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地大物博,但是我們發現在我們中國很難有農業品牌做大做強的,或者說一些好的農業品牌最後都泯然衆人矣了。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們這篇文章就來說說是哪三大問題纔是造成中國農產品品牌壽命不長的主要原因。

地方農產品品牌毀於慾望和缺乏監管

我們知道地方性農產品品牌,也就是我們說的地方特產,比如說五常大米,西湖龍井,雲南普洱這些都屬於地方性特產。他的產地就是品牌,我們叫這樣的土特產地方性品牌。也就是說只要是這個地方產的農產品都可以叫,五常大米,叫西湖龍井。

那麼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既然是地理行標誌那麼就誰都可以使用,這就造成了市場上同樣的品牌的商品質量卻岑森不起的現象。最後自然也就失去了品牌信譽,最後這個土特產也就徹底的“臭”了。

我們拿五常大米爲例,五常大米並不是毀於“公地效應”而是毀於貪婪,也就說五常大米並不是因爲五常人都去賣質量不好的大米所以把五常大米的品牌“毀”了。而是因爲五常地區的大米被整合以後出現了嚴重的“攙兌現象”五常大米在售一千萬噸,年產只有105萬噸,這不是明顯的摻假嗎?

所以說五常大米被毀的第一個原因就是“貪婪”,五常大米被毀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因爲監管不嚴格。

爲什麼說我們缺乏市場監管毀了我們的農產品品牌?

我們國家對於商品監管的還是很嚴格的,爲什麼說是監管不力毀了我們的農產品品牌呢?其實我們一般所說的監管是質量監管,其中不包括產品初加工原料的來源監管。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有競爭對手或是外國企業想要攻陷我們的農產品品牌,那麼這個帶有明顯的欺詐性質的行爲就是我們的農產品品牌的最大敗筆。就像我們熟知的西湖龍井一樣,人家不管你口感如何品質如何,只要你不是西湖產的龍井就屬於欺詐行爲。當然了我們只是比喻,並不是說西湖龍井不是西湖產的,只是比喻不要對號入座。

第三個原因就是我們的農產品品牌受到西方的管理理念影響較深,導致我們自主品牌難以長時間存活。

我們發現我們中國的很多農業企業都有這樣的問題,一旦成功了有錢了就覺得自己的檔次不夠了,或者認爲自己很牛了就開始無所顧忌了。比如說某乾媽,前一段時間很多人說其口感不如從前了,然後就有人爆料其生產原料採購地換了,因爲成本問題。

其實因爲成本我們換產品供應商是沒有問題的無可指責,外國的很多大企業都是這麼幹的,爲什麼我們就不可以呢?這就是問題的關鍵,外國的很多農業企業都可以做到世界範圍的標準化,我們能做到嗎?

我們大多數企業都是選擇對於自己有利的東西來學習,而不去學習人家整個的規範流程,最後只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其實我認爲我們中國的農產品品牌不長壽,除了上面所說的幾個原因之外我們中國人的因素也是一個關鍵問題。我們中國人對於我們農業品牌的信任程度和歸屬感很差,就連我們農產品受益的當地農民都沒有什麼歸屬感,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我們很少看到企業特別是知名企業會拿農民當回事的,他們都是自己在孤軍奮戰,根本就沒有夥伴更不要說讓農民對你有認同感了。你連最起碼的“好人護三屯”都做不到,你認爲你可能一直興盛下去嗎?說的通俗點,富長良心有幾個富人做到了呢?

一個好的地方性品牌,起碼要讓當地的人有歸屬感,這纔是剛剛及格而已。我們有多少地方性品牌做到這一點了呢?一個國際性的品牌要讓國人有安全感,我們又有多少國際知名品牌做到這一點了呢?這些問題都因該讓我們深思的問題。

大家認爲爲什麼我們國家的農產品品牌“不長壽”呢?你是如何看這個問題的呢?

我是農民,我爲農民發聲。您的關注和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