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心理學領域,有這樣一個觀點,假如與自己身邊關係比較密切的人能夠建立一定的關係,那麼這種關係就會被稱之爲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能夠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個人與身邊人的關係。如果我們將這種關係抽象出來,以定量研究的方式來計算,就能夠得知,你對這個人是不是存在親近的想法,兩人會不會在生活當中相互扶持。

親密關係相關的心理學(Intimacy Psychology)

自然而然的,既然有了這樣一個關鍵的概念,那麼圍繞這一概念也存在一個專門的心理學流派,就叫做親密關係心理學。這一流派旨在研究在個體進行社會生活的過程當中,身邊的親密關係能在多大程度上爲自己提供幫助。

我們知道,人的一生是要經歷很多事情和階段的。人生並不是一個線性的發展階段,而是循序漸進的。比如說埃裏克森關於個體成長的相關理論,認爲人的一生會經歷八個不同的階段。

相應地,在這些人生的發展過程當中,不同時期個體也存在不同的社會親密關係。

一般而言是這樣的:在一開始年紀比較小的時候,個體相對而言比較重視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之後隨着年齡的增長,個體會與身邊的朋友關係更加密切;最終當個體成年,關係最親密的人就會成爲伴侶和子女。

其實這種階段性是比較好理解的。

在個體年齡很小的兒童階段,其生命當中幾乎只有自己的父母,所以自然會與母親和父親之間建立一種十分親密的聯繫。這一階段的關係對於此後個體的發展會產生顯著的影響。

漸漸地,隨着年齡增長,個體會相對地擁有一些自主性,會認爲自己的生活需要自己去面對,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此時的親密關係會由父母轉化至身邊的一些朋友。

當個體成年之後,就會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組建自己的小家庭,擁有自己的伴侶並且會生育子女。那麼此時,個體就會完成一個由“孩子”到“一家之主”的蛻變,此時男孩也就成爲了丈夫和父親。

所以我們應該重視這種人生當中的親密關係轉變。這些關係的變化都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循序漸進、有一定過渡性的。

我們其實也會面對一個問題,當我們到達六十歲左右時,關係最親密的人是誰?

自我的社會適應是一個重要問題

個體之間存在着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既會表現在性格上,也會體現在認知能力以及心理方面。這就告訴我們,生活當中並非所有人都會與自己一樣,我們不能以自己的視角去看待別人身上存在的問題。

所以我們應該在交往之前首先確保自己能夠適應所處的社會環境。我們知道,人類是羣體動物,無論性格怎樣,都難免處於羣體之中。當我們處於一些親密關係之中時,就會被這些關係影響。

在這個方面,曾經有心理學家通過一些研究發現,當個體看到一些諸如“妻子”、“父母”、“孩子”之類的詞彙時,會馬上提升自己的注意力,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一樣。

然而當他們看到一些“同事”、“朋友”之類的字眼,就不會有這樣大的反應。心理學當中將這一現象稱之爲“戀人蔘照效應”或是“母親參照效應”。

那麼這些對於我們而言都十分親密的人的重要程度是否相同呢?答案是否定的。

他們的地位也是存在一定的“順位”的,因爲我們的大腦容量以及我們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內心對於他們的看法也會存在主次之分。

那麼當我們年紀大了之後,身邊的這些親密關係都會漸漸遠離我們,此時我們身邊最爲親密的關係又是誰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自己的伴侶。

當自己年紀到達六十歲左右,已經過上退休生活時,父母往往都在頤養天年,子女一般也在過自己的日子,此時身邊的人往往就是伴侶了。

所以對於我們而言,要清楚一點,即便父母和子女關係再親密,伴侶也是會與我們攜手一生的人。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編輯 | 一粒米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參考資料:《Psychology and agi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