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遊記(上)

文/徐樹貴 編輯/磐石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向西十五公里處。

崆峒山是中國道教第一山,也是崆峒派武術發源地。

現在的崆峒山,是國家五A級旅遊景區。

崆峒山一共有三條道路,可以走到崆峒山。分別是北門,南門和西門,西門只能走到香山,但大多數都走的北門。

那是去年夏天的一天早晨,陽光明媚。我和好多旅遊者一道,從市內坐上十三路公交車,直達崆峒山北門。北門有直上崆峒山的中巴車,也有小路,可以步行上山,我和好多遊客選擇步行上山。

小路沿途樹林茂密,花香鳥語。大樹主要有各種松樹,柏樹等。小的有當地的杏樹,桃樹,水桃樹等,還有各種各樣,叫不上名的小灌木。也有各種野生的藥材,比如柴胡,麥冬,遠志,小防風,甘草,車前草,蒲公英,地骨皮等。更有各種野生的山丹花,野菊花,蘭花等等。沿途兩邊設有護欄,時而有臺階,時而有土路。當走到半山腰,也是這段小路最陡的地方,連續都是臺階,臺階下有紅字標記,一共有一百一十八個臺階。走上了這些臺階,己經是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再往下看,遊客們一個個彎着腰,大人拉着小孩,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手扶着一邊的護攔,一步步艱難地向上爬行。旅遊就是這樣,有艱辛的付出,纔有快樂的回報。

稍做休息,繼續向上走,上面有一個平臺,平臺上建有一座廟宇,內麪塑有神像。遊客中有上香求神的,有問卦的,有上佈施的。

沿小路繼續前行,眼前呈現出參天大樹,遮天蔽日的陰涼景觀。這時的遊客們,放慢了腳步,有的直接坐下來休息,有的在喝飲料,礦泉水,有的在喫水果,各種小喫等。不論男女老少,都在補充體力,準備下一場更大的旅遊戰役。

經過七拐八彎的努力,終於走到了崆峒山的中臺停車場。中臺的入口處,有鐘鼓二樓,有崆峒山石碑。中臺呈東西方向,中臺的北面有停車場,候車亭,有遊客導遊中心,有舞臺,有賓館,茶座等。南邊有賣飯的,喝茶的,賣玩具的,還有賣各種旅遊紀念品的,有穿着各種民族服裝照相的,有賣當地特產的,還有賣崆峒寶劍,寶刀,各種柺杖和各類古版本書籍的。

經過中臺由西向東走,前面建有很多寺院,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寺院,寺院中間建有大雄寶殿,大殿的左邊建有一座唐代佛塔,塔頂長着一棵松樹,常年綠油蔥蔥。因有佛塔,此地也叫塔院。右邊是和尚的宿舍和飯堂。大殿的對面大門外,一個老和尚在教小和尚棍術,老和尚拿着木棍在前面比劃,小和尚在後面跟着學,看老和尚的一招一式,很有功夫。

從寺院向南走下來,又到了中臺。在喫飯中,從賣飯的瞭解到,今天是星期六,中午十二點有武術表演,我想這是難得的好機會,可以親眼目睹崆峒派武術的風采。

我和好多遊客來到舞臺前,找好位置坐下來,期待着精彩的武術表演。

隨着時間的推移,已經到了中午十二點鐘,臺前的遊客己經坐滿,大約有五六百人。

這時的音樂響起,伴隨着音樂聲,一個個英姿瀟灑的武術健兒,紛紛登臺亮相。

緊接着,一個少年,身穿紅色練功服,手拿崆峒派器械九齒釘耙,上下翻飛,一個表演的雙劍,一個表演的單刀,一個表演的峨嵋刺,一個表演的九節雙鞭,一個個生龍活虎,呼呼生風。更精彩處,由崆峒派第十二代掌派人陳虎,表演的風流扇,也叫醉扇,只見他身穿一身黑色練功服,印有崆峒派微標圖案,手拿一把紅色功夫扇,扇隨身轉,夾雜着醉步,一進一退,一閃一躲,點,刺,攔,劈,上打下戳,一氣呵成,臺下遊客拍手叫絕。

前面表演的是,崆峒派武術表演團,後面由民間老拳師,表演傳統武術。

第一位走上舞臺的是,老拳師任成林,他表演的是流星錘,只見他的流星錘耍起來,忽東忽西,忽上忽下,上前一步,一個朝天三柱香,向下一砸,一個張飛劈馬,轉身繩子一放,一個二起腳飛錘,向回一拉,兩肘一撐,錘掛胸前,一個武松脫銬,用肘向前一放,向後一拉,兩肘一撐,又一個蘇秦背劍。真相天上的流星,看的人眼花繚亂。

緊接着上場的是,武術老前輩童老拳師,他表演的是八卦刀,只見他的步伐沉穩,刀隨人轉,上下翻飛,上練纏頭裹腦,下練古樹盤根,反身又一劈,削,攔,刺,一氣呵成。

又一個老拳師上場,名叫張立虎,他表演的是西北鞭杆,一米多長的木棍,在他的手中運用自如,時而翻轉掄劈,時而貼身攔截,眼隨棍走,時而有好像一把槍,有點有刺,中間夾雜着棍花,呼呼生風,使人看得眼花繚亂。

臺上表演的各種功夫不斷,臺下的遊客,掌聲此起彼伏,響成一片。

(未完待續)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徐樹貴,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早勝鎮人,現在甘肅省平涼市從事裝修行業,業餘愛好文學,旅遊,武術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