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上官媽(高級母嬰護理師)

上一輩的人常說:“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

很多寶媽也有這樣的感覺,小時候在餵養孩子方面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工作後因爲沒有時間,就讓其他人幫忙照顧、陪孩子睡覺。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無關

結果等到自己空閒的時候想和孩子一起睡覺、一起玩,孩子卻怎麼都不願意。

還有的家長爲了寶寶能養成獨立的性格,在寶寶1歲左右的時候就與他分牀睡了,可是白天的時候又沒有好好陪伴他們,結果與自己孩子的關係出現了裂痕。

李玫瑾教授就對這樣的情況做了解答,在一次育兒講座中,李教授專門講了自己朋友的一個故事。

她有一個很有錢的朋友,平時工作比較忙,爲了寶寶有更好的生活,特意請了兩個保姆,一個白天帶孩子,還有一個晚上陪孩子睡覺。

李教授知道後,就建議朋友將晚上的這個保姆辭了,自己陪孩子睡覺,雖然晚上可能會影響彼此的休息,但是如果還要孩子和自己的關係更加的牢固,就不得不堅持。

對此,李教授的解釋是,晚上睡覺的時候,人體會排出濃郁的氣味,一起睡覺的孩子也會嗅到,當他們熟悉了這個味道後,自然就和自己的父母更加親近了。

那麼,爲什麼一定是3歲前要陪孩子睡覺呢?

英國的心理學家、精神學家鮑爾比《母親的照料和精神衛生》這本書裏提到過,孩子如果能和母親建立起一種親密、互相依戀的關係,能讓彼此都感覺到滿足和喜悅。

在孩子0~3歲的時候,這種依戀關係也是很容易建立的,對孩子擁有高質量的陪伴就行。

而且這種依戀的關係在寶寶出生後的前三年會發展到巔峯,因此,母親如何想和自己的孩子搞好關係,在孩子三歲前的陪伴是很重要的。

還有心理學家認爲,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年的時候沒有和他們形成親密的關係,孩子以後很難和父母好好的相處和交流,這一點是很多留守兒童與父母相聚後會出現的問題。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陪他們睡覺有哪些好處呢?

孩子的性格更加的開朗

有親近的人陪在身邊,孩子能感受到莫大的安全感,情緒也比較穩定,這樣的孩子性格也會比較友好、平時更加的開朗活潑。

而有機構通過調查發現,沒有母親親密陪伴的孩子,即使原本擁有開朗的性格,之後也會慢慢變得比較沉默、內向。

孩子可以得到更妥善的照顧

孩子的年紀比較小,晚上的時候一個睡覺難免會出什麼意外,有家長陪在身邊,他們可能得到更周全的照顧。

家長在與孩子睡覺的過程中要注意什麼呢?

孩子蓋單獨的被子

家長如何和孩子蓋同一張被子,難免會將他們的被子搶走,導致寶寶晚上睡覺的時候着涼。

而且孩子身體裏調節溫度的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和父母睡一個被子,因爲溫度過高而引起他們的不適,比如口渴、流汗等等。

睡前的交流也不可少

除了和孩子睡在同一張牀上,睡覺前與他們交流、玩耍,給他們講故事也是很重要的,可以讓孩子更加地依戀和信賴父母。

不要讓孩子睡在中間

如果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睡覺,最好不要讓他睡在中間,可能家長晚上會不小心地對孩子造成擠壓,缺氧的情況。

而且父母一直擔心自己把孩子壓着了,也可能會睡不好。

不能陪睡的家長該怎麼辦?

雖然陪孩子睡覺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方式,但是有些家長工作太忙,就連與寶寶睡覺的時間也沒有,還是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修補彼此關係的。

兒童教育家就認爲,專注的陪伴比長時間的陪伴更加的重要,更能與孩子搞好關係。於是有很多教育家都提出了“15分鐘陪伴”的方式。

其具體是指:家長在下班後,可以花15分鐘左右的時間,一心一意地陪着孩子,如何孩子在玩遊戲,家長也要充當一個配角,他們說什就是什麼,專心地陪伴他們。

專注的陪伴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在父母心中是很重要的,也會對他們產生依戀之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