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21日,一位四十多歲的中年人找到《羊城晚報》報社,將一張100萬元的支票放到了時任社長曹淳亮的手裏。

他說,自己看到報紙報道有大學生靠着一塊麪包、一杯白開水就度過一天,聯想到了自己小時候也家境貧寒。讀高中時,還是政府免了他7塊錢學費,並提供2塊錢助學金,才得以完成學業。

他說,自己想資助貧困大學生,但又不知道應該怎麼做,覺得還是報道這件事的報社來做最合適。讓品學兼優的貧困大學生向管理委員會申請借款,將來他們經濟條件許可了,再償還,以幫助後來者。這筆錢是他個人捐出的,即使別人還,也不是還給自己,而是還給管理委員會,再用來資助別人。

這100萬元,幾乎是他當時身家的一半。又是送到報社,足夠做一番宣傳了。但他說,希望匿名捐資,不要公開公司和他自己的名字。

之後,《羊城晚報》接受了委託,舉辦了名爲“仲明大學生助學金”的發放儀式,並長期履行該助學金的管理、發放和監督工作,用於資助廣東省內20所項目高校的貧困大學生。而這位捐資人也在此後的每一年,準時向助學金匯入100萬元。他說,只要自己不破產,每年都捐。

至於“仲明”是誰,一直不爲外界所知。雙方就這樣信守着“匿名”的約定,過了整整十年。

受到“仲明大學生助學金”資助的學生

2007年4月20日,這位中年人帶着他所執掌的公司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上市當天市值達1189億港元,引發巨大關注。

隨後,這段“匿名”的往事被另一家媒體“挖”了出來。大家才知道,這位默默捐資的企業家就是碧桂園集團創始人、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而“仲明”是他母親的名字。

從100萬到87億元

對於楊國強和碧桂園而言,1997年的那筆捐款,只是後面一系列扶貧事業的開端。

二十多年過去了,“仲明大學生助學金”由最開始的每年100萬元滾動增加,2006年增加到每年200萬元,2018年增至每年300萬元,如今已累計捐資超過4100萬元,先後有近1.2萬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優秀學子獲得資助。

2002年,楊國強又出資2.6億元創辦了國華紀念中學。這是一所純慈善、全免費、全寄宿民辦高級中學,在全國範圍內招收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學生從報考國華紀念中學開始,直至大學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學習、生活、交通等一切費用全部由學校承擔。每個學生的培養費用超過30萬元,學校每年各項日常開支接近6000萬元。創辦至今,國華中學已接收了3000多名處於輟學邊緣的學生。

值得注意的是,學校的名字“國華”取自楊國強的兄長,而他自己在校園內立了一塊石碑,落款卻只署名“創辦者”。

國華紀念中學

2013年,楊國強和女兒、碧桂園聯席主席楊惠妍共同捐資5億元,創辦了全國唯一一所對貧困生全免費的大專——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學院涵蓋建築工程技術、工程造價、裝飾工程技術、酒店管理、園林工程技術和物業管理等6大專業,通過校企合作,精準培養一線管理幹部或技術骨幹。截至2020年,累計招收高中畢業生3018人,其中貧困家庭學生2211人。

2017年,碧桂園捐贈善款1億元啓動“惠妍教育助學基金”;2019 年,捐贈3億元資金建設的臨夏國強職業技術學校開工奠基……截至目前,碧桂園已設立20多項教育專項基金,覆蓋全國40所高校、3所慈善學校,這些慈善學校與教育專項基金,如今都納入國強公益基金會統一管理。

從1997年的第一筆大額捐款算起,以楊國強、楊惠妍個人名義及國強公益基金會已累計向全社會捐款超過87億元,直接受益人超過49萬人次。

之所以如此關注教育慈善事業,還是源自楊國強非常樸素的“飲水思源”的初衷。他曾在碧桂園年會上動情地回顧自己的求學之路:“18歲前連鞋都沒得穿,上中學的時候,光着腳在泥濘的道路上走兩個小時的路。冬天的時候,我的腳有一個很深的口子,有一天走在上學路上覺得腳很疼,往後一看,泥濘的道路上還有鮮血。去到學校的門口,在小河裏把腳上的泥沙洗乾淨之後,再進去讀書。”

