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天的游客来说,旅行即是一段景观之旅,更是一段心灵之旅。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中指出,积极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带、世界名酒文化旅游带、国际天文科普旅游带、千里乌江滨河度假旅游带和民族文化旅游带等特色旅游带,丰富旅游生态与人文内涵。为此,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特邀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研究员杨春宇对此进行了解读。

六盘水玉舍雪山滑雪场

记者:作为“文化千岛”,贵州拥有多姿多彩的山地文明,但是否所有的文化都适用于做旅游?您认为文化进入旅游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杨春宇: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适用于做旅游,虽然我们现在理解的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饮食、民俗风情、艺术宗教等内容,涵盖性强、综合性高、关联度广,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相关的产业。但是文化资源不等同于旅游资源,必须对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才能确定文化资源是否适合被开发成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资源能被开发成为文化旅游资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就是“能不能”和“适合不适合”的问题。“能不能”就是文化资源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对游客有吸引力的文化资源才能被开发成文化旅游资源。再者是文化资源是否适合被开发成文化旅游资源,传统观念里面包括现在有些已经开发文化旅游的地方,堪称历史优秀、资源丰富、文化璀璨,但也只靠遗址遗迹、民俗风情等这些资源,就觉得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了。事实上,这些资源没有进行合理整合策划开发,存在“小、弱、散、差”的这些现状。回到“适合不适合”,一要看文化资源种类是否丰富、历史真实性高、保存完整度好,是否易于整合开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在于“吸引力和创意”,不能一味拘泥于本地现有文化资源,符合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社会进步的“创意文化”等,都可以被开发为文化旅游资源。记者:《意见》提出推动文化体验游,发挥旅游在促进文化传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独特优势,深度发掘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随着文旅的深度融合,如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杨春宇:首先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合,培育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如以茅台酒、“中国天眼”、千里乌江、长征文化、民族村寨为依托,布局乌江滨河度假旅游带、长征红色文化旅游带和特色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带等。其次,需要把一些旅游资源点拉出发展历史链,将点延“线”。如将贵州最有名的“茅台酒”纵向延展中国酱香酒文化,介绍中国酱香酒发展历史,横向对比,扩展至中国白酒文化,形成贵州酒文化旅游产品。2000多年以来,古夜郎的历史面貌及独特文化,始终都是一个未曾解开的“谜”,这些都是现成的好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深入挖掘整合古夜郎国文化及遗址,做出夜郎古国文化发展史的旅游产品。最后还是要考虑将文化旅游资源充分融入其他相关产业进行拓展,形成独特的贵州文化旅游产业链。

记者:随着《意见》的下发,在您看来,贵州走出一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路的“牛鼻子”是什么?杨春宇:贵州省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路的关键在于“创意”和“融合”。首先是创意新。主要是如何“老酒装新瓶”,以及“老酒变新酒”。其次是融合深。一方面在贵州文化旅游发展方面着力实施文化旅游产品贵州化行动,强化文化旅游产品和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突出贵州设计、贵州文化、贵州品牌、贵州制造等,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全面提升贵州文化旅游发展质量和水平;再者是多方面、深层次的促进文化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持续推动“大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及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及三线文化、山地文化及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积极主动与农业、体育、卫生、民宗、林业、住建、教育、科技、工信、商务等部门深度合作,加快建设“旅游+多产业”工程项目,联手打造融合型新产品新业态。

撰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