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家都說地產設計院越來越不景氣,增長特別難。甚至有人因此勸親戚家的孩子高考別報土木專業……

可有家地產設計院,卻在2017—2020這幾年裏,實現了超高速增長:

營業收入從1432萬,增長到2.1億!人員從52人,增長到260人!獲得多項設計大獎,還拿下21項專利,已擁有建築工程設計甲級資質、城鄉規劃編制乙級資質、風景園林工程設計乙級資質……

這家設計院就是綠城利普,超高速增長背後的核心原因是:2017年,綠城管理集團將綠城利普納入了自己的孵化體系。

近幾年,綠城管理先後將十幾家企業納入了自己的孵化體系,涉及地產諮詢、設計、教育、運營等多個領域。2020年,綠城管理作爲“代建第一股”在港交所上市之後,相關動作仍在繼續。就在昨天(2021年1月13日),又有6家企業被納入了綠城管理的孵化體系。

看起來,綠城管理好像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對行業將產生重大影響。

日前,明源君通過特殊渠道,拿到了綠城管理內部的一些資料。下面明源君就來說說:

1、綠城管理孵化的,究竟是一些怎樣的企業?

2、孵化的動力是什麼?最終想達到什麼樣的目的?

綠城在孵化誰?

我們先來看看目前已經納入綠城孵化體系的十幾家企業,分別是什麼樣的公司。

大家可以看出,這些企業有以下一些共性:

1、 分佈在地產產業鏈的上下游

上游有資本類、設計類公司,下游有教育、商業運營類公司。

而綠城管理自身的代建業務,則處於產業鏈的中游,這樣一來,綠城管理在上中下游都有了佈局。

2、 都是輕資產公司

這些公司都不涉及製造、硬件生產,沒有重現金流和高生產成本。

這些企業的核心資源都是人力資源,其成本也基本是人工成本,其利潤率也都比較高。

3、 企業很多在業內知名,其核心團隊中不乏行業明星人物

舉例來說,被納入綠城管理孵化體系的幾家設計院,都榮獲過一些設計大獎,有自己的明星產品。其核心團隊中,也不乏地產設計行業的代表人物。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產生疑問:

大多數房企都是採購上下游供應商的服務。綠城管理爲什麼要費盡心力,進行這些孵化?

綠城管理爲什麼要孵化他們?

綠城管理把這麼多企業納入自己的孵化體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 能力瓶頸:代建規模擴張,核心能力需要補充

最近幾年,行業的代建需求越來越多,綠城管理的規模迅速增長。

2019年,綠城管理操盤項目銷售規模達到664億,相當於當年一家地產50強。

2020年6月30日,綠城管理旗下擁有代建項目268個,代建規模達到7331萬平米。

在這種情況下,綠城管理之前的一些核心能力出現瓶頸。

以設計資源舉例來說:

代建項目往往需要設計院前期介入,工作量大但沒有費用,最後甚至可能無法實施。如果是純粹市場化採購來的乙方設計院,不可能完成這些事情。

代建項目區域分散、產品多樣,檔次落差大,需要按需定製,柔性服務。臨時找來的乙方設計院,完成這些配合也有難度。

綠城管理集團有時候需要集中完成一些產品研發,如果完全依賴集團內部人力不夠,如果採購乙方資源,雙方就標準、風格磨合好都需要大量時間。

但如果是納入綠城管理孵化體系的設計院,特別是綠城管理控股的設計院,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首先,控股之後,綠城可以決定該設計院的經營方向,該設計院的核心能力就會和綠城管理的需求越來越接近;

其次,納入孵化體系後,大量綠城管理代建的項目就會被“導流”給相關設計院,他們不斷設計綠城的項目,也就對綠城的風格、底線越來越瞭解,完成定製、柔性服務和研發任務時,都會得心應手。

二、 競爭壓力:代建企業越來越多,綠城需要拓寬護城河

綠城管理雖然是國內代建行業的老大,但其身後還有很多追趕者。

代建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就在於自身的品牌和能力。綠城的品牌、代建能力很強,有一定的護城河。但要想拓寬這條河,就得想得更長遠一些。

