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1月13日晚間消息,知乎創始人、CEO周源在2021新知青年大會演講中表示,以知乎各個領域的創作者爲中心,爲廣大用戶創造價值,將是知乎的長期戰略。2021年,知乎計劃投入總價值數十億元的現金和流量,繼續加大對創作者的支持。

知乎於2011年正式上線,即將迎來十歲生日。截至2020年12月,知乎上的總問題數超過4400萬條,總回答數超過2.4億條,每天會新增超過2000萬條創作和互動。

在商業化方面,知乎月活躍付費用戶數已經超過250萬,形成了集音視頻課程、電子書、期刊雜誌、論文庫、鹽選專欄的高價值付費內容庫,總內容數超過300萬,年訪問人次超過30億。

周源在演講中透露,目前知乎已經有100位創作者,月收入超過10萬元;有1000位創作者,月收入超過1萬元。2021年,知乎計劃投入總價值數十億元的現金和流量,繼續加大對創作者的支持。(雪梅)

以下爲知乎知乎創始人、CEO周源演講全文: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可愛的知友們:

知乎十歲了。十年光陰,說短不短,說長不長。對人而言,仍是沖齡;對酒而言,剛剛陳釀;對知乎而言,這十年,我們已經紮根時代的土壤,仍然滿懷激情,堅持夢想。

我的分享從一組數據開始。

截至2020年,知乎上的總問題數超過四千四百萬條,總回答數超過兩億四千萬條。回答是提問的5倍多,我想這能說明,過日子辦法總比問題多。

我們盤點發現,知乎十年,用戶最喜愛的兩個提問是——我們窮極一生,究竟追尋的是什麼?有哪些知識知道後,你的世界馬上就不一樣了?

知乎十年獲得贊同票最多的100個回答裏,出現較多的關鍵詞有情感、體育、娛樂,更多的是提升、堅持、發現……

我們來知乎做什麼?

我們在尋找自己的解答。

我們在相遇有趣的靈魂。

我們在點亮生活的燈盞。

我們在錨定人生的航向。

知乎最大的特色是問答。問與答,作爲古老悠遠的文化基因,影響了社會延續與文明傳承的方向。

幾千年裏,有一些問答,宏大而觸動人心。惠施問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莊子反問:子非我,安知我之不知魚?

還有些問答,具體而經世致用。比如哲學三問——我是誰?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比如科學之問——地球爲什麼是圓的?蘋果爲什麼會掉在地上?還有李約瑟之問,錢學森之問……

偉大的提問催生劃時代的回答。某種程度上,不管是阿拉伯人發明的10進制,還是萊布尼茨創立的2進制,世界的本質,是「問」進制。總有人提出好的問題,令人期待的問題。

提問和回答,在漫長歲月裏滋養了文明;而文明,又將問答變成本能,播下不斷進步的種子。

這些種子,留在殷墟地下的龍骨龜甲上,留在雅典特爾斐的神殿大門上。互聯網時代,它們也留在了大家的博客裏、論壇裏,留在了知乎裏。

知乎早就確立了自己的使命——讓人們更好地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找到自己的解答。我們致力於服務那些有好奇心、有求知慾、有精氣神的人,服務那些勇於探索、熱愛分享、真誠交流的人。

我們共同組建了今天的知乎社區。我想,社區是人們相互幫助的工具,社區也是人們變得親密的方式。也正因爲這樣,社區具有互生再造的魅力,社區具有互洽共榮的活力,社區具有自驅生長的動力。

社區也會形成獨特的文化,知乎就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社區文化。我認爲,一個互聯網社區是否形成了獨特文化,有三個核心標誌。

第一,形成了一批有辨識度的專屬詞彙。「謝邀」「認真你就贏了」「先問是不是,再問爲什麼」「不要跨界強答」「熟人太多,利益相關」等,這些詞彙想必大家都熟悉。

知乎的邀請回答機制一開始就有。經過我們考證,用戶「flypig」是第一個在回答中表明自己受到了邀請的人,那是2011年1月27日,知乎正式上線的第二天。然後,這個梗就陸續被大家玩了起來,但是措辭並不統一,並不是一開始就叫「謝邀」。有的說「應邀作答」,有的說「多謝邀請」,有的說「被人盛情邀請,所以稍微說一下」,還有的說「爲什麼要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啊」。

