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認爲,一個國家內部的農產品銷售是不能完全按照市場競爭機制來運作的,否則只會加劇農業內部的消耗。我們今天這篇文章就從一瓶藍莓汁入手來和大家談談這個問題。

我們東北是藍莓生產基地,主要的產地是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的山區。按照道理來說藍莓主產地的藍莓加工業務應該十分發達纔對,但是事實可能和我們想象的有很大的差距。

在我們的超市之中,一瓶1.5元的藍莓汁其產地卻是廣東。我們知道廣東是不生產藍莓的,也就是說其生產所需的藍莓要麼是東北地區運輸過去的,要不然就是進口的。不過我認爲這藍莓汁的價格只有1.5元,估計藍莓原料是國產的可能性較大。

從廣東到哈爾濱的路程是3400多公里,坐火車需要39個小時。一粒藍莓從採摘裝箱在運輸到廣東耗時至少要50個小時,藍莓在常溫下的保鮮時間是3-4天(空運只要6小時),這個時間段藍莓的損耗較小。但是其損耗控制在10%以下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也就是說一粒藍莓運輸到廣東加工,其損耗至少會增加5%-10%左右,要經歷至少50個小時的運輸時間。大家計算一下這個藍莓的成本會增加多少?這不是內耗是什麼?

在我們中國這類農產品千里運輸到加工地,然後加工成農產品發回產地售賣的現象是很普遍的。比如我們全國聞名的“老乾媽”他的原料就是在加工廠以外的地區購買的。

可有人認爲採購原材料自然是哪裏物美價廉就去哪裏採購,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如果按照國家貿易的原則我們這樣想是沒錯的。但是我們知道在一個國家的內部這樣的做法實際是有很大問題的。

我們看發達國家的農業生產和加工模式,都是採取的分區生產就近加工的生產加工模式。我們幾乎看不到跨越幾千裏的空間距離去採購原材料的行爲,這是爲什麼呢?難道外國的商人不知道擇優選材嗎?

這是因爲發達國家的農業區域性特徵較爲明顯,在一個區域或是幾個區域內都是從事相同的農作物種植,根本就沒有遍地開花的種植模式。所以自然就不存在全國採購原材料的現象了。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是這樣的,但是農業較爲發達的國家都會盡量避免出現內耗的問題。

我們國家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認爲主要是兩個因素的干擾造成的。

第一,農業規劃缺乏科學性

我們是個農業大國,但是我們的農業規劃卻是存在很大的問題,重複種植,局部地區生產過剩這些都是我們目前農業存在的問題。這就導致國內局部農產品競爭積累,最後受損失的還是農民自己。

第二,加工能力差距過大

我們看一些南方的發達地區,無論是電子,五金還是農產品,其加工的能力都是很強的。而東北和西北欠發達地區的加工能力相對薄弱,甚至達到縣級以下無加工能力的程度。這也是就是爲什麼我們看到的商品大多數都是南方運輸過來的緣故。

農業內耗的問題是比價隱性的問題,我們可能短時間內看不到什麼危害,但是當我們意識到期危害的時候,其所造成的損失將是難以估量的。我們現在農產品價格始終無法有效降低,農產品成本也始終處於上升階段就是因爲這些因素造成的。

所以我認爲,在國內農業如此艱難的前提下,所謂的經濟自由是值得懷疑的。我們有必要爲減少農業內耗做出我們應有的努力。中國是一個整體所以農業也應該是一個整體,所謂的農業貿易自由,競爭自由不能成爲中國農業一體化的藉口和障礙。大家認爲是不是這個道理呢?農業的內耗問題大家怎麼看呢?一起來評論吧!

我是農民,我爲農民發聲。您的關注和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