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反常必有妖”我們如何看超市賣米比農民自己賣米的價錢還低呢這個問題呢?其中又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值得我們思考呢?

東北農業觀察出品

超市的大米比農民賣米的價格還要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確地知道超市是不會貼錢賣貨的,那麼其大賣價格較低的原因無非以下幾個:

第一,大米質量較差

大米的品種,來源,貯藏時間對於大米的品質都有着極大的影響,大米的價格自然就會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我們在購買低價大米的時候,就必須注意是不是有質量問題的大米?

第二,促銷手段評價銷售

超市爲了吸引顧客時長會做促銷,而大米作爲利潤較薄而且人人都需要的消費品,自然就是促銷的首選商品了。

第三,價格歧視

同樣的大米被分成不同的品級,並且拉開價格差距,自然就會出現品質較低的大米價格低於成本價的現象了。

“大米銷售價”低於“出廠價”究竟對農民的影響有多大?

我們習以爲常的大米銷售策略對於農民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因爲這樣的銷售形式讓農民手中的大米難以體現出品質優勢,好米賣不上好價,最後只能形成惡性循環。

農民因爲好品質的大米賣不上好價錢,所以農民就不去種植好品質的大米,反而去種植品質稍差的水稻品種。這樣我們的水稻種植業只會越來越難,究其原因就是因爲農民的水稻品質沒有得到認可的緣故。我認爲我們應該改變大米的x銷售現狀,讓農業可以實現良性發展。

比如說我們應該制定國家級的水稻價格評定機制,讓國家標準來爲農民的水稻正名。這樣我們就可以讓農民放心地種植優質水稻,優質優價也可以成爲現實。

我們還應該儘快的推動農民的農產品商品化率,讓農民的初級農產品可以直接變爲商品,這樣我們就可以保證大米價格的穩定保證農民的種植收益最大化。

看似簡單淺顯的兩個問題爲什麼這麼多年都沒有做到呢?這纔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我們認爲之所以這麼多年我們都沒有實現大米的優質優價,以及實現大米提高商品化率的目標,主要還是我們缺乏一個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運行機制。或者說是我們的農業產業鏈存在脫節的問題。

產銷一體化說得雖然很好,但是由於我們國情的原因我們錯過了最初的農業產銷一體化的黃金時間。如今我們在想實現農民產銷一體化這個目標就要難很多了。

畢竟現有的商業體系已經非常穩固了,我們要想讓農民在“虎口奪食”是相當困難的。就如我們現在看到的超市米價比農民自己賣米還低的現象,這不就是最好的解釋嗎?農民根本就沒辦法和超市競爭,我們就連最有力的成本優勢都被超市用商業手段削弱了。

水稻種植業存在的問題在我們國家農業生產中是普遍存在的,這種情況在外國發達國家只有兩種解決辦法:(1)農民擴大種植規模專業從事農業生產,國家給予保障和補貼,這個辦法顯然在我國是難以實現的,僅農業保險這一項我們就難以做到全覆蓋。(2)像日本一樣做到90%以上的商品化率,這樣農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得農業的收益,並且給予農民大量的政策支持和補貼。

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是從政策上和資金上支持農民的,這是改善農業現狀的必然做法。所以我們如果想要改變“生產廠家”和銷售商大米價格倒掛的問題,我們就必修要從國家層面做出努力,否則我們不但解決不了這種“坑農行爲”長此以往農民的生活只會更加艱難。

大家認爲大米銷售行業的這種現象是怎麼回事呢?懂行的一起來說說吧!

我是農民,我爲農民發聲。您的關注和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