突然有一天,就有了「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謝邀體,也因此走出知乎,衝向世界。

這個詞彙表,到現在還在不斷增加。一開始像暗號,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好像更像是主流日常用語。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在知乎回答問題,常用「謝邀,人在法院,剛下法庭」。

環球時報,在知乎說「謝邀,人在三環,報道全球」。

航天員王亞平來知乎互動,第一句話就說「謝邀,人在太空,剛下飛船」。

互聯網社區形成獨特文化的第二個標誌,是形成了基於價值認同的公序良俗和自治公約。知乎就形成了《良性討論公約》,產生了大家共同參與社區維護,一同當裁判的「衆裁」制度。

第三,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堅定的排異性。知乎用開放的心態歡迎每一位用戶,但我們旗幟鮮明地捍衛科學理性,推崇獨立思考,反對愚昧反智,打擊嘲諷謾罵。

這樣的獨特文化來自於社區,又反過來滋養了社區,讓知乎能夠不斷升級,持續發展。社區沉澱下海量的內容,凝聚了我們的智慧,記錄了時代的變遷。

大家想知道,十年來,知乎獲得贊同票最高的回答是哪個嗎?哪個城市聚集了最多的創作者嗎?在這裏我做個預告,幾天後,知乎將發佈十年萬贊分析報告。

十年裏,知乎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時代氣象。在知乎,人們認識自己、探索未知、發現更大的世界。

我們關心時事,當英國脫歐接近尾聲,知乎有豐富詳實的討論,展現談判的來龍去脈。

我們反思災難,爲馬航370失聯揪心牽掛,爲天津港爆炸事故傷心悲痛,爲阻擊新冠疫情吶喊助威。

我們聚焦科技,感受第一張宇宙黑洞照片帶來的震撼,分享「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的喜悅。

當屠呦呦接過諾貝爾獎章,我們心潮澎湃。

當中國女排時隔16年再次捧起冠軍盃,我們歡呼雀躍。

當科比直升機墜毀的消息傳來,我們哽咽落淚。

我們不僅在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也發現美麗的心靈。有一位讓我難以忘懷的用戶,在他短暫的20年生命中,從未下過病牀,但他面對生命的態度感動了許多人。他的故事像火炬一樣,給了無數知友前行的力量。

這位用戶曾經回答過一個問題:「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會有什麼收穫?」在回答的最後,他說:「我希望,每個人因爲平凡而獨特,卻不因爲獨特而平凡。」

我常常在想,多年之後我們再回望今天,會不會有一些影響世界的決定,就是在知乎上,長出了自己小小的尖角呢?

有人問我,知乎到底長什麼樣子?我想,知乎像一個規模空前的虛擬咖啡館。我們穿梭於此,或者仔細聆聽,或者高談闊論,大家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雖是虛擬空間,但知乎始終與真實世界保持同步。真實到虛擬的切換,只是指尖與屏幕的輕輕一劃。在一問一答的交談裏,在贊同和關注的互動中,現實的熱鬧和寂靜,歡笑和煩惱,被一字一句、一屏一幀地記錄下來。時事熱點,在這裏解讀剖析;質疑傳言,在這裏辨明澄清;觀點態度,在這裏碰撞激盪。

這個世界需要一個敞開心扉的交流空間,需要一個認真友善的討論環境,需要一個高效求解的問答場所。而知乎,藉助科技互聯的力量,承擔起這份使命,把問答的能量成倍激發。

今天的知乎,正在快速成長。每天,知乎會新增超過2000萬條創作和互動。

我想,在這裏最應該致敬的,是各位創作者,也就是知乎上的答主們。

創作者像路燈。在黑夜裏,一盞燈,可以帶來光明,一盞燈,可以溫暖心窩。

我自己也是知乎上一名骨灰級的創作者。我回答過生活中的小經驗,比如「有哪些快速入睡的妙招?」也回答過創業過程中的方法論「創業公司應該如何招人?」但我更多的,還是從知乎其他答主身上,從他們分享的知識、經驗和見解裏,汲取新知和養分。

而今天的創作者,帶着自己的專業知識,帶着自己的影響力,帶着對世界的熱愛,正在成爲全新的內容品牌。我們願意爲所有的創作者,提供足夠的賦能。

我想說,以知乎各個領域的創作者爲中心,爲廣大用戶創造價值,將是知乎的長期戰略。

兩年前,有個媒體前輩問我:怎麼在文章裏插入動圖?這些動圖是哪兒來的?當時我想,這位老師是不是out了。其實這有一定的普遍性,表達方式的變化,媒介的升級,是面向所有人的。

