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1年1月11日,殲-20首飛十週年紀念日,官方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喜呢?

央視軍事、中國空軍、航空工業、航空工業成飛的官方微信分別發表了《殲-20首飛10週年,盤點威龍高光時刻!》《今天,殲-20首飛10週年!》《十年前的今天,殲20首飛成功!》《【殲20飛機首飛十週年】砥礪勇超越 凌雲再奮飛》的文章。

其中,航空工業成飛發表的文章最爲詳細,包括了殲-20的研製過程及遇到的困難等。

上面是航空工業成飛官方微信的截圖,注意這裏面提到了一些我們平時沒有注意到的內容。主要有兩點:一是爲實現座艙的最佳人機工效,科學減重達200公斤;二是攻克了號稱“飛躍之框”的整體框製造,再破“亞洲第一框”紀錄。

我們知道,在飛機的設計中,減重是論克計算的,僅殲-20的座艙就減重200公斤,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之所以能減重這麼多,可能主要歸功於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而且新型電子設備、座艙相關設備重量也都比原來輕。記得當年引進蘇-27飛機,毛子的航電儀表都是鑄造的鋁合金殼體,笨重的很,我國沒有做其他改進,只是把工藝改成了衝壓和鍛造,座艙儀表的減重量就超過200公斤。新材料方面,主要是大量複合材料的使用,這也使得殲-20的空重僅有17噸左右,減輕的重量可以增加載油量或載彈量。

而攻克了號稱“飛躍之框”的整體框製造,再破“亞洲第一框”紀錄,這方面的介紹,也是以前沒有聽說過的,看來殲-20創造的第一還真不少。這裏所說的整體框製造,應該是指機身加強框,這個當然得用大型模鍛機了,我國那些4萬噸、8萬噸的大壓機可不是擺設。當然,後來還有更先進的電磁約束金屬流體成型,還有3D打印等。此前運-20總師唐長紅曾說過,我國最大的3D打印件是應用在運-20之上的,不知道殲-20上3D打印技術應用情況如何。

我們都知道殲-20首飛創造了八個1的巧合,沒想到還有一個“1飛沖天”的雕塑。雕塑設計靈感來源於2011年1月11日下午1點11分殲-20飛機成功首飛,八個“1”造型暗合“八一”,彰顯了航空人不忘初心、航空報國的軍工本色。

從上面這張截圖來看,殲-20的預研時間很早了,當中國的第三代戰鬥機研製尚處在攻堅之時就開始了,我們知道,殲-10是在1998年首飛的,那麼殲-20的預研肯定要早於這個時間。

設計發圖伊始,總設計師楊偉的文章《梅花香自苦寒來》迅速點燃了設計人員的激情。看來我們的楊偉總設計師確實是一位大才子啊!

爲了加快試製進度,工藝設計與產品設計並行展開,這也是殲-20研製過程中的一種創新模式。

航空工業官方微信的文章中,開頭便是一段有關殲-20的視頻,這段2分31秒的視頻,筆者看了數遍,就想知道,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航空工業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喜。

上面幾張截圖,殲-20機身的鉚釘清晰可見,這是我們以前很少見到的細節,因爲每次飛行表演,畢竟距離離得比較遠,這些鉚釘的細節是不可能看到的。

上面這張截圖是殲-20鴨翼之前、進氣道側面的細節特寫。

上面這幾張截圖,應該是殲-20的地面模擬器和平顯的畫面,這個應該是首次官宣。以前只見到殲-20的平顯,都是從外面看的,根本看不到平顯上的具體畫面,這次算是讓軍迷朋友們大飽眼福了。

就在前兩天,航空工業發佈了紀念殲-20首飛10週年的短片《橫空》,展現了殲-20不斷蛻變、搏擊空天的歷程,裏面就出現了殲-20科幻的平顯畫面。殲-20配備了國產新一代全息平顯系統,這是國產第二代衍射平顯,與第一代相比,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單塊全息顯示屏,與國代先進平顯技術水平相當,全息顯示屏實際上由兩塊平顯玻璃組成,具備較高的的反光率和透光率,顯示亮度高,可以在陽光直接照射下使用,瞬時視野大,增強了國產作戰飛機的作戰能力。

最後我們以殲-20總設計師楊偉的話作爲結尾:“到2035年,殲-20肯定是我們戰鷹系列裏面骨幹中的骨幹,並且還要繼續向前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