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的一句金典名言爲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蛋公雞,公雞中的戰鬥機”,這句話紅遍了大江南北。似乎在大衆眼中,母雞打鳴,公雞下蛋是違反生物進化論的。家雞的祖先是野生原雞,它是馴化的結果,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當有了公雞和母雞後,彼此的分工協作任務就出現了不同,公雞負責打鳴,母雞負責下蛋。在農村中,幾乎家家都喜歡養母雞,因爲母雞不僅能夠下蛋,還能夠孵化小雞,這是維持一個家庭生存的根本。

公雞和母雞最大的區別是:染色體

雞是由什麼進化而來的呢?有很多人說雞的祖先有可能是霸王龍,美國科研人員在對6800萬年前的恐龍骨骼化石中提取出了與雞體內某種蛋白相似的蛋白類物質,它能夠間接證明雞和恐龍在某種基因中有一定的關聯性。相關史料記載,在公元5300年左右,中國古代先人就開始養雞了。

在自然界中,所有的動物都有雌雄之分,染色體是性別區別的最顯著特徵。同樣公雞和母雞的染色體也有很大差別。公雞的染色體爲ZZ,母雞的染色體爲ZW,從外形上看,公雞的體積要明顯大於母雞,而且公雞的毛色澤鮮亮,同時它還長有雞冠,和長長的墜子。母雞體積小,毛色沒有公雞鮮亮,雞冠也特別小。

中國自古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說。所謂“六畜”指的是馬、牛、羊、豬、犬、雞。雞作爲六畜之一,在遠古時期,人類就開始飼養、馴化野雞成爲家雞。在馴化雞的過程中,人們更習慣於把雞圈子籠子裏飼養,因爲雞喜歡於自由,它們喜歡在天高地廣的草地上尋找昆蟲,尤其是一些野雞在喫飽喝足後,會歸屬於山林中。如果想馴服雞,防止它們跑出來,就必須要人爲插手,這也是爲何在篩選馴化後家雞最終要關進籠子裏的原因。經過長期的馴化,母雞的產蛋量大幅提高,公雞相比而言它的實用價值較少,在長期馴化過程中公雞的冠子越來越碩大健壯,羽毛越來越鮮亮。

公雞打鳴:是對光刺激的一種本能反應

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公雞打鳴是個司空見慣的現象。每天天不亮,就會聽到公雞不斷的打鳴聲音。在卵生動物中,雞的視力是最差的,即使有一道強光射來,它們的眼前也不過是一片白茫茫的。這種現象就是我們人類最常見的“青盲眼”。尤其是在夜晚,雞的是根本看不清任何東西,所以對於狼、狐狸等等大型危險性動物,雞無時無刻都在惶恐不安中度過,每個深夜對它們來說都是難熬的,所以當清晨快亮天的時候,公雞就會很興奮,它們會打鳴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之情,同時這也是公雞對於看到光亮刺激的一種本能反應!

爲了驗證這個說法,動物學家曾經還做過一項實驗,把兩組公雞放到不同的環境中,一組公雞放在燈光如晝的房間中,另外一組公雞放在漆黑的房間中,然後分別對兩個房間的光線進行調試。如果把燈光如晝的房間中的光線調到猶如拂曉一樣強度時,這個空間中的公雞會出現持續的鳴叫,由此可見公雞打鳴是與拂曉光線強度有關。此外,公雞打鳴也分很多種,有是報曉呼喚主人起牀的,還有求偶時,爲了吸引母雞的注意。在農村中,很多人喜歡在院子裏散養雞,如果公雞在雞羣中打鳴,意味着它在樹威,顯示自己的地位,其它母雞都要聽它指揮!

母雞打鳴的下場慘不忍睹:在農村是最大的忌諱

如果說母雞的專利是“下蛋”,那麼公雞的專利就是“打鳴”,每到清晨快亮天的時候,公雞就會接二連三的打鳴,可謂是非常熱鬧,主人聽到公雞打鳴就知道已經亮天了,然後早早起牀耕作。然而並不是所有打鳴的都是公雞,有時候母雞也會打鳴的。在農村,要是誰聽到母雞打鳴或者看到母雞在學公雞的叫聲,都會把這隻母雞殺掉,並且這樣做法流傳了幾百年,這到底是是爲什麼呢?

