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抗美援朝的故事,例如志願軍6個兵團的情況、志願軍的武器裝備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志願軍攻克漢城的故事。1051年1月4日,志願軍攻克了韓國漢城。但是70天以後,志願軍各部隊主動從漢城撤離。那麼,爲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認真的說,這是武器裝備不足和後勤供給等原因造成的。

首先,我們聊聊抗美援朝的起因。在古代歷史上,李氏朝鮮原本是明清兩朝的三大藩屬國之一,學習了中原王朝各方面的規章制度。進入19世紀末期,歷經了30多年的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迅速崛起。隨後,對清朝發動了甲午戰爭。在這次戰爭中,清朝一敗塗地,簽署了屈辱的《馬關條約》。李氏朝鮮被日本佔領,日本在朝鮮半島上設立了總督府,對朝鮮半島開始了直接統治,一直持續到了1945年。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的時候,蘇聯軍隊已經挺進了朝鮮半島的北部。至於美國軍隊,還遠在沖繩羣島。美國和蘇聯進行了一系列的談判之後,以三八線爲界限,在朝鮮半島上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這就是朝鮮和韓國的前身。1948年,蘇聯和美國從朝鮮半島先後撤軍以後,南北雙方的局勢逐步惡化,最終在1950年6月,爆發了朝鮮戰爭。起初,朝鮮的武裝力量勢如破竹,韓軍一敗再敗。即便是美國第8集團軍參戰,也沒有能夠改變戰爭的進程。

最後,朝鮮武裝力量佔領了漢城、大田等大片地區,控制了朝鮮半島上92%的人口和90%的土地。至於美韓軍隊,10餘萬軍隊被擠壓在釜山周圍不足1萬平方公里的地區。眼看就要重現“英國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翻版,麥克阿瑟命令第10軍在仁川大舉登陸,7萬多美軍參戰以後,迅速改變了戰爭的發展,局勢開始迅速惡化。其實早在7月份,我國已經未雨綢繆,抽調部隊組建東北邊防軍。

東北邊防軍由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的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與炮兵第1師、第2師、第8師以及其他的附屬兵種組成,總兵力25萬人多人。鑑於各方面的原因,毛主席深謀遠慮,決定將東北邊防軍改編爲中國人民志願軍。10月8日,彭德懷被正式任命爲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任政委。14天后,以東北邊防軍的幾個軍爲主力,組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德懷的率領下跨過鴨綠江,開始了抗美援朝的新徵程。

在武器裝備佔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經過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將以美軍爲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反推了回去,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軍威。此時,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已經逐步向後撤退。就在志願軍準備繼續向前推進的時候,印度等13箇中立國提出了所謂的“調停方案。”這個方案明顯是拉偏架,爲了打破美國的美夢,志願軍部隊在經過短暫的休整以後,發起了第三次戰役。

1951年1月4日,志願軍第50軍一部和第39軍一部,經過浴血奮戰以後,衝破敵軍的陣地,先後攻入了韓國首都漢城。已經93歲高齡的薩鎮冰聽說以後,感慨萬千,寫下了:“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龍游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的詩句。從1894年甲午戰爭以來,薩鎮冰見證了從清末到新中國建立的一系列過程。對於志願軍攻克漢城非常激動。志願軍攻克漢城以後,全國上下一片歡騰,各種報紙和廣播都在大書特書。

對此,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非常焦慮。表示:“現在這麼宣傳,撤退的時候怎麼辦呢?”久經戰陣的彭老總,爲何開始考慮撤退的問題呢?請注意,志願軍與美國軍隊相比,在武器裝備方面的劣勢明顯,尤其是重武器方面。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沃剋死亡以後,美國空降兵司令李奇微調任第8集團軍司令。不得不說,李奇微的戰術水平,遠超沃克,甚至也高於麥克阿瑟。經過對志願軍作戰特點進行不斷分析以後,李奇微得出了一系列的結論。

