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資訊

A股時隔五年,再次站上3600點第二天,滬深兩市成交金額達1.234萬億元,已連續8日超萬億元,且較上日明顯放量。

本週三,抱團股補跌,而中字頭的“價值股”卻現漲停潮。寧德跌4%,金龍魚跌7.63%,邁瑞大跌近6%;中國化學、中遠海控、中國中車中遠海發漲停;中國核電、中國核建、中國西電和中國中冶表現不俗,連中石油中石化都有奮起向上的意思。

展望後市,市場仍然出現三大分歧。

//  流動性是否充足?  //

宏觀流動性方面,央行於13日早間披露,當日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20億元逆回購操作。開年以來,央行逆回購交易量一降再降。從200億到100億再到50億,最新一期操作,只有20億元!

一些市場人士認爲,不管是50億還是20億,都是象徵性的量。量少,說明市場不缺錢。近期逆回購操作量雖少,但蘊意充分,既體現了央行對歲末年初流動性的關注和呵護,也表明了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市場利率穩定運行的態度,凸顯了“穩”的主基調。

不過,另一些數據顯示,流動性並不完全樂觀。

中國央行發佈2020 年12 月金融數據,其中新增人民幣信貸1.26 萬億元,基本符合市場預期,社融增速則超預期下滑至13.3%。社融數據方面,12 月新增社融1.72 萬億元,同比少增3830 億元。

2020 年12 月末,M2 增速回落至10.1%(前值10.7%),M1 增速回落至8.6%(前值10.3%),而12 月財政存款僅減少9540 億元,同比少減1246億元,或表明12 月財政支出增速並未有顯着大幅增長,全年財政支出或低於預算規模。

市場對春節前後的宏觀流動性看法並不一致。

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表示,2020年12月社融數據低於市場預期,強化了關於貨幣政策“緩退出”、“前松後緊”的觀點。後續社融增速將自行回落,使得貨幣政策(尤其是流動性政策)無須額外收緊。

也有市場人士認爲,春節前後的宏觀流動性需要繼續觀察,現在做任何判斷都爲時過早。

中金公司稱,預計年初全面降準的可能性較低,央行或更多通過MLF、直達實體經濟工具等方式適時適度投放流動性。

中信證券表示,除了逆回購,央行在本週五(1月15日)的MLF操作信號意義更強。

至於短期行情,比如週五MLF操作之後,市場是超預期上漲還是走出利好落地衝高回落的劇本,市場分歧則更加大。

//  抱團股何時無以爲繼?  //

中字頭暴漲給價值股帶來一絲曙光,但對於整個市場廣度並沒有絲毫改善。漲的仿若股災是2021年以來A股最直觀的感受,上證50已經創下13年來新高,破掉2015年高位,下一步挑戰2007年的歷史最高峯。滬深300表現也同樣亮眼,而中證1000指數還徘徊在2018年5月左右的水平。

機構抱團龍頭,龍頭股價不斷上漲,反而來基金漲幅顯著,不斷吸引着基民參與基金投資,機構融了基民的錢,再度加倉了原有核心龍頭票,再度刺激股價不斷上漲,再度刺激基金上漲,不斷形成正循環……

2021年是機構主導的牛市,公募基金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份子。歷史上,公募基金主導行情並不是新鮮事。

2004年,公募基金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佔滬深兩市總市值的14.7%;2007年基民排隊購買基金,公募基金佔比市值一度達到25.7%。

2008年市場大跌,公募基金的話語權一落千丈。2010-2016年期間,公募市值佔比從6.83%下降到3.28%。

2018年開始,公募基金開始大幅重倉白酒、食品、新能源車、光伏等行業龍頭,與同期的外資審美偏好一致。至今,這些行業龍頭已經變成了“信仰”。

但資金總有續不上力的時候,這個時刻什麼時候到來成爲市場關心的頭等大事。

這一次,機構抱團的結果會如何?陽光底下無新鮮事?又或許這次真的不一樣?

//  該冷靜還是樂觀?  //

中信建投表示,2021年一季度是全年行情最好的階段,建議投資者抓住當前的窗口期。

新時代證券策略稱,這是新一輪大級別上漲的起初階段。1月的指數突破,標誌着新一輪大級別上漲的開始,市場的主導力量已經變爲增量資金。從公募基金髮行的數據來看,目前依然處在資金新一輪加速的起初階段。

但也有機構表示,當前更應該冷靜,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中銀新回報的基金經理李建表示,主動權益類基金的收益率或將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可能要面對更嚴格的考驗。王偉表示,2021年的最大要務是在選股中儘量避開估值下殺的風險,爭取選擇盈利超預期、估值有保護、泡沫不嚴重的公司。

景林資產總經理高雲程發表2021年A股市場年度策略表示,面對當下A股市場,投資者既要保持一份冷靜和客觀,也要目光放遠一些,找出那些能不斷奔跑的優秀企業。

施羅德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股票權益基金經理張曉冬發表最新市場觀點指出,今年對A股依舊審慎樂觀,指數可望持續震盪向上。在行業方面值得關注的投資亮點包含5G、半導體、醫療保健、化妝品及免稅行業等特定消費板塊,而受益於汽車電動化、智能化、輕量化趨勢的股票,則有望延續去年的強勁表現。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