事實上,在過去的一年,知乎社區增長最快的就是視頻,湧現出一批圖文+視頻的新一代創作者。我們也針對性的推出了新的視頻創作工具和視頻答主扶持計劃。

我很高興的是,那位前輩,現在已經成爲知乎的視頻答主。

我認爲,今天的中文互聯網,在媒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內容行業還會不斷拓展邊界。

在今天,知乎已經有100位創作者,月收入超過10萬元;有1000位頭部創作者,月收入超過1萬元。

2021年,知乎計劃再投入數十億元的現金和流量,繼續加大對創作者的支持。

成長路上,知乎也時常受到外界的質疑,比如大V被挖,內容水化,格調高冷。

有個朋友跟我抱怨,說知乎總是給他推送談情說愛方面的內容,很俗氣,越來越水了。我開玩笑說,對於內容而言,你有多愛它,它就多愛你,內容對你是絕對忠誠的。

人生海海,各有解答。年輕人難免有情感方面的困惑。這些內容,對他們來說,能夠滿足需要,也能解決問題。我們也思考,怎樣既能擁抱越來越豐富的內容,又儘量減少給用戶帶來的內容噪音。

還有人說知乎格調「高冷」。但其實,知乎上的內容非常多元,既有量子糾纏,也有柴米油鹽。既有多愁善感,也有出國考研。既有詩與遠方,也有打工賺錢。我們「高而不冷」「低而不俗」。

當然,我們不迴避自己的問題。處於高速發展期的互聯網企業,容易出現「三化」風險——對環境感知的鈍化、企業機體的老化和創新能力的弱化。面對問題,應該做的不是解釋,而是解決。

值得欣慰的是,在過去的一兩年中,我們在用戶和商業增長上,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勢頭。

2019年五四青年節,我在一所高校與大學生朋友們對話。那天我問大家,誰是知乎的用戶?全場齊刷刷地舉起了手,包括現場的攝影師。我特別高興,就繼續問,誰是知乎的付費用戶?結果,舉起的手幾乎全放下了,場面十分尷尬。

僅僅過了一年半,現在知乎月活躍付費用戶數已經超過250萬,總內容數超過300萬,年訪問人次超過30億。

在惠施提問莊子的兩千多年後,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知乎活躍用戶中,18-35歲的青年佔比約75%,他們正處在人生的「第二個十八年」,正處在從認識世界邁向改變世界的關鍵階段。知乎該如何更好地爲他們提供服務?進而讓世界變得更好?

知乎社區的問答和內容篩選機制,鼓勵了真誠的表達、專業的討論、友善的互動,保證了高質量內容的持續產出、廣泛傳播和長久沉澱。

在這裏,我們希望人們能夠收穫知識和智慧;在這裏,我們希望人們能獲得溫暖和情感;在這裏,我們希望人們能凝聚成積極的觀念和態度,爲更好的世界提供力量。

或許,在知乎這個「虛擬咖啡館」,已經悄然孕育着一些改變世界的「小尖角」。

或許,這就是知乎在大國崛起、文化自信現實背景下的價值座標。

中國女排奪冠的那一刻,知乎用戶不僅在慶賀,更反思爲什麼之前會沉寂多年?屠呦呦登上諾貝爾獎臺,知乎用戶不僅在歡呼,更探討如何讓中國傳統醫學走向世界。

我們凝聚共識。當順風車接連出現乘客被害時,知乎用戶明確指出安全防控的薄弱環節,爲保障出行出謀劃策。

我們守望相助,當一位患者因「重症肺炎」而生命垂危時,知乎用戶立即展開跨國接力,僅用兩天時間就將救命藥從日本送到患者手中,挽救了一條鮮活的生命。

我們提供鏡鑑。當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僅四分鐘後,知乎上就產生專業討論,既對世界名勝損毀惋惜遺憾,也爲中國文物保護貢獻方案。

在知乎,我們用提問和回答,記錄了一代人的心靈圖譜和精神軌跡。在這個接連我們彼此的社區裏,有人提問,就一定有人回答。

如何擊退新冠疫情,有鍾南山的回答。

如何戰勝貧困,有百萬扶貧幹部的回答。

如何建設更加美好的祖國,有知乎億萬用戶的回答。

那麼,如何成爲更好的自己,

你會怎麼回答?

你給自己的回答,你給未來的回答。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