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一凡

在2020年即將結束之時,中國與歐盟達成了一項全面投資協議,這是雙方經過7年的艱苦談判達成的一項重要協議。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民粹主義勢力猖獗之時,中歐達成的這項協議給世界經濟喫了一粒定心丸,讓許多人看到了隧道盡頭的光明。

中歐全面投資協議有着巨大的現實意義,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一、鼓舞了世界經濟復甦的鬥志。2020年是新冠疫情氾濫的一年,世界經濟受到重挫,許多國家的經濟陷入了嚴重衰退,而一波又一波的疫情反覆,加上病毒的變異,讓人們擔心疫情會持續很多年,而經濟回升也遙遙無期。但是,人們越是在黑暗處,越嚮往光明。2020年,也許是爲了克服疫情造成的頹廢心理,幾個長年沒有達成的經貿合作協議卻達成了。比如前不久東亞國家與澳大利亞、新西蘭達成了地區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把該地區打造成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成爲該地區各國未來10年努力的方向。現在,世界更大的兩大經濟體之間又達成了雙向投資的保護協議,更給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動力,使人們對全球經濟復甦有了更大的信心。

中歐兩大經濟體之間達成了雙向投資的保護協議,給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動力。

二、中歐投資協議既然是爲了刺激投資,就一定能創造更多的就業,可以促進這兩大經濟體的增長。大家都知道,有投資就會創造就業,就會促進增長,但最近一些年,歐洲國家投資的機會不多,經濟增長一直低迷。從上一次歐元區的主權債務危機以來,中國對歐洲的投資增長很快,雖然有些國家對中國投資還心存狐疑,但大多數歐洲國家都歡迎中國投資。反過來,中國也一直歡迎歐洲企業來華投資。歐洲企業對華投資曾大大提升了中國的技術水平,豐富了中國人的生活。中國的一些研究機構在疫情前做的民意調查表明,中國民衆對歐洲的印象一直非常正面。這次中歐雙方達成的投資協議,對各領域的投資都做了更具體的規定,在新能源、電動汽車等領域,“對等”性也更明顯了。這說明,中國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增強了,對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更有興趣了。

三、打破“冷戰”思維,消除“陣營”隱患,促進全球經濟進入可持續發展,中國與歐洲在全球治理方面可以尋求更多的合作。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的一些政府官員一直想找到“圍毆”中國的機會。國務卿蓬佩奧曾想煽動歐洲國家參與美國圍剿中國的“新冷戰”。但是,中國與歐盟都是國際舞臺上多邊主義的支持者,大家還能抱着求同存異的精神來尋找共同利益與共同立場。這次,通過談判達成協議,就說明了中國與歐盟都不希望世界再分化成新的國家集團,不希望世界再陷入新的冷戰。中國與歐盟都是可持續發展的支持者,也支持通過強化全球治理機制來解決諸如全球氣候變化等人類面臨的全球性難題。中歐達成的投資協議會促進中國在歐洲的投資,也會促進歐盟在華投資,中歐企業在許多新能源、新技術領域的合作一定會推動雙方在可持續發展方面達成新的共識,甚至共同推出新的標準,爲世界發展做出表率。

中國與歐盟都不希望世界再分化成新的國家集團,不希望世界再陷入新的冷戰。

四、中歐達成的投資協議表明,中國與歐盟之間展現出互相妥協,促進合作的精神,它們克服了單邊主義、強權政權的誘惑。歐洲某些媒體對中歐達成協議的報道只強調中國做出了什麼讓步,不願意說明它是雙方妥協的結果,這其實是自信心不夠的表現。爲何歐洲的某些媒體只強調歐盟獲得了利益,中國做出了讓步呢?只講歐盟贏了,言外之義是不是中國輸了呢 ?中國一直認爲,開放是倒逼中國改革的工具。通過中歐全面投資協議,中國允諾在醫療市場、在新能源市場等領域向歐洲投資更加開放,這完全符合中國開放的本義。如果把這些結果解釋成是歐洲施壓、逼迫中國讓步的結果,就不符合實際情況了。其實,當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也有一些西方媒體說是逼着中國做出的各種讓步。無論如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騰飛,一批中國企業成長爲世界級的大型企業,進入了全球500強的行列。如果說這是中國讓步的結果,那麼中國再讓一些步未來會變得更加強大。

如果美國像歐盟一樣與中國通過談判來達成妥協,推動合作,中國會積極響應。

中國與歐盟達成了投資協議後,美國方面有些緊張。美國的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爲此組織了一次討論,請了一些美國政府前貿易談判代表參加。但是,他們討論的內容有些滑稽:一方面,他們擔心中國與歐盟的協議會有一定的排它性,對美國是種威脅;另一方面,他們又批評特朗普政府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措施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希望未來能與更多的盟國一起攜手來與中國展開貿易談判。

其實,中國把美國也看作是貿易與經濟合作伙伴。如果美國也像歐盟一樣,希望與中國通過談判來達成妥協,推動合作,中國會積極響應。中美歐等各方的通力合作,一定能使世界經濟更快地擺脫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走上覆蘇的發展道路。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