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的一天,家住山东周村的马立修大爷被村里通知到医院查体。年过80的马大爷身体还不错,也没查出什么问题来。没过多久又通知叫去查,而且还量了身体给做了衣服。马大爷有点纳闷,后来得知查体等一系列行为都是国家给安排的。马大爷本是个普通的大爷,解放前在抗日小学念书,解放后曾在村里、镇上工作过,也是个两袖清风的大爷,生活上不太宽松。虽说之前组织上也有关怀、慰问过,但这次让他有些摸不到头脑了。后来九月份阅兵的时候,马立修老人乘坐的花车第一个从天安门前通过。那个花车上坐着的全是烈士子女的代表,山东来的只有三个人。在抗战七十周年的庆典上,马大爷获此殊荣,这一切都要从他的父亲,马耀南说起。

马耀南像

01投笔从戎的"富家子弟"

1902年,马耀南出生在鲁中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里。他的祖父马希斌曾当过村长,在村里有不错的人缘。后来靠做豆腐攒下了些积蓄,购置田产开始富裕起来。到了马耀南的父亲马懋伟这一辈已经不用生计而愁,专心读书的他是村里的大秀才,娶的妻子安氏也是村里的富户。到1935年的时候,马希斌一家已经五世同堂了。据说当时济南的书法家金树芬还专门题了个"五世同堂"的金字大匾。

马耀南故居

富足的家境给予了马耀南优越的学习条件。7岁入私塾,13岁在周村的高等小学念书,18岁的时候考上了省城的济南一中,四年之后考上了天津的北洋大学。尽管他求学的经历在今天来看似乎有些"慢半拍",但这种中西结合不间断的学习轨迹,在当时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十分可贵,甚至来说有些奢侈。所以,自然而然的,大学毕业一年后他就被南通纺织工学院聘为了教授。三年之后,在家乡各界的盛情邀请下回到家乡的长山中学当了校长。那一年,马耀南三十岁刚刚出头。

按理说,优越的家庭条件、良好的教育经历,足以使马耀南过上很不错的生活,或者说谋个一官半职、经商发财的也不难。从他前三十年的履历来看,他后半生的轨迹似乎应该是这样的。但事实远非如此,其实我们从他求学的一些细节中就能看出端倪来。

17岁那年,本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吃了一鼻子灰,在马耀南的家乡山东,德国人被赶跑了,但日本人又来了,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善。那一年,马耀南在日记里写道:

"我们要把帝国主义赶出去,我们要做真正的中国人!"

马耀南日记手稿

在省城济南求学的时候,马耀南对英语的学习尤为执着,为的就是更好得睁眼看世界,学习到世界。当时他最崇拜的是梁启超,梁启超那股维新求变、救亡苍生、学习西方的劲头感染了他。他还接触到了邓恩铭、王尽美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对共产主义思想颇为认同。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激励自己不改初心,他在上学的时候一直是布衣打扮,以便于刻苦读书。

在天津学习的时候,他学的是机械工程,想在实业救国的路上尽一份力。同时他又意识到闷头苦干、埋头苦学是不行的,于是他一改之前的内向,成为了活跃在学生会的领导人物,而且还是天津市学生联合会的主要负责人。

前三十年的阅历让马耀南在教育上有了更多的想法。在当时学校是本是读书的清净之地,长山中学的门口也挂着一个"学校重地、闲人免进"的牌子,但他刚一上任就把这块牌子摘了。不仅欢迎乡亲们进校园参观,也叫学生们走上大街修路、清理卫生。这种"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们更"接地气"了,不仅锻炼了身体接触到了社会,不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也消除了社会各界与学生学校的隔阂,在长山一片和谐。

这样的日子没过几年,到了1937年,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北、上等城市相继沦为战场,国无宁日。这种局面深深刺激着马耀南,他在日记中扪心自问:"自顾尚在此安逸消闲,能不愧死?"他认为没有岳飞痛恨金朝的心来雪此耻辱,就不配做现在的中国青年。只有"有所报命国家",方"不愧生世间"。

于是他以教学改革的名义,把一些抗战救国的思想理论搬到了课堂上,组织师生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等爱国歌曲,鼓舞抗日士气。又邀请共产党员来讲军事政治课,借民众夜校的名义开办游击干部训练班。

到了1937年的12月,日军轰炸了长山城,国民党的县政府和武装力量随之南逃。本有机会逃走的马耀南并没有这么做,他拒绝了国民党要求长山中学南迁的命令,而是带领全校师生到卫固一带成立了抗日队伍,在《抗日同胞书》的感召下,长山中学的师生数百人从热血青年变成了抗日武装,这就是马耀南亲任总司令的中国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他们把起义地点"铁山"改名为"黑铁山",以此来体现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和抗日到底的决心,这就是抗战史上有名的"黑铁山武装抗日起义"。

黑山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02抗日报国的"书生司令"

马耀南别称"书生司令",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是他本身就是书生出身的司令,二是他这个司令手下领导的全是书生。因为当时师生的装束都是长衫,所以五军被形象得称呼为"大褂子队"。

尽管师生们都编了队,但是难题随之而来。一是大家离开了学校,吃饭、生活上没有了保障,给养很是问题;其次基本的武器也不能保证,全军只有三支枪,打仗没有兵器仅靠一腔热血是很难的。

