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是满清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法,受到甲午战败的刺激,朝野都感觉到祖宗之法不变不行了,光靠洋务派的修修补补已经无济于事,这才有了公车上书,慈禧太后放手让光绪主持新政,自己退养颐和园。

最后的结局很悲惨,维新变法只持续了一百零三天,慈禧发动政变,解除了光绪的权力,并将他软禁,然后废除各项新法,捉拿维新派,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洒刑场,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以慈禧为核心的守旧派不肯交出权柄,害怕新政影响他们地位而发动的反攻倒算。这种说法不能说有错,但这是不全面的,不客观的,维新派本身也存在着政治上的幼稚和冲动,使变法很难推行下去。

慈禧一开始确实是放权给光绪的,没有太多干涉变法,只保留了二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光绪颁布诏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遗憾的是,光绪任用的是一群光有热血,但没有经验、又不知变通的键盘侠。康有为的学问和胆魄也许值得一晒,但一天实际工作都没有干过,是个不折不扣的书生,维新派的其他骨干成员也差不多。

支持维新变法的封疆大吏和朝廷重臣们,如张之洞等人都静观其变,没有参与到变法的决策过程和新法的制订。他们希望光绪和康有为等人能给大清带来新的气象,同时又担心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因而不愿过早卷入。

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光绪在三个月里下达了大约300条政令,涉及到大清朝廷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方方面面,企图全面与国际接轨,一夜之间塑造出一个现代化的政府。

他们的理想主义成分太过浓厚,严重脱离了大清的社会现实,大多数政令根本无法有效执行,很多新法朝令夕改,既让执行者无所适从,又削弱了维新派的权威。

更主要的是变法砸了无数人的饭碗,那些满清贵胄和老弱清流统统被维新派取而代之,八旗子弟赖以生存的旗饷也给停了,这可是关系到上千万人的生存啊。

从节省财政开支角度来看,维新派这样做当然没错,可如此急切显然会犯了众怒,很多人跑去向慈禧哭诉,说光绪和康有为要断了他们的活路,要求慈禧重新出山。但慈禧忍住了,没有阻挠维新派的动作。

历史上没有一次改革能做到一团和气,不影响任何人的利益。商鞅对秦国贡献这么大,结果失势后仍然被秦国宗室处死,可见改革之艰难。可是像戊戌变法这样,一上来就触犯这么多人的利益,一点余地也不留,还真是少见。足可证明康有为之流毫无从政经验和处世之道。

密集的变法政令发下去容易,执行起来很难很难,各部门各地方都叫苦连天。可维新派只会定目标,没钱又没办法,怎么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变法很快就推行不下去,连康有为都开始没有信心了。于是,他们拿出了最后的大杀器——合邦计划。

中日美英四国合并,由一个百人委员会共同管理,这样中国一下子便成为伪世界强国。康有为等维新骨干显然要在这个百人委员会里占有一席之地,而实际政务由最适合的人才来担任,英美日等国有的是人才,不用维新派操心。

维新派也知道这个合邦计划很难执行,真正的目的其实是聘请外国人才来主持变法的实际政务。他们最中意的人才是伊藤博文,《马关条约》逼中国赔偿2亿两白银的那个日本首相,当时已经卸任赋闲。

另一方面,维新派想通过卖地的方法来筹集变法的资金,谭嗣同主张把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数百万土地卖给俄国和英国,只要保证汉地十八省即可,换来十亿两白银,两亿用于偿还马关赔款,其余作为变法资金。

古今中外各民族都以开疆拓土为荣,被人抢去是没办法,哪有主动卖掉这么大片土地的?俄国人卖阿拉斯加是因为得到本来就很容易,又不伤筋骨。而中国这些土地都是无数先辈用热血换来的,岂能等同?

维新派自己也知道这些举措已经触及了国家的根本,慈禧肯定不会同意。所以,他们才想到发动兵变,彻底解除慈禧的威胁,然后再放手施展。不过直到此时,他们终于发现自己手中一个兵也没有,只好找到了袁世凯。

以袁世凯的老辣,应该不会看不出维新派的幼稚和无能,他不可能真心忠诚于满清,但肯定不甘心把自己绑在一辆肯定会翻的战车上,最终他决定倒向慈禧。这场变法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会成功,维新派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他们担不起这个重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