首先,志願軍的後勤保障能力有限,部隊攜帶的武器彈藥和糧食,最多能用7到8天。對此,李奇微稱之爲“禮拜攻勢。”第二,針對志願軍的作戰特點,李奇微提出了“磁性戰術。”美軍部隊與志願軍部隊拉開20公里左右的距離,充分發揮美軍火炮和戰機的優勢。此外,鑑於志願軍缺乏高射炮和戰機掩護的問題。李奇微先後推出了屠夫行動、撕裂者行動,對志願軍的後方補給線進行轟炸。當時,美軍能夠動員的戰機,達到了1700多架。

在美軍的不間斷轟炸下,大量的鐵路和公路無法通行。很多火車和卡車被炸燬,原本就緊張的運輸能力明顯下降。對於前線的志願軍官兵來說,意味着部隊會面臨缺乏彈藥和糧食的問題。尤其是1951年1月第三次戰役之後,由於戰線拉得越來越長,保障補給線安全非常困難。糧食彈藥根本運不上去,在途中被炸燬的情況很嚴重。還有一個問題很重要,第13兵團和第9兵團已經久戰疲憊,而且部隊出現了明顯的傷亡。很多部隊急需撤往後方休整,同時補充兵員。

尤其是進入1951年2月中下旬以後,精明狡猾的李奇微,開始指揮各路部隊反擊。在反擊過程中,充分發揮重武器的優勢,例如數量佔絕對優勢的火炮和坦克。再加上戰機的不斷轟炸和掃射,志願軍打得非常艱苦,也很英勇。對於李奇微的全面反擊,志願軍司令部明確提出防禦作戰的作戰方針是:積極防禦,縱深設防,利用良好地形,節節阻擊,遲滯和殺傷敵人,贏得時間,以待後續部隊到來進行戰役反擊。

爲了解決志願軍面臨的各方面困難,彭德懷返回北京,向毛主席和周總理彙報。在1951年2月24日的會議上,闡述了志願軍目前面臨的一系列困難。1951年3月初,彭德懷返回了志願軍司令部。針對李奇微咄咄逼人的攻勢,彭德懷與鄧華、洪學智等主要指揮員商議以後,認爲:爲了節省兵力減少傷亡縮短供應線和保持主動,充分準備下一次戰役,有必要暫避敵鋒。從3月10日開始,兩個作戰梯隊,按照預定計劃採取運動防禦,節節退至三八線地區。

3月11日,彭德懷致電毛主席和周總理,闡述了志願軍部隊的實際困難:“爲縮短我軍防線,決定放棄漢城,採取運動防禦,保持有生力量。現運輸情況未改善,部隊仍經常喫不上飯,就地籌糧亦不可能。”

毛主席高瞻遠矚,與周總理經過反覆商議以後,回電表示:“作戰方針以消滅敵人爲主,不必顧慮城市之暫時得失。抗美援朝運動已在中國全面展開,各地動員參軍均超過指標。”

3月14日,中朝聯合司令部確定:中朝軍隊下一次戰役的起始位置爲西起東海岸之長淵、東向新院裏、白川裏、漏川裏、朔寧、芝浦裏、華川、楊口、麟蹄、襄陽一線。爲了完成上述目標,志願軍部隊在同一天,從漢城撤離。不得不說,這是當時的實際困難造成的。

志願軍的後勤補給線太長,而且缺乏防空火力和戰機掩護,經常遭到美軍戰機的轟炸。志願軍的武器裝備部隊,彈藥消耗嚴重。此外,美韓軍隊已經固守在漢城以南地區,過於密集,不便於殲滅。鑑於一系列的問題,不得不向後撤離一段距離。在整個抗美援朝中,志願軍作戰非常英勇,在自身條件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如果雙方武器水平在一條線上,後勤保障沒有問題,估計美國想上演“敦刻爾克撤退”的機會都沒有。但是,戰爭沒有如果)。最後,向所有的志願軍將士們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