1、迷信說法:預測禍災

古人對雞甚至存在某種意義上的神靈崇拜。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人們賦予雞各種美好的嚮往和期盼。關於日出雞鳴,最早在《玄中記》有記載:“蓬萊之東,岱輿之山,上有扶桑之樹,樹高萬丈。樹巔常有天雞,爲巢於上。每夜至子時,則天雞鳴,而日中陽烏應之;陽烏鳴,則天下之雞皆鳴。”此外,古人認爲雞爲百禽之長,具有鎮妖伏魔的作用。戰國時代民間就有殺雞懸戶,驅鬼辟邪的習俗。比如在先秦時期,古人就有用雞和雞血祭祀的活動。在《風俗通義》中記載:“魯郊祀常以丹雞祀日,以其朝音赤羽,去魯侯之咎。”總之,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會用雞作爲祭祀貢品,而且這種習俗流行至今。

農村老一輩人認爲,要是誰家裏的母雞打鳴了,就意味着這個家裏會有禍事發生,這是一種不祥徵兆,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儘快把這隻母雞殺掉,然後用雞血灑在院子裏進行辟邪。其實關於母雞打鳴的情況早在古代就有記載。

《牝雞司晨》指母雞報曉,對於歷朝歷代的皇上來說,如果出現了母雞報曉打鳴的情況,就意味着這個國家會有戰爭。早在商朝,周武王諷刺紂王重用婦人,於是說“牝雞司晨,唯家之索”,大致意思講的是母雞報曉是妖孽作祟,是災難。紂王整日沉迷於美色,寵愛妲己,讓她禍亂朝政,放縱不管,“牝雞司晨”這個成語便由此誕生。

此外,當唐太宗遇到困難時,不得不向長孫皇后諮詢政事,長孫皇后馬上跪下來說:“牝雞司晨,家之窮也”,很明顯長孫皇后言外之意是是一個婦人,不適合提出意見。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會中“牝雞司晨”也代表了對婦女參政的一種排斥,是封建社會男女不平等的一種表現。放眼於現代,母雞打鳴預測禍災,具有迷信色彩,毫無科學依據。

2、母雞打鳴與生理結構有關

在前面我們跟大家講到母雞和公雞最大的區別是染色體不同,公雞的染色體是ZZ,母雞的染色體是ZW,在公雞和母雞中出現了一種"性反轉",比如母雞的體內會有大量的雄性激素,之所以母雞會打鳴,也是受到體內雄性激素的影響。引起"性反轉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理狀態,環境影響以及激素的處理等等,讓母雞出現了性反轉。

相關動物專家表示,全國各地都陸陸續續出現過母雞打鳴的現象,不管是母雞還是公雞,都是有卵巢和精巢的。由於成年的母雞體內左側有輸卵管和卵巢,在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和刺激下,比如喫了過多的含有雄性激素的東西,那麼它的體內就會發生病變,無法產生足夠的激素,一旦受到驚嚇,母雞就會產生性腺發育,右側未分化的生殖系統無法受到體內激素的控制就會出現"精巢",所有公雞的特徵都會顯現出來,比如停止下蛋,雞冠逐漸變大,導致“牝雞司晨”的情況發生。

在動物界中,除了雞會出現“性反轉的情況”,還有一些魚類也會出現這種情況比如黃鱔,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刺激會自發地出現性反轉,衍生出雌雄同體的個體具有兩個類型的性器官,此外生活在澳大利亞沙漠中的鬃獅蜥的胚胎能在高溫環境下改變性別,由雄性搖身一變成爲雌性。

圖爲鬃獅蜥

3、母雞打鳴,下蛋產量變低,“好鬥”擾亂雞羣,容易被殺

對於一個農村家庭來說,大量的飼養母雞就是爲了提高蛋產量,增加家庭收入,如果母雞學會了打鳴,它下蛋的產量就會減少,逐漸向公雞的特徵發展,對於農村家庭來說再繼續飼養它毫無意義。此外,如果母雞出現打鳴後,它的生理特徵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容易“好鬥”。對於公雞來說,好鬥是它的顯著特徵,公雞會通過打鳴來告誡其它的公雞,“不要到我的領地來,否則我就不客氣了。”母雞學會了打鳴就會擾亂雞羣,讓其它母雞不得安生,在這種情況下,主人留它也沒有什麼大用,只能將其屠宰殺掉消除隱患。

對於地球生物而言,出現性反轉現象雖然不存在明顯的壞處,但這種基因一旦保留在生物體內,就會改變自然發展規律。在我們看來,母雞和公雞應該各司其職,所以在一些養殖大戶中,不要"拔苗助長",用激素或者是催化劑改變母雞緣由的基因,提高蛋產量,降低飼養成本,改變了母雞體內的激素分泌!大自然賦予每一個動植物都有生存的權利,願所有生命都被這個世界的溫柔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