當初那個寒門少年,依靠着國家的教育救助走出了貧苦山村,也在羽翼豐滿後,不忘反哺社會、回頭幫扶同樣掙扎在貧困線上的鄉村學子們。

成長於農村的楊國強知道,免費教育與捐資助學,幫助的是每一位受捐助的個體,要想樹苗長得好,土壤更重要。僅靠“輸血”扶貧,不觸及貧困根源,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碧桂園需要把扶貧着力點放在“造血”上,聚焦增強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能力,精準施策、對症下藥,找到當地發展致富的“命脈”,將資金、資源用在“刀刃”上,走出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特色致富路。

探索“4+X”扶貧模式

時間再次回到2007年,碧桂園首次走出廣東省,幫扶四川馬邊、甘洛兩個國家級貧困縣,幫助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不宜人居地區的6000個貧困戶搬遷、修建了新房;建設了1所職業高中,5所小學教學樓、11所小學食堂、8所學校飲水工程、5所鄉鎮衛生院;幫助當地村民發展有機養雞產業、核桃產業;修建了300公里的通村公路,累計捐資2.1億元……在碧桂園的官方總結中,這只是扶貧事業的第一階段——“單個項目幫扶階段”。

2010年,碧桂園扶貧事業開啓了“造血式”產業扶貧之路,進入第二階段——“試點駐村扶貧階段”。捐資2億元駐村幫扶廣東清遠英德樹山村。因地制宜發展綠色苗木產業,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由碧桂園公司派駐技術人員,成立苗圃示範基地,免費對村民進行培訓,按照市場價格提供苗圃,引導村民成立合作社,幫助當地貧困農戶“造血”。僅苗木產業一項,就爲村民累計增收1200餘萬元,戶均增收達7萬元。

第三階段是“大規模駐村扶貧階段”,從最開始一個兩個零星項目逐漸擴展到整村幫扶。他們派出專職扶貧幹部常駐扶貧點,與村民同喫同住,將產業扶貧與人才培訓、整村推進、轉移就業、駐村幫扶等有機結合,形成了長效的扶貧機制。2017年起,碧桂園將廣東清遠英德樹山村的成功經驗逐步推廣到廣東韶關翁源黃塘村、潮州饒平黃正村、廣西百色田陽央律村等7個定點幫扶項目,並捐資近5億元整縣幫扶英德魚咀村、連樟村等78個貧困村,覆蓋粵桂川三省份多個貧困地區。

2018年,碧桂園把扶貧事業上升到主業高度,扶貧事業進入第四階段——“全面推進階段”。將廣東英德整縣幫扶模式推廣到甘肅東鄉縣、江西興國縣、河北平山縣等地,主動參與全國9省14縣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對此,楊國強謙遜地表示,“這幾年,國家加大力度推進扶貧,很榮幸我們參與了這個過程”。

“4+X”精準扶貧模式

憑藉着多年的經驗,碧桂園在扶貧過程中創新性提出了“4+X”扶貧模式。其中,“4”是指“黨建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等集團統一部署的規定動作,“X”是指結合幫扶地區實際拓展的自選動作,切實做到精準扶貧。

目前,碧桂園已開發出兩條“X”自選扶貧的路徑:一條是健康扶貧,捐贈1億元支持國家“光明扶貧行動·白內障復明”項目,在幫扶縣免費爲患白內障的貧困戶提供治療;另一條是美麗鄉村建設,並與前面的“4”類扶貧舉措相互呼應。

在“黨建扶貧”方面,碧桂園開展“黨建引領”村支書研學班,通過讓貧困村幹部將所學所思所想帶回去,以點帶面帶動轉變建檔立卡戶觀念,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

有別於“大水漫灌”的扶貧方式,碧桂園實行的是“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方式。在14個幫扶縣聯動140名貧困村“老村長”,按照“一戶一策”的原則爲1400戶深度貧困家庭“量身定製”脫貧方案。截至2020年7月,“黨建引領”村支書研學班已培養約3.5萬人,間接覆蓋貧困人口近30萬人次。

