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新京報智庫出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新京報訊(記者 鄭偉彬 實習生 餘丹)近日,外交事務發表了《美國如何支撐亞洲秩序——一種恢復平衡和合法性的戰略》(How America Can Shore Up Asian Order A Strategy for Restoring Balance andLegitimacy)一文。作者是奧巴馬政府的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坎貝爾(Kurt M Campbell)和美國學者杜如松(Rush Doshi)兩位亞洲專家。坎貝爾日前被證實將出任拜登政府的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亞洲事務主管。

印太地區將從歐洲史中受益

該文章以基辛格關於歐洲19世紀秩序的書——《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爾雷與和平問題,1812–1822》爲基礎,探討了當今印太地區秩序。

基辛格這本書探討了兩位歐洲政治家在拿破崙戰爭結束時如何致力於改善歐洲大陸主要國家之間的緊張關係。他們的努力爲歐洲百年和平奠定了基礎。這本書的見解與當今的印太局勢有很多相似之處,因爲該地區的大國政治日益加劇、秩序緊張。

作者認爲,這本書對當今的關鍵意義,不是說印太地區需要自己版本的大國共管。相反,在保持平衡和合法性情況下,地區秩序才能發揮最大效力。

今天的印太地區將從這段歐洲史中受益,並吸取三個教訓:力量平衡的必要性;建立一個爲該地區各國承認秩序的必要性;建立起夥伴同盟關係的必要性。這樣纔可以確保該地區未來的平衡和開放。

歐洲的過去並非亞洲的未來

“歐洲的過去是否會是亞洲的未來”,這是一個緊迫的問題。

19世紀的歐洲和今天的印太地區有許多的共同點,比如都有一個崛起的國家,相互競爭的大國政治,多種衝突的路徑,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以及脆弱的地區制度。

不過,作者強調,差異也同樣重要。與拿破崙戰爭前的歐洲不同的是,印太地區沒有從革命動亂(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及毀滅性的大國戰爭(英法戰爭)中崛起。相反,它享受了40年的“長期和平”。作爲一個整體,亞洲在經濟、金融和技術上的相互依賴性也遠遠超過19世紀的歐洲。

同時,印太地區進化的“操作系統”也與戰前歐洲秩序不同。它不僅防止衝突,而且還促進商業,將數億人從貧困中解放出來,並導致了顯著的財富積累。

當然,作者承認,印太地區的秩序也面臨着挑戰。例如,作爲一直以來該地區重要的參與者美國,卻因爲特朗普本人而讓地區秩序處於緊張狀態。

僅靠軍事力量無法維持地區秩序

作者表示,基辛格在《重建的世界》中寫道:“權力平衡是歷史教訓的經典表述:沒有抵禦侵略的物質保障,任何秩序都是不安全的。”這適用於印太地區,僅靠軍事和物質平衡無法維持地區秩序。任何國際體系的穩定最終都取決於基辛格所說的“普遍接受的合法性”,也就是說任何國際框架或地區秩序都需要內部力量的支持。

與戰前的歐洲不同,印太地區的合法性不僅僅是國際政治和安全問題。貿易、技術和跨國合作也至關重要。正如埃文·費根鮑姆(Evan Feigenbaum)所說,有“兩個亞洲”共同構成了該地區的秩序:一個側重政治和安全,另一個側重經濟。

中國在亞洲地區發揮了核心作用

作者表示,在政治和安全領域,加強當前秩序的合法性至少需要美國認真重新參與,這包括參加地區峯會、加強經濟接觸以及擴大跨國合作等。

在經濟領域,加強現有秩序意味着確保該體系繼續爲其成員提供物質利益。與戰前歐洲強調邊界和政治承認的談判不同,印太地區的談判將不可避免地圍繞供應鏈、標準、投資制度和貿易協定展開。

作者指出,印太國家清楚地意識到,將中國排除在亞洲充滿活力的未來之外,既不現實也無利可圖。

此外,是圍繞幾個基本要求,共同建立一個有競爭力但和平的地區秩序,這包括可預測的商業環境,共同受益於氣候、基礎設施以及疫情合作的機會。迄今爲止,中國在該地區的成功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在未來,這仍然很重要。

編輯:柯銳   實習生:餘丹  校對:吳茜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