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2年翻倍比比皆是,卻有195只基金成立以來仍虧損,慘的成立5年還虧33.7%

2019年、2020連續2年基金收益都是大年,2019年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爲47.81%,偏股基金平均收益率高達45.05%;

2020年,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58.85%,偏股型基金平均收益是50.77%,當年107只基金的收益率翻倍。

近兩年來收益翻倍的基金已經高達1655 只(A/C未合併)。

基金的賺錢效應也使得基民數量大增,爆款基金頻發,老百姓資金爭先湧入。但聰投在這要提醒大家的是,買基金不是包賺不賠,關鍵是要選準基金。

我們可以用血淋淋的事實告訴你,其實還有成立5年多仍然虧損的基金,不知道那些一路拿到底的基民是什麼心情呢?

Wind口徑統計下的數據顯示,成立以來仍處於虧損狀態的主動管理型基金有28只。如果算上指數型基金,那虧損的基金數更是達到了195只。

這其中,2015年成立的主動型基金就有16只。虧得最多的基金,5年下來,雖然享受了最近2年的結構牛市,但虧損幅度仍有33.7%,發在牛市高點害死人。這也應了基金髮行的那句老話,“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

但同樣也有在2015年牛市高點成立的基金,迅速拉回淨值,至今回報接近160%。這再次驗證聰投一直在跟大家表達的理念,買基就是選基金經理。

今天,來看看那些成立多年仍然虧損的基金。

28只基金成立至今仍虧損

其中16只是2015年成立的

資料來源:Wind;截止2021年1月14日

注:1、剔除2020年下半年以來成立的基金

2、僅保留A類份額基金

目前一共有28只主動型基金自成立以來仍然虧損的,其中,2015年年內成立的基金就有16只,佔據一半以上;

從虧損最厲害的前十名基金來看,有8只都是2015年成立的,

接下來看看,這些虧大發了的基金,究竟是怎麼“煉”成的?

1、長盛國企改革主題:

成立至今虧損超33%

同期成立基金接近160%的回報

基金成立於2015年6月4日,成立在2015年第一輪股災前夕,成立至今,依舊虧損了33.7%,累計單位淨值至今僅爲0.663。

資料來源:Wind;截止2021年1月14日

也就是說,假如在當時股市瘋狂的高點買入1000塊至今,即使在之後迎來了 2017和2019年這樣的結構性牛市,至今也僅剩下663元。

除此之外,長盛國企改革成立是的規模是26億左右,2020三季報顯示,規模已經縮水至7.07億了。

資料來源:Wind;截止2021年1月14日

注:2015年非完整年度,從基金成立日算起

而且從長盛國企改革的歷年回報來看,前4個年度,是連續在虧損的,除了2018年,其他年份均跑輸滬深300和比較基準,直到2019年,纔開始出現單年度正收益的情況。

成立至今虧損33.3%,跑輸滬深300和比較基準各40.05%和54.05%。

資料來源:Wind;截止2021年1月14日

而且成立至今一共換了4位基金經理,除了現任的基金經理代毅,其他3位基金經理在任職期內都是一直虧損的。

聰明投資者也統計了2015年6月上旬成立的的基金,45只基金中,長盛國企改革、工銀瑞信互聯網加和九泰天富改革新動力A還處於虧損,其他42只全是正回報且已經創新高了。比如2015年6月9日成立的泓德泓富A,至今已經有157.05%的總回報了。

資料來源:Wind;截至2016年12月31日

資料來源:Wind;截至2017年12月31日

把長盛國企改革2016、2017兩個年度的重倉股拉出來,特別是2017年藍籌白馬行情時,其重倉股可以說是完全沒踩到點,

基金經理在2017年二季報中也做過反思:“我們對於整體投資環境的慣性估計較差,認爲白馬行情要休息較長的時間,選擇很長時間沒有引起投資者關注的國企改革相關領域板塊進行佈局,重點投資了包括軍工,一帶一路,環保等行業。這幾個錯誤的方向選擇給二季度組合的淨值帶來了較大的損失。”

此外,像是工銀互聯網加和易方達新常態已經被很多文章狙過了,我們也曾經在盤點爆款基金的文章中提到過。(點擊查看:新基金髮行今日破1萬億,34只爆款基金11只虧損)

再接着看看虧損排行榜第4的工銀瑞信創新動力。

2、工銀瑞信創新動力:

成立於牛市起步期

但至今仍虧18.2%

工銀瑞信創新動力成立於2014年12月11日,截止2021年1月11日,基金仍虧損18.2%,跑輸滬深300和比較基準45和38個點。

資料來源:Wind;截止2021年1月11日

可以看到,基金成立於2015年牛市的起點,彼時滬深300指數不到3000點,而在半年後,已經衝到了5300多點。

從基金走勢來看,成立後的半年,伴隨指數一路狂奔,但在股災1.0後就一路大跌,之後又經歷2016年年初的熔斷,至此後的4年多時間,基本都沒有“回血”,直到2020年二季度開始,淨值纔開始上漲。

資料來源:Wind;截止2021年1月11日

基金成立至今一共換了4位基金經理,除了現任基金經理楊鑫鑫,其他3位基金經理在任職期內交出的是一份虧損成績單。

資料來源:Wind;截止2020年三季報

3、中郵趨勢精選:

成立5年多,虧損16.3%

個人持有者爲主

中郵趨勢精選成立於2015年5月27日,截止2021年1月11日,基金的最新累計淨值爲0.837,還虧了16.3%。

資料來源:Wind;截止2021年1月11日

可以看到,基金成立於2015年股災前的高點,成立不久後就經歷股市大跌,而在之後不論是在2017年這種結構性牛市,還是2018年市場大跌的時候,淨值基本上一路下跌,直到近1年多才開始有所回升。