此外,碧桂園將“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相結合,主動承接“三個1萬”,即幫助1萬名貧困大中專學生找工作、扶持1萬名返鄉青年紮根農村創業以及資助1萬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通過扶志扶智扶技扶富,激發造血活力,孕育涵養新時代鄉村人才大軍,爲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在“產業扶貧”方面,碧桂園結合自身優勢資源與產業,在結對幫扶縣選擇“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返鄉紮根創業帶頭人,通過實地走訪、鄉鎮政府推薦等方式,已惠及10000多名返鄉紮根創業青年,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截至2020年11月,碧桂園參與精準扶貧的9省14縣(河北省平山縣、灤平縣、崇禮區、新河縣,河南省虞城縣,廣東省英德市,安徽省舒城縣,廣西省田東縣,湖南省平江縣,陝西省藍田縣、寧陝縣、耀州區,江西省興國縣,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已全部脫貧摘帽。

以最後摘帽的、國列省扶重點貧困縣——東鄉縣的產業扶貧爲例,這是全國唯一的、以東鄉族爲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由於當地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物流成本昂貴,當地的手工藝品、土特產的銷路成爲難點。2018年5月起,碧桂園組建了20人的專職扶貧隊伍長期駐紮東鄉,在深入調研當地產業的基礎上,決定着重幫扶東鄉羊、馬鈴薯和刺繡三大產業。

一年半後,東鄉刺繡引入清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合作設計,走上了中國國際時裝週的T臺,產品銷售10萬餘件,總價值約200萬元,帶動當地超過800名東鄉族婦女就業,“東鄉繡娘”也成爲網紅經濟的一抹亮色。

東鄉繡娘

“東鄉羊”作爲魏晉南北朝時期便有記載的特色美食,名聲在外。但由於當地農民養殖技術有限、銷售渠道不暢等諸多原因,經濟效益一直上不去。碧桂園結合“企業+合作社+養殖戶”的發展思路,與當地貧困養殖農戶成立養殖產業協會,共建東鄉羊養殖基地,建立東鄉羊品質標準、品種標準、飼養標準和岀欄標準,改造升級合作社。同時,通過互動牧場、物流採購、電商銷售的形式,以消費扶貧幫助東鄉羊打開市場,走向全國。截至2020年11月,東鄉羊的銷量達到42000多隻,直接惠及 4000 多名貧困羣衆。

東鄉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30萬畝以上,也是當地產業脫貧的重中之重。碧桂園開展產業扶貧後,已累計出資320萬元,免費爲東鄉14個鄉鎮50多個貧困村的5000多戶貧困戶提供馬鈴薯種植技術指導,實現機械化種植收割。而且,從深加工着手做文章,聯合馬鈴薯澱粉企業開發澱粉產品,聯合食品企業研發鮮薯條、土豆榴蓮曲奇、土豆芥末海苔餅乾等東鄉土豆休閒食品,大力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讓東鄉土豆形成品牌效應。

包括東鄉縣精準扶貧在內的數次驗證,碧桂園“4+X”的扶貧模式和經驗已成功入選國家扶貧案例,成爲精準扶貧工作的行動指南。通過多元化的舉措,碧桂園在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同時,還倒逼了產業發展、生態改善,加速實現高質量、可持續脫貧,探索出一條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的鄉村振興道路。

從1997年,楊國強個人捐資助學開始,到2020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碧桂園以成熟的“4+X”扶貧模式“破圈”。二十四年來,碧桂園用主動參與了全國16省57縣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用受益人口超49萬人的成績,繪製了一幅令人敬讚的投身公益慈善、踐行社會責任的長卷。

在“2021《財經》可持續發展高峯論壇暨長青獎頒獎典禮”上,評選組委會給出了這樣的評語:在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的過程中,民營企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其中,碧桂園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在持續爲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同時,一直持續關注着貧困山區的脫貧大計,是我國企業領域扶貧的傑出代表。

下一步怎麼走?

習主席在2021年的新年賀詞中已經給出了答案——“征途漫漫,惟有奮鬥。”“要咬定青山不放鬆,腳踏實地加油幹,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英德市九龍鎮河頭村全貌改造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