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動盪不安、疫情肆虐中送走了多舛之年。在新的一年中,高度對立與緊繃的臺海變局能否撥亂反正,能否修復與回暖,牽動着臺海和平,關乎着普羅大衆民生。從內外環境看,2021年的兩岸關係有可能出現間歇性調整與緩和,但目前仍然看不到機會之窗,更不會出現戲劇性的所謂轉折。觀察未來兩岸關係發展,要看三個狀態會否、或是在多大程度上出現變化:一是臺美間的勾連會否收手;二是蔡英文當局會否停止“反中、仇中、抗中”的政治操作;三是兩岸民意對抗會否降低。

回顧2020年的兩岸關係,我們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線。

第一個“線”,是臺海和平與戰爭只有一線之隔,但和平只要有一線希望,大陸就一定會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在討論2020年的臺海形勢時,兵兇戰危已成爲兩岸學者掛在嘴邊的一個高頻詞。蔡英文2020年1月勝選後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專訪時揚言,“任何時候都無法排除戰爭的可能性”“臺灣的軍事能力相當不錯,對中國來說,侵略臺灣的代價將非常巨大”,講話充滿着挑釁。可以說,2020年兩岸關係一開局就充滿着火藥味。年內,兩岸各界對臺海形勢的惡化也頻頻發出警示。馬英九基金會認爲,2020年是“臺灣數十年來最危險時刻”,並在8月專門舉辦了臺灣“不安全研討會”。陸委會前副主委趙建民則列舉八項指標,認爲兩岸關係已進入“準戰爭”狀態,兩岸應首重避險。臺情治機構負責人也坦承兩岸發生全面性戰爭的機率“比平常高”。大陸不僅有學者認爲“兩岸關係到了極限爆炸的邊緣”,更有人認爲“現在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在逐漸地喪失,而且越來越小。” 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先生生前也曾示警,“臺灣問題引發的衝突,可能會升級爲一場對全人類造成災難性打擊的大戰。”年內,蔡英文當局不斷加大與美國等外部勢力勾連,臺灣民衆對和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變得更加無感,或者說是更加麻木,大陸民意則對此顯得十分不耐,喊打之聲不絕於耳,甚至在智庫與學界中也對如何實現和平統一越來越不自信。儘管如此,大陸仍保持戰略定力,盡最大努力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

2020年兩岸關係一開局就充滿着火藥味。

第二個“線”,是所謂的“海峽中線”走入歷史。針對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臺獨”分子及其分裂活動,大陸反“臺獨”力度前所未有。爲展現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與能力,解放軍在臺海地區組織系列軍事行動,成體系出動,進行常態化巡航、實戰化演練、針對性威懾和作戰能力的全方位檢驗。對於臺軍機廣播喊話解放軍“已飛過海峽中線”,不僅解放軍戰機飛行員以“沒有海峽中線”應對,外交部和國臺辦發言人也針對臺灣當局的炒作先後做出明確回應: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存在所謂的“海峽中線”!至此,1954年以來的這條虛幻的所謂海峽中線完全葬身海底,“臺獨”又被剝下一層護身符。

第三個“線”,是兩岸線上交流。新冠疫情年內突如其來,隨着疫情危險性的增加,兩岸因疫情產生的對抗也急劇升高。蔡英文當局“借疫謀獨”,以不實之辭攻擊大陸隱瞞疫情,針對性地宣示限制口罩出口,阻礙滯留湖北的臺灣同胞和在臺就讀的大陸學生返臺。臺還祭出《反滲透法》以及所謂的“國安五法”大棒,大開兩岸交流倒車,揚言要對參加海峽論壇者進行行政調查,威脅“依規查處”臺灣藝人蔘加“十一”晚會,甚至對兩岸通過互聯網的線上交流也橫加干涉,嚴重影響了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傷害了兩岸民衆間的情感。疫情發生以來,爲推動智庫以及經濟、文化、醫療衛生、教育、青年等不同領域的交流,大陸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成功舉辦了各種不同規模的活動,繼續保持了兩岸民間交流不斷線,蔡英文當局製造兩岸“脫鉤”“斷鏈”的圖謀完全難以實現。

第四個“線”,是大陸反分裂反“臺獨”的紅線。年內,蔡英文當局與激進“臺獨”分裂勢力頻頻挑釁大陸,持續加大對美軍購,宣揚島內“民衆對大陸武力攻臺已處變不驚”,積極與美聯合抗中,不斷散佈與炒作諸如臺美“建交”、特朗普離任前訪臺等可能引發臺海重大事變的虛幻信息。大陸重拳出擊,連續在臺海組織實戰演練,研究制定“臺獨”頑固分子清單,展現出越“線”必懲的堅定意志與決心。《反分裂國家法》早已設定紅線,以非和平方式及其它必要措施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大陸時刻嚴陣以待,絕不會給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

蔡英文當局與激進“臺獨”分裂勢力頻頻挑釁大陸。

臺海形勢長期緊繃,勢必會增加雙方擦槍走火的可能。兩岸是通過沖突、對抗,還是通過對話、談判或其它路徑達到新的緩和與穩定,這是蔡英文與民進黨必須要嚴肅思考的問題。只有回到“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儘早設立兩岸關係的止損點,纔可能恢復兩岸接觸與對話,維護臺海和平穩定。

如何開局對於新的一年的兩岸關係走向十分重要,對於兩岸之間出現的任何細微變化,無論是發出什麼信號、信息,還是採取什麼具體動作,雙方都會從不同角度予以解讀,從而也決定了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兩岸關係走向。戰與和,雖僅有一線之隔,但如何取捨也僅在一念之間。

(作者系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