日晚8時,中法又舉行軍事代表聯席會議,雙方一共三十餘人出席,由馬鍈主持。法方仍要求3月6日在海防登陸,中方沒有同意。會上陸總特派員陳修和(陳毅元帥堂兄)警告說,“法越談判沒有成功以前,我們不能讓你們單方面接防。如你們強行進軍,法越發生衝突,中國的軍官和士兵肯定將站在越南方面作戰”。

會議持續7個小時,直到3月5日凌晨3時,無結果而散。

馬鍈考慮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促使法越儘快達成協議,於是祕密派趙振藩代表中方,去與法、越雙方交換意見,堅持不簽訂法越協議,一方面軍就不交防。

至3月5日晚10時,法方不得已接受了越方的基本條件:法國承認越南爲自由之國家,越南爲印支聯邦和法蘭西聯邦的一員。雙方約定於3月6日下午2時,正式簽訂《法越初步協定》。

5日晚11時,一方面軍司令部接到薩朗的同意簽訂協定及“也唯爲使中國指揮部有充裕時間傳達命令起見,法軍登陸日期謹於7日晨開始”的函件後,同意法軍於3月7日晨在海防登陸。

四、刺刀見紅

事情雖然一波三折,但看起來還是向好的方面發展。在中方看來,事情到此爲止,左右不過是差一兩天的事,法方應該不會過多計較。

問題是法方並無誠意談判,他們實際是用政治談判來掩護軍事行動,企圖提前一日登陸,趕到河內以武力阻撓《法越初步協議》簽字,逼迫越方作城下之盟。

於是事態急轉直下。

3月5日上午,法國聯絡官阿夫申上尉來見海防駐軍長官王理寰(53軍130師師長),知會法軍計劃6日晨登陸。王理寰答覆沒有接到政府命令,軍人守土有責,不能私自協商,而且國際間交防也必須按規定手續辦理,要阿夫申回去,火速制止法軍的行動。

王理寰判斷法軍要強行登陸,下決心抗擊,他派參謀長王冠英到市區佈置巷戰的準備,自己到海岸和碼頭部署陣地,將火力配置在約3海里長的碼頭和9海里長的海岸線。

王理寰佈置回來,見到趕來的60軍軍長曾澤生和60軍暫21師師長隴耀,支持他抗擊法軍。王理寰下達準備阻擊法軍登陸的命令後,打電話向副軍長趙振藩報告,趙振藩表示同意。

3月6日早晨7時50分,海防388團團長佟道向王理寰電話報告:發現法國艦隊向港口駛來,發射信號彈十餘發阻止,對方不理。8時許,守衛海關碼頭的388團2連報告:法艦十餘艘,駛過南朝門,迫近港口。

王理寰遂下令按作戰命令執行。

法國艦隊進入港口後,一艦在先,二艦緊隨,六艦在後跟進,還有數艘軍艦在港口外續進中。

法軍艦隊各艦船如下(未全部進入海防港):

運輸船:Cephee, BARFLEUR, ERIDAN, Camlie Porcher

步兵登陸艇:LCI 102、103、104、203、204

坦克登陸艦:LST 347、382

驅逐領艦凱旋號(Triomphant)負責支援

搭載地面部隊:第九殖民地師9ème D.I.C

第二裝甲師摩托化集羣Groupement mobile de la 2ème DB

遠東海軍陸戰旅Brigade marine d’extrême orient

各支通訊連隊、運輸、供應、醫療單位。

對於法軍挑釁行爲,中國軍隊對空鳴槍制止。法方先行開炮(據在場的武元甲[後任越軍總司令]回憶中國軍隊鳴槍示警15分鐘後法國就開炮),擊中了碼頭的彈藥庫(庫藏大量水雷),引發劇烈爆炸,周圍房屋都被震壞。

中國軍隊隨即開炮還擊。

當時海防中國守軍僅53軍130師直屬隊和388團的第1營,除迫擊炮外沒有重型火力(山炮營尚留在國內)。當時60軍正集結海防附近待運,所屬184師和暫編21師的兩個山炮營迅速趕來參加戰鬥,用密集的炮火猛烈轟擊法艦。

法國軍艦兩次試圖強行登陸,都被中國守衛部隊擊退。

由於山炮毀艦能力不足,中國部隊又調集30餘門“巴祖卡”火箭筒於掩體內,俟法艦進入碼頭附近,集中火力予以猛擊。法國軍艦的遠程大炮不利於近戰,而中國部隊的輕重武器卻充分發揮了威力,結果先頭3艘法艦被擊中燃燒,爆炸聲如雷,一艘軍艦沉沒(大型步兵登陸艇LCI103號,之後被修復繼續使用,1950年報廢),二艘負重傷。其餘軍艦見勢不利,升起白旗狼狽逃去。

