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比较汉朝和罗马后,都觉得汉朝很吃亏。你看罗马人越打地盘越大,国家越来越强盛,可汉朝打匈奴,赢了也得不偿失,输了更是亏得没边。

这个说法看上去很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罗马帝国在最鼎盛时期才能与汉朝相比,前期都只是在创业。中国从夏商周开始,也是不断扩大版图,到汉朝时已经基本达到了极限。因此这样比较是不公平的,

罗马帝国在公元一世纪后,同样是越打越亏,多次讨伐日耳曼人都损兵折将,花费金钱无数。即使暂时迫使日耳曼人臣服,也最多抢点皮毛,远远抵不上战争的开支。这个时候的罗马帝国才跟汉朝相似,达到了扩张效益的边界。

罗马人实在摆不平这些野蛮的日耳曼人,只好雇他们当兵,结果连帝国都给丢了。比起他们来,汉朝的策略就高明多了,匈奴人虽然骁勇善战,但抵不住汉朝的人多,朝廷只要政策对路,总有办法守住自己的地盘。

白登山之围后,汉朝奉行纯防御性政策,通过和亲纳贡来换取和平。虽然匈奴仍然经常犯边,但规模相对较小,单于很少组织起整个匈奴部族来汉朝进攻。

即使是中小规模的犯边,同样使汉朝头疼。匈奴全是骑兵,来去如风,而汉军以步兵为主,部队少了不管用,等集结起大军到达前线时,匈奴骑兵已经抢完跑了,根本不跟汉军打正规战。

经常出动大军防边,却让汉朝有点吃不消。晁错给汉文帝出了个主意,只要商人运粮食到边关,便可换取爵位。汉承秦制,这些官爵只是头衔,并不是实际的官位,只能用来减免刑罚和税收,对国家的伤害相对较小,不像后世有些朝代那样胡乱批发官帽。

这样一来,朝廷就可以减少供应给边防军的粮草,节省了转运的损耗。这项制度一直被各个朝代沿用,只是把爵位换成了茶引或盐引,商人们只要有钱赚,甚至可以在边关附近开田种粮。

受匈奴侵犯最厉害的是云中即山西,和辽东地区,造成了当地大片土地荒芜,很多边民都逃向内地,加重其他郡县的负担,减少了国家的税收。

晁错又有了个新主意,招募流民去边境屯田,官府分配土地,再给种子和农具。一开始,很多人认为不会有百姓愿意去,毕竟边关常常受到匈奴人的威胁,在这里种地要做好豁出命的准备。

哪知,响应的百姓还真不少。汉朝开国几十年,虽然大规模战争没有了,但土地兼并、自然灾害从来没有停止过,失地的流民总是数以十万计,只是被朝廷所忽视而已。

现在朝廷募民实边,也许会有危险,总比全家饿死要好吧。流民们携家带口来到边关,领到土地后,勤勤恳恳种了起来。只要肯下力气,种下去就会有收获,干上几年,这地就是自己的了,一家子从此吃穿不愁,干得好,朝廷还给封爵,那还等什么。

万一匈奴来了怎么办,打呗,屯田又不是咱一家子的事,朝廷派来的官员会组织大家训练、发放武器。真打起来,听当官的指挥,咱们也是军队。汉朝男丁都有服兵役和徭役的义务,简单训练一下就能上战场。

农民们保卫自己家园时爆发出来的战斗力,更是比来抢劫的匈奴人更恐怖,让来劫掠的匈奴有去无回。随着边关屯田规模的扩大,匈奴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即使抢一些小地方,往往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为了鼓励边民们杀敌,朝廷又下令,凡是从匈奴人手里抢回财物的,可以得到财物价值的一半。这就给边民们增加了一项副业,有些胆子大的,甚至敢深入匈奴人领地,截杀落单的匈奴兵。

就这样,汉朝边境终于稳固了下来,不用再经常调动大军,减少财政支出。同时还提高国内就业率,减少了不安定因素,真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文景之治能攒下那么多钱,跟成功的募民实边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罗马帝国衰弱根子还是在罗马人口太少,随着疆域的扩大,罗马人被稀释在异族人的汪洋大海中。再加上罗马人靠剥削奴隶过上了好日子,谁还肯当兵玩命啊。更不会有罗马人去边疆垦荒屯田,绝大多数罗马人连怎么种地都忘了。

于是,罗马人开始雇佣日耳曼人镇压反抗,到后来能打仗的将军也都变成了日耳曼人。当帝国的外强中干被日耳曼人看透后,毁灭这个帝国便是轻而易举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