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是滿清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變法,受到甲午戰敗的刺激,朝野都感覺到祖宗之法不變不行了,光靠洋務派的修修補補已經無濟於事,這纔有了公車上書,慈禧太后放手讓光緒主持新政,自己退養頤和園。

最後的結局很悲慘,維新變法只持續了一百零三天,慈禧發動政變,解除了光緒的權力,並將他軟禁,然後廢除各項新法,捉拿維新派,譚嗣同等六君子血灑刑場,戊戌變法徹底失敗。

很多人都認爲這是以慈禧爲核心的守舊派不肯交出權柄,害怕新政影響他們地位而發動的反攻倒算。這種說法不能說有錯,但這是不全面的,不客觀的,維新派本身也存在着政治上的幼稚和衝動,使變法很難推行下去。

慈禧一開始確實是放權給光緒的,沒有太多幹涉變法,只保留了二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光緒頒佈詔書,拉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遺憾的是,光緒任用的是一羣光有熱血,但沒有經驗、又不知變通的鍵盤俠。康有爲的學問和膽魄也許值得一曬,但一天實際工作都沒有幹過,是個不折不扣的書生,維新派的其他骨幹成員也差不多。

支持維新變法的封疆大吏和朝廷重臣們,如張之洞等人都靜觀其變,沒有參與到變法的決策過程和新法的制訂。他們希望光緒和康有爲等人能給大清帶來新的氣象,同時又擔心他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因而不願過早捲入。

事實證明他們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光緒在三個月裏下達了大約300條政令,涉及到大清朝廷和地方行政機構的方方面面,企圖全面與國際接軌,一夜之間塑造出一個現代化的政府。

他們的理想主義成分太過濃厚,嚴重脫離了大清的社會現實,大多數政令根本無法有效執行,很多新法朝令夕改,既讓執行者無所適從,又削弱了維新派的權威。

更主要的是變法砸了無數人的飯碗,那些滿清貴胄和老弱清流統統被維新派取而代之,八旗子弟賴以生存的旗餉也給停了,這可是關係到上千萬人的生存啊。

從節省財政開支角度來看,維新派這樣做當然沒錯,可如此急切顯然會犯了衆怒,很多人跑去向慈禧哭訴,說光緒和康有爲要斷了他們的活路,要求慈禧重新出山。但慈禧忍住了,沒有阻撓維新派的動作。

歷史上沒有一次改革能做到一團和氣,不影響任何人的利益。商鞅對秦國貢獻這麼大,結果失勢後仍然被秦國宗室處死,可見改革之艱難。可是像戊戌變法這樣,一上來就觸犯這麼多人的利益,一點餘地也不留,還真是少見。足可證明康有爲之流毫無從政經驗和處世之道。

密集的變法政令發下去容易,執行起來很難很難,各部門各地方都叫苦連天。可維新派只會定目標,沒錢又沒辦法,怎麼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變法很快就推行不下去,連康有爲都開始沒有信心了。於是,他們拿出了最後的大殺器——合邦計劃。

中日美英四國合併,由一個百人委員會共同管理,這樣中國一下子便成爲僞世界強國。康有爲等維新骨幹顯然要在這個百人委員會里佔有一席之地,而實際政務由最適合的人才來擔任,英美日等國有的是人才,不用維新派操心。

維新派也知道這個合邦計劃很難執行,真正的目的其實是聘請外國人才來主持變法的實際政務。他們最中意的人才是伊藤博文,《馬關條約》逼中國賠償2億兩白銀的那個日本首相,當時已經卸任賦閒。

另一方面,維新派想通過賣地的方法來籌集變法的資金,譚嗣同主張把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數百萬土地賣給俄國和英國,只要保證漢地十八省即可,換來十億兩白銀,兩億用於償還馬關賠款,其餘作爲變法資金。

古今中外各民族都以開疆拓土爲榮,被人搶去是沒辦法,哪有主動賣掉這麼大片土地的?俄國人賣阿拉斯加是因爲得到本來就很容易,又不傷筋骨。而中國這些土地都是無數先輩用熱血換來的,豈能等同?

維新派自己也知道這些舉措已經觸及了國家的根本,慈禧肯定不會同意。所以,他們纔想到發動兵變,徹底解除慈禧的威脅,然後再放手施展。不過直到此時,他們終於發現自己手中一個兵也沒有,只好找到了袁世凱。

以袁世凱的老辣,應該不會看不出維新派的幼稚和無能,他不可能真心忠誠於滿清,但肯定不甘心把自己綁在一輛肯定會翻的戰車上,最終他決定倒向慈禧。這場變法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不會成功,維新派的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但他們擔不起這個重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