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去了国外,无论你多有钱,都没有“人上人”的感觉,于是有人在抖音上作出回答:说国外压根就没有“人上人”的概念,因为他们打小就没有被灌输进这样一个奇葩的词语,这是俺们的“国粹”,究其原因,是我们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于是能成功抢夺并拥有者,被称之为“人上人”——而做“人上人”最过瘾的地方,就是在傲慢显赫中,得到别人的膜拜与艳羡。

所以,在我们求学途中,“吃得苦中苦,方做人上人”的尊尊教诲一直跟随着我们,这也是一句穿越古今的最铿锵有力、鞭策人心的励志教导。因为这句话,古代有“头悬梁、锥刺股”、“映雪捉萤”等故事,现今则出现不但自己要努力,还得搭上全家的财力、物力,社会人脉的大比拼等等。显然,我么教育的目的并非成就自己或者获得愉悦,而是努力进入某个阶层。这个阶层众望所归,是人上人的阶层。

在我国,但凡那些音乐硕士送外卖、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等等现象,皆获得大众的一片唏嘘。而“吃得苦中苦,方做人上人”的教育词汇,本身就有着豪迈悲壮的意味:终有一天,你们看吧,我会站在高高的云霓之上,看着你们挣扎的芸芸众生!我会获得丰富的回报!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疑问——做了“人上人”之后,你究竟想干嘛?

中国著名的“衣锦还乡”估计是专门针对“人上人”最基本的构想,而最著名的衣锦还乡,非明万历首辅张居正莫属:据记载,张居正返乡奔丧,所乘轿子由三十二个轿夫抬着,轿内客卧套间、一厨一卫,两名小僮在内侍候,浩浩荡荡、铜锣声声,百姓远远眺望,奔走相告,而不得触及。

当然还有“伆满床”郭子仪的故事,皆把吃苦无限放大,把“人上人”无限拔高,让一代代子孙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以曾经的苦难作为筹码,以“人上人”作为最优厚的报酬,前仆后继,有的甚至嘲笑那些还在挣扎的芸芸众生,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优越感与自豪感。

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逐渐地很多贪腐官员被绳之以法,揭开他们的外衣才发现,其实他们很多来自贫困的家庭,靠着读书,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人上人”的位置,可是在这个位置上,却真正体现了人性之张牙舞爪的掠夺与贪婪——重庆的雷政富就算一典型案例,面对儿子被抓,其农村的母亲痛苦得喃喃自语——“当什么棺啊!还不如回到农村”。

所以,我们在接受的教育上,往往一开始就有一个误区,而沿着这个误区走下去,是意识形态的扭曲与变形。是教育的歪门邪道!曾看到一个视频:中国母亲与英国母亲,在教育孩子上,有着不同的格局:

中国母亲指着街上的流浪汉对儿子说:看吧,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和他一样;而英国母亲也看着流浪汉,对儿子说:孩子,你好好读书,将来去拯救他们!

这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作人生人”最终显示的不同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