在孵化了衆多的產業鏈企業之後,對手再和綠城管理競爭的時候,就不單單是在和綠城的品牌、代建能力競爭,而是在和一條配合緊密的地產產業鏈在競爭。

地產行業有一個特點,就是產業鏈前端的20%會影響到後端的80%,綠城孵化前端的企業,也就讓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更具優勢。具體來說,一些代建項目,前期土地還沒確權時,代建無法介入,但綠城孵化企業中的諮詢公司就可以先去做諮詢,後期綠城管理接手代建也就順理成章了。

三、 成長需求:向上下游拓展是業績增長的最佳選擇之一

綠城管理上市前後,都面臨着業績增長的壓力。

想要業績快速持續增長,企業一般有3種戰略選擇:

1、 成立同類新公司;2、進入其他行業;3、向企業上下游發展。

綠城管理本身已經可以包打全國,成立同類代建公司沒有意義。

代建已經屬於地產行業內的細分領域,綠城管理的核心能力,決定了其貿然進入地產之外的行業是有風險的。

因此,綠城管理的最佳選擇,就是向地產行業上下游拓展。

綠城管理每年代建的大量項目,可以給自己孵化的上下游企業導流大量業務,而這些企業經營中接觸的客戶,同樣可以導流給綠城代建業務;綠城管理的核心能力,可以支撐上下游孵化企業的發展,而這些企業,同時也在給綠城管理賦能。

這樣就形成了雙向賦能、雙向導流的良好循環。

在雙向賦能、雙向導流的過程中,整個孵化體系的規模越來越大,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利潤,也越來越多地歸屬於這個體系內的企業。目前,僅綠城管理前期納入孵化的幾家設計院的年產值,加起來都接近4億……

事實上,向行業上下游拓展,很多企業都曾經想過,但很多並沒有付諸實施,原因是,向上下游拓展,固然有很多好處,但也會面臨2大問題:

1、 核心管理團隊精力不足:一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聚焦某一種業務時能發揮最大優勢。行業上下游業務雖然有一些共通之處,但又有很大差別,如果同時介入上下游衆多企業的管理,可能因爲精力不足、聚焦不夠而出現判斷錯誤。

2、 內部系統過於封閉,造成競爭力不足:舉例來說,如果一家設計公司,100%的業務都來自綠城管理的導流,而長期不參加外部競爭,能力反而可能下降。

綠城管理如何解決上述2大問題呢?綠城的各種孵化,終極目的又是什麼呢?

綠城的終極目標

首先,綠城的孵化,不一定要控股;即使控股,一般也不介入具體管理。

綠城管理上市時,曾提出,募集資金中有27%用於價值鏈上下游的戰略收購、打造輕資產生態圈。而相關企業被納入綠城管理孵化體系,一般是通過3種模式:1、 控股;2、參股;3、合作。

前面提到的設計、諮詢、教育公司,與綠城管理核心業務相關,綠城也是“懂行”的,所以一般可以控股。

而對於綠城管理並不擅長的一些領域,比如商管,就是“參股”。

而即使是控股,綠城管理也只掌握企業發展的大方向,決定企業戰略,而不介入具體管理,這樣也就不存在集團核心團隊精力不足的問題了。相關公司日常經營的風格,與綠城管理系統的融合,更多地是通過巨大的業務導流,在項目合作中磨合完成的。

其次,綠城孵化的這些企業,不單要在系統內部接單,也要去外面打仗。

綠城管理認爲,旗下孵化企業,不能過於依賴母公司,否則今後的獨立性會有問題。綠城管理旗下的四家設計院,每家有60%的業務是管理集團給它導流的,但也有40%的業務是因爲有了一定的社會口碑、優質項目,從外部競爭而來的。

只有不斷參與外部競爭,才能經受市場的考驗,爲未來獲得資本市場的承認埋下伏筆。

綠城管理的各種孵化,其終極目的和底層邏輯是什麼?

綠城管理CEO李軍說過的一段話也許能回答這個問題:“管理創造價值,服務改良商業;綠城管理爲孵化企業提供流量,是一種賦能和服務,而孵化企業同時也在給綠城管理賦能。有相同價值觀、同樣工作態度和服務標準的企業聚集在一起,就可以構建起一套強大有效的信用體系,獲得更多B端、C端的信任,從而在非限價城市獲得溢價,在限價城市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整個系統的價值創造能力,讓體系內企業的競爭力迅速提升。”

這個目標能否完成?我們拭目以待!

因爲公衆號平臺更改了推送規則,如果不想錯過內容,記得讀完點一下“贊”和“在看”,這樣每次新文章推送纔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