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重創全球經濟,臺灣卻逆勢上升,前三季經濟增長率2.28%,重返四小龍之首,英國《經濟學人》高調稱臺灣經濟“重返過往榮光”。

12月21日,臺經濟部門公佈11月外銷訂單爲577.8億美元,連續第三個月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29.7%,爲近十年五個月以來最大增速。臺經濟部門預估,全年外銷訂單爲5296億至5311億美元間,可望刷新歷史紀錄,年增率約9%,並將2020年的經濟增長率預估,從1.56%大幅上修至2.54%。

臺灣經濟真的如同《經濟學人》、政府官員口中所說的那麼好嗎?面子上的數據看起來確實可圈可點,但其實“外熱內冷”、高度依賴大陸的裏子,一直未改變,甚至更嚴重了。

增長主要由投資帶動,民間消費負增長

臺灣2020年全體投資增長5.10%,其中民間投資小幅增加,政府部門投資增長8.93%,公營事業投資大幅增長34.76%。在投資增長帶動下,島內部門對GDP的貢獻率爲0.42個百分點;再加上海外部門的1.86個百分點,使得前三季的GDP增長率達到2.28%。也就是說,島內部分增長的主因在於政府與公營事業的大額投資,而一般人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些產業,自然對這一部分的增長也是無感的。

受疫情影響,2020年鮮有外國人來臺消費。

此外,臺灣民間消費在第2季落底之後,暑假出現“報復式消費”,使得第3季島內民間消費增長達到5.16%。然而,受疫情封境的影響,2月之後外國來臺人數幾乎降到零,2019年外國人來臺消費超過4000億臺幣,2020年全部都不見了。因此,最終造成前三季的島內民間消費是-2.80%,對GDP的貢獻是-1.48個百分點。

訂單貢獻多來自海外生產基地

臺灣2020年外銷訂單屢報佳績,但10月海外生產比從9月的54.%上升至57.4%,創近四年新高,相當於每100美元接單金額中,超過57美元來自海外生產貢獻基地,業界擔憂臺灣企業接那麼多單,卻都在海外生產,等於照顧到海外就業及經濟,對島內並無實質幫助。

增長主要來源於電子產業,標準的K型增長

拜“宅經濟”需求暴增所賜,2020年前十個月臺灣電子業出口大幅上升,增長率高達17.6%,但扣除電子相關產業之後,其它產業的出口卻是-10.7%,平均全體出口增長率爲3.4%。進口方面,電子相關產業增長率也很高,達到14.9%;但是其他產業進口卻-7.6%,最終整體進口增長率-0.8%。

因新臺幣升值,如果換算成新臺幣,則進出口增長率爲-0.53%與-4.12%,對GDP的貢獻分別爲-0.32%與-2.18%,兩者相減以後,對GDP的貢獻成爲正的1.86個百分點,這就是2020年臺灣經濟增長率的主要來源。

臺灣的出口集中在電子相關產業。

也就是說,造成順差大幅增加的原因固然出口增加,另一方面卻是因爲進口大幅減少之故;而且出口集中在電子相關產業。

此外,新臺幣的升值對傳統產業造成巨大壓力。據臺財政部門統計,若以美元計,前11月出口年增4.2%;但若換算爲新臺幣,則將轉爲-0.3%。

表現出色的電子相關產業就業人數不到100萬人,只佔全體制造業三成,因此,大部分根本高興不起來。這種部分產業快速成長,而其他產業嚴重衰退,就是標準的K型成長。

仍高度依賴大陸市場

即使臺灣現行執政者強力推動反陸、抗陸、遠陸的政策,並且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但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不僅沒有消減,反而愈來愈大。

臺財政部門12月7日公佈,臺灣11月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達144.6億美元,創歷年新高,同比增長17.2%,佔臺灣總出口額的45.2%。大陸(含香港)持續位列臺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順差來源地。

大陸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回應稱:據大陸海關總署統計,2020年1至11月兩岸進出口貿易總額是2356.9億美元,臺灣從大陸獲得的貿易順差是1277.3億美元。

朱鳳蓮直言:“如果沒有大陸,臺灣對外貿易將出現鉅額貿易逆差,今年經濟將難以維持正增長。”

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愈來愈大。

臺灣前“國發會主委”、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12月25日出席“臺灣競爭力高峯會”發表演講時說,臺灣2020年出口正增長那麼多,絕大部分都是賣到中國大陸,再轉到其他地方,臺灣對大陸貿易依賴度9、10月約46%,全年約43%;這趨勢2021年也不會有太大改變;未來幾年臺灣對大陸出口依賴度會變得更高,而不是更低。

2020年可以說是多災多難且國際政經情勢極爲動盪的一年,對臺灣而言,2021年關注的重點仍在:新冠肺炎的爆發及蔓延;中美貿易及科技戰在拜登當選後的後續發展。能否對上述兩大事件提出有效因應對策,關係着臺灣如何再創經濟新局。(編輯:馬小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