資料來源:Wind;截止2021年1月11日

注:2015年非完整年度,從基金成立日算起

從歷年回報也可以看出來,2015-2018年,這四個年度全是負回報;而且從超額回報來看,除了2020年,每個年度都跑輸了滬深300和比較基準,成立以來跑輸滬深300指數20.96個點,跑輸比較基準32.45個點。

資料來源:Wind;截止2020年三季報

總的來看,中郵趨勢精選的倉位水平一直都處於比較高的水平,唯一一次有明顯的大的倉位調整,是在2018年下半年,倉位直接從86%降到了30%,

不過從2018全年表現來看,降倉貌似並沒有使得基金減少了虧損,全年虧損超27%,也屬於當年跌的比較慘的,當時基金重倉了軍工、醫藥和計算機(21%、19%和18%左右的比例),而醫藥板塊,特別是在四季度,黑天鵝不斷,可能也是導致虧損的原因之一。

最後看下基金的重倉股情況:

資料來源:Wind

以重倉時間最長的新研股份來說,從中郵趨勢精選的持有期來看,2015年三季度到2018年四季度,期間股票下跌46.34%,基本呈一路下跌的態勢。

此外,像是銀泰黃金同有科技在統計的持有期間也虧損了23.45%和15.55%,虧損比例是不低的。

2020年有86只虧損基金

最高虧損超21%

港股指數類基金跌幅靠前

主動管理基金年內最高跌幅達11.66%

除了這些成立至今仍虧損的基金,在2020年這個翻倍基頻出的年份,依舊有86只基金在2020年是負回報。

資料來源:Wind;截止2020年12月31日

注:篩選範圍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

聰明投資者統計了虧損前20的基金,可以看出,大都是港股相關的基金,且諸多是指數型基金。

由於指數表現差,基金業績自然也疲弱。這不是基金經理水平問題,但也有17只Wind口徑下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在2020年出現虧損。

具體來看下主動管理基金2020年的虧損情況:

資料來源:Wind;截止2020年12月31日

注:篩選範圍爲主動權益類基金

可以看到,相比2020年上百隻翻倍基,2020年內虧損的主動權益類基金有17只,其中虧損最高的是東方週期優選,全年虧損11.66%,值得一提的是,這隻基金自2017年3月成立至今也依舊是虧損的,虧了4.81%。

資料來源:Wind;截止2020年12月31日

從歷年回報來看,每年表現不佳,且基本就沒跑過滬深300和比較基準。成立至今,跑輸滬深300和比較基準分別62.22%和40.75%。

根據基金合同介紹,該基金是利用經濟週期理論,以投資時鐘分析框架爲基礎,在合理配置大類資產的前提下,把握行業輪換及不同經濟週期下具有良好增長前景的優勢行業帶來的投資機會。

從最近的幾個季度重倉股來看,幾乎每個季度的前十大重倉都是大變臉。

資料來源:Wind;截止2020年三季報

從倉位變化來看,作爲一直靈活配置性基金,該基金的倉位變化確實挺“靈活”的,比如2020年二季度,倉位直接降低到7.5%的倉位,三季度有升到了90%以上的倉位了。

目前該基金的規模是1000萬,從持有人結構來看,87.3%是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佔比12.7%。

6、成立至今回報超10倍的基金有56只

最高回報超40倍

看完了虧損的基金,最後我們再來看看那些成立至今回報超10倍的基金:

資料來源:Wind;截止2021年1月11日

截止2021年1月11日,按復權單位淨值增長計算,成立以來回報超10倍的基金有56只,其中2004年8月11日華夏大盤精選,以40倍的回報位列第一;

第二名和第三名則分別由嘉實增長和富國天益價值拿下,兩隻基金分別有接近29和27倍的回報。

以富國天益價值爲例,這是基金成立於2004年6月15日,成立至今已經收穫近27倍的回報了,相比滬深300和比較基準,分別實現2294.54%和2259.32%的超額收益。

資料來源:Wind;截止2021年1月11日

穩定且長期的高回報,也和歷史上優秀的基金經理有很大關係。比如歷史上管理該只基金時間最長的陳戈,從2005年4月管理至2014年4月,9年的時間一共取得了357.53%的總回報,年化回報達18.38%。

除此之外,還有像景順長城內需增長、景順長城鼎益、富國天惠、興全趨勢投資等多隻基金,都是由“聰投TOP30”基金經理管理。

總結:買基金還是從“聰投TOP30”基金經理榜單中挑選

1)在市場高點買基金,虧損率更高。

可以看出,在38只至今仍然虧損的基金中,有19只是發在2015年的,且大部分都是在股災高點前發的;

像是成立在股災前夕的長盛國企主題改革和工銀瑞信互聯網加,成立的時點,滬深300都在5000點附近了,至今兩隻基金仍各有33%和27.3%的虧損。

2)基金經理仍然是最核心的要素。

如果說發在股災高點是虧損的原因之一,那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基金經理水平不夠,且任職不夠穩定。

比如工銀瑞信創新動力,成立在牛市的起點,相比其他幾隻在高點成立的基金應該算是一個比較好的時點了,但是它至今仍有18.2%的虧損,管理它的4位基金經理,有3位的任職期內是負回報;而跟它僅僅差9天成立的另一隻基金已經取得了316.7%的總回報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