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爲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醫生,我覺得我家的孩子好像出現問題了。最近發現孩子好像悶悶不樂,一句話也不說,一放學就回家就直接躲到自己的房間裏,也不和我和他爸爸溝通。”

“以前他也是這樣嗎?”

“以前不會這樣的,雖然也不太愛說話,但是總會和我們一起聊聊天、說說話的。”

“家裏最近有什麼事情發生嗎?”

“我和他爸爸最近在吵架冷戰,但是這和他沒有關係啊,以前我們經常吵架的。”

“其實,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和你們的家庭氛圍有關係呢?你應該嘗試改善與丈夫的關係,不要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

朱莉最近發現自己的孩子好像出了些問題,今天就跑來詢問兒童心理醫生,根據醫生的建議她回去和丈夫和好並且兩人商量不要經常吵架。

漸漸地,整個家庭氛圍變得越來越和諧了,兒子也變得越來越開朗了。

如果一個人感冒了,那他就會表現出來,比如鼻塞、流鼻涕。家庭也一樣,如果一個家庭出現問題,那必然會表現出來,而且一般都是由家庭中最弱小、最敏感的孩子表現出來的。

根據最新的資料統計,目前我國的離婚率基本上每一年都是升高,這可不是一個好現象。

現在的年輕人不怕離婚,但是說句不好聽的,離婚對誰傷害最大,毫無疑問是孩子。

打比方說一個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女孩,如果她跟的是媽媽,她就會自然而然地填補爸爸的空缺,成爲媽媽堅實的依靠,當然性格也會變得十分堅強。

如果她跟的是爸爸,那麼她就會填補母親的空缺,成爲一個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女孩,負責爸爸一日三餐的飲食。

同樣的一個家庭中如果丈夫與妻子相和睦,一家人開開心心的,那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無疑是幸福快樂的,他的性格也會變得陽光開朗。

相反,如果一個家庭裏面父親老是出差,工作奔波,對孩子也不是很關心,那麼這個家庭就嚴重缺乏父愛。這個時候爲了填補這個缺口,大的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成爲父親的代理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爸爸經常不在家,有幾個孩子的家庭裏總會有一個帶頭的,可能是哥哥或者姐姐。哥哥或者姐姐在爸爸不在身邊的時候,就會充當大哥大,承擔起照顧和管理弟弟妹妹的責任。

而當爸爸回家後,哥哥或者姐姐又會變成喜歡撒嬌的小孩子。

所以我們可以說,在某一個角度上說,孩子是在努力修補家庭問題

他們通過不斷犧牲自己,將自己填補在出現問題的坑裏面,希望通過這樣的方法將整個家庭維持下去。現在有很多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像個大哥,能幫忙爸爸或者媽媽管其他孩子,都會誇他懂事。雖然這些話都是在誇獎孩子,但是這樣對孩子身心發育一點好處都沒有,反而很容易讓孩子失去自我。

而且當家庭問題得不到解決的時候,孩子有很可能因爲壓力太大變得十分叛逆。

慢慢地,好孩子變成大家口中的“壞孩子”,這個時候家長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過來,那“壞孩子”也會變成“好孩子”的。

其實總結起來就一句話:好的家庭環境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不好的家庭環境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

所以各位家長,爲了孩子,能不吵架就不吵架,能和睦相處就儘量和睦相處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