法國遠東艦隊司令阿巴努在回憶中憤怒地寫道:當法國軍艦中彈起火升起白旗後,中國軍隊並未停火,仍然以輕、重機槍向艦上猛烈射擊。大量法軍被打死打傷、燒死淹死。中國軍隊射擊了差不多2個小時,一直到10時30分,才停止射擊,造成法軍重大傷亡。

五、善後

法軍登陸不成,遭到重創,於是請美軍駐海防聯絡組出面調停。法方要求以中國旗與白旗交懸進岸談判;我方聯絡官答覆說,中國旗向來不與白旗交懸,如以法旗與白旗交懸則可。結果法軍小艇掛了法國旗和白旗進岸。

法國遠東艦隊司令阿巴努在美軍聯絡官格林中校陪同下來到130師師部。他開始態度蠻橫,譴責中國軍隊違反《中法協定》,要求中方保證不再發生類似事件,並對該事件後果負責。王理寰態度強硬,據理力駁,阿巴努才軟下來。王理寰質問爲什麼中國軍隊發出信號,法軍不停止前進,還先行開炮把彈藥庫打中起火。阿巴努承認是法軍的錯誤。

經過談判,雙方簽訂了《中、法軍在海防3·6事件協定要旨》:

(一)1946年3月6日法軍偷襲中國軍隊海防守地,被中國軍隊擊敗,此次誤會,純由法軍負責。

(二)海防市所有各國居民的生命財產一切損失,都由法軍負責賠償。

(三)法軍保證今後絕不再來偷襲海防守地。

(四)擊沉擊傷的法國軍艦,在中國軍隊監視下,准予打撈拖走,限7日早8時前打撈完竣。

(五)中國軍隊方面無條件地即日放回法軍被俘人員,雙方傷亡均由各自負責。

中國軍隊代表,中國陸軍130師師長王理寰

法國軍隊代表,駐越南法國艦隊司令阿巴努

簽字後,中國軍隊把被俘的法軍官兵送回碼頭。法軍打撈被擊沉的軍艦後駛離海防。

當天下午,法國特使聖特尼與越盟政府達成了協議,法國做出了同意越南南北方進行統一公投在內的巨大讓步,史稱3月6日協定。

3月7日,法軍陸續重新登陸。3月18日法國先頭部隊到達河內。3月20日勒克萊爾抵達河內,法國終於恢復了第三共和國戰前最後一塊重要的殖民地。法軍一登陸便恢復了蠻橫無理的本性,與中國軍隊武裝衝突、迫害華僑和越人的事件時有發生,不過畢竟不像在南越,中國佔領軍的存在讓法國人收斂許多。

第一方面軍在履行完受降任務後開始按照中法換防協定撤離越南,52軍和62軍早在1945年10月完成盯防滇軍的任務後已撤離越南,60軍和93軍在1946年3月至4月間從海防登船海運奔赴東北戰場,53軍5月越過越桂邊境陸上行軍至廣州後也海運回東北。

此後盟國共同調查海防事件,中方拿出種種證據:一、薩朗來函證明,一方面軍與法方約定的法軍登陸海防時間爲3月7日;二、有軍令部證言,並未與法方有3月5日或6日登陸的規定,薩朗的書面通知實屬捏造;三、法方稱艦隊是3月1日從西貢出發,實際是2月26出發,等艦隊到了海防外海的3月4日才通知中方,是企圖攻中國軍隊之不備,強行登陸;四、法國艦隊駛來越北,懸掛的是美國國旗,以隱匿其行動,進抵海防後才改掛法國旗,被擊敗後的3月7日又改掛中國旗以遮人耳目,實屬故意肇事……況且還有阿巴努所籤認罪書爲憑!法方理屈詞窮,英美就是想回護都沒法迴護。事件以法方認錯道歉和賠償損失作結。

六、評估

中法海防衝突是一場出色的抗登陸戰鬥:

前面說過,中國參戰兵力其實不多,不過是53軍130師直屬隊(無山炮營)和388團1營,以及60軍184師和暫編21師的兩個山炮營,滿打滿算也就兩三千人。

而法軍僅地面部隊就超過2萬(主力爲第9殖民地師)。

中國軍隊最強火力只有日式山炮,主要是九四式。這是一種輕型火炮,只有半噸多重,75 mm口徑,彈丸重量6.34 KG(爆破彈),彈丸初速392 m/s。該炮主要用於山地或其他複雜地形作戰,作爲低機械化戰場的支援武器是很合適的,但用於對海打擊就顯得威力不足了。

實際戰鬥中,中國軍隊還使用了“巴祖卡”火箭筒(Bazooka rocket launcher使用破甲火箭彈,有效射程100米,穿甲深度130毫米),作爲火力補充。

所以,中國軍隊一開始就沒想打一場傳統的反登陸戰——既不準備與法艦對轟,也不想迎戰優勢敵軍於灘頭。

法軍主戰艦艇爲“凱旋”號,系“空想”級驅逐領艦第六艘,主要裝備包括:5座138毫米45倍口徑單管炮(彈丸重量40.6KG,彈丸初速800m/s)和37毫米高射機關炮。僅以此艦火力射速,便足以壓倒中國軍隊(其他艦艇也有用於自衛的輕型火炮)。

正因爲如此法軍自恃武力雄厚,公然宣稱“中國軍隊沒有坦克、大炮、飛機、軍艦,裝備很差,戰鬥力薄弱,決定集中遠東所有海陸空力量,將中國軍隊趕出北越”。所以他們未做充分準備就貿然闖入狹窄的海防港水道,結果就遭到了嚴陣以待的中國軍隊有力打擊。

這一仗中國軍隊揚長避短,選擇了合適作戰距離(巴祖卡有效射程爲100米,打擊大型目標可以延伸到300米左右),既避開了法國強大艦炮,又不與對方優勢地面部隊短兵相接,使得法軍空有優勢兵力火力完全無法發揮作用。

實戰中中國軍隊集中火力打擊“凱旋”號和兩艘登陸艇LCI,擊中凱旋號炮位(據法方記錄8死19重傷20輕傷),致其重傷撤出戰鬥;兩艘登陸艇一沉一傷。

此戰的法軍是典型的驕橫之敵,因其狂妄自大而疏於準備。至遲到中國軍隊鳴槍示警時,他們就該明白戰鬥不可避免,應該展開戰鬥隊形,先解除威脅再作道理;而實際情況是他們在開炮後仍然企圖強行靠上碼頭登陸——在法國人看來,炮聲一響中國人就會慫了,所以第一批登陸的居然是第九殖民地師信號兵連。

結果就是落入對方火網。

關於這次衝突雙方戰損情況:《文史資料選輯》記載中國軍隊傷亡30餘人;法方記載幾個不同傷亡數字:23死40傷(《Free France's Lion: The Life of Philippe Leclerc,de Gaulle's Greatest General》),34死,超過100人受傷(《Les guerres d'Indochine》);而中方記錄主要有法軍傷亡800人和3000人兩種說法。

具體分析起來,法方記載數字明顯縮小,法軍總兵力超過2萬,雖然一戰以後法國人戰鬥意志比較可疑,但也不至於傷亡不到1%就慫了;要知道遠東艦隊還有航空母艦“貝亞恩”號(BARN),以及“埃米爾·貝爾坦”號(mile Bertin)等幾艘巡洋艦,不是沒有報復的本錢。

法軍是真被打疼了,不然這幫信奉“叢林法則”的白人是不會認錯道歉並賠償損失的。

當然中國方面的數字也有所誇大:實際戰損的法艦隻有三艘,就算全部傷亡也湊不出3000人。相對而言傷亡800人可能比較接近事實(LCI的標準搭載是200人,輕裝再擠一擠500人也是裝得下的,另外那個信號兵連因爲打出白旗,可能被視爲投降計入殲敵數字)。

但不管怎麼說,中國方面都是大勝。

七、影響

這場武裝衝突沒有改變太多國際局勢,隨着中國軍隊撤退,本就不情願和解的法越雙方很快翻臉——半年多後,1946年11月22日,第一次印支戰爭爆發。

但這對中國軍隊來說,卻是一場提心氣的戰爭(雖然出於種種原因與事各方都較少提及),它告訴中國人洋鬼子不可怕,只要做好準備一樣可以打哭他們。

值得注意的是,此戰主力53軍是原東北軍,就是那個“九一八”不戰而退的東北軍,其中上文提到副軍長趙振藩就是北大營當夜的親歷者(時任第7旅參謀長)。

同樣一支軍隊,1931年何其衰哉,1946年何其勇哉!

區別就在於這時的53軍是一支勝戰之師,參加了第二次中國遠征軍,在屍山血海的龍陵騰衝攻堅戰中打敗了鬼子,所以他們有心氣蔑視打不過鬼子的法軍。

勝敗乃兵家常事,而不敢打卻最傷元氣,只要慫一次,今後再遇上問題就會不由自主想再慫一次也沒啥,然後週而復始……

士氣有賴於不斷勝利積累,正如也參與此戰的60軍,在東北得了個“六十熊”的花名,而幾年後他們作爲志願軍一員東征入朝,卻打出了“五十雄”的威名。

本文作者:鱷魚不哭,“這纔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纔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