黑铁山起义使用的武器

对于吃饭上,马耀南坚决不让师生饿着打仗,学生"一天不吃饭也不行"。于是他变卖家产,筹集来了五百块大洋。然后又动员地方上的乡绅、商户、地主、名流等募捐粮食和钱财。在马耀南的感召下,卫固附近的老百姓十分感动长山中学师生的壮举。乡亲们表示,国难当头,一群年轻人抛家舍业来此抗日救国,还能让人饿着肚子去保卫我们?从此,卫固一带的村民,每天都有组织给五军送粮食,也不乏老百姓自发去送吃的。

五军师生们在艰苦环境下刻苦训练,等待机会。

1938年日军占领了长山县城,五军的机会来了。他们挑选了三十余人的小分队化妆成农民,夜袭长山城。这一战可谓打得又快又准又漂亮,三十多个守城的伪军被全部消灭,还顺便收了一批枪支弹药。

十几天后,夜战变成了水战,同样是又快又准,五军在小清河上伏击了一艘日本船。这次毙命的可不是伪军,而是清一色的日本军官,其中不乏旅团长(相当师长)、联队长(相当于团长)、高级参谋这种级别的。他们是要去济南开会的。

五军的名气越打越大,到了1938年的3月,马耀南召集长山周边的淄川、桓台、章丘等五县的抗日力量,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一致抗日。鲁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联合了起来,统一听五军的指挥,而且这个范围越来越大,历城、广饶、高城等县的抗日武装也加入了进来。一个月以后,中国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的麾下,已经有了五千余人之多,而这距它成立,也不过半年的时间。

两个月之后,五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还是由马耀南任司令,政委则是中共清河特委书记霍士廉。这一年的十月,在霍士廉等人的介绍下,马耀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03卓越功勋,英勇殉国

三支队在鲁北地区的活动,没少给日本侵略者麻烦。日军也逐渐注意到这是一支不能忽视的武装力量。但是三支队的游击战术也着实让他们头疼,恼羞成怒的日军只能靠人数和火力上的优势来"硬刚"。

于是1939年的6月,日军派邹平、张店一带的部队(含伪军)6000多人以及各种轻重武器,包围了马耀南所在的邹平刘家井(今邹平魏桥)一带。游击队打起来阵地战、阻击战也不含糊。面对实力上的差距,马耀南和战士们利用围墙地形和恶劣天气,突围成功,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歼敌800余人,打出了抗战史上的经典一战。

吕剧《马耀南》剧照

本想一举消灭马耀南的部队,没想到反而又他打了沉重一击,这让日本人更加恼火。此后日军加大了力度,布置了眼线和预案,不惜一切代价要拿下马耀南。

这一天还是来了。

1939年的7月21日,马耀南的部队行至桓台,他们是要到临淄与那的部队会合。这天傍晚,为了不打扰百姓,马耀南和战友们干脆睡在了大街上,计划明天一早继续东进。但是这让日军的眼线逮了个正着,他们连夜集结附近几个县的伪军来包围。

第二天一早战斗打响。尽管面临人数上的劣势,在马耀南等人的沉着应对下,敌人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随着时间的推移,寡不敌众的局面渐渐出现了,马耀南只能骑上马突围。7月22日下午2点左右,行至田庄大寨村一带的马耀南遭到了日军的埋伏。

"正起晌,人们正在浇地。他(马耀南)从西边过来到了这里,东边有个屋子,(日本兵)在东边藏着,正打着这里了,那边一个回枪,把他打下来了。打下来,打在这里,(日本兵)用刺枪挑起他来,挑死了。"

当时还是13岁小孩的大寨村民吕昌廉老人每每回忆到马耀南牺牲的经过,总是十分的悲恸。

埋伏在街东柴火垛后的敌人伏击了马耀南,他不幸连中数弹跌下马。但顽强的马耀南爬行到一墙脚,用手枪对日军还以颜色。但残暴的日军蜂拥而至,向马耀南胸膛连刺数刀,寡不敌众的马耀南倒在血泊之中,因流血过多而壮烈殉国。那一年,他仅37岁。

马耀南牺牲之后,周围的村民们不忍心烈士的遗体暴晒在野外,自发买了两张席子裹好放到了村东的凹地里。天黑后,副司令杨国夫等战士潜到村里,辗转将马耀南的遗体葬在桓台郝家园的井家墓田里。

荧幕上的马耀南形象

04满门忠烈的"司令之家"

"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专打日本鬼,保护老百姓。"这是当地曾广为流传的歌谣,歌颂的就是马耀南一家的抗日壮举。

其实马耀南是字耀南,本名马方晟。还有两个兄弟。老二马晓云,本名马方杲。老三马天民,本名马方普。兄弟三人以"方"为辈,且名字中又都带个"日"字,冥冥之中也预示了他们抗日救国、方正不屈的命运与意志。

第五军在黑铁山举起抗日大旗之后,马耀南回家筹钱,五百块大洋可谓是全家的支持。这一次,马耀南也抱了决心抗战到底,没留任何后路。他把母亲和家中妇女小孩改名换姓,分散安置到各个亲戚家中。马家人告别了富裕安足的生活,开始东躲西藏。唯独马耀南的两个兄弟,也跟着马耀南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老二马晓云比马耀南小4岁,本是周村恒兴厚线庄的副经理,过着不错的生活。在马耀南的感染下也参加了革命,凭借自身的人脉组织起了3个抗日中队,也因此被任命为第五军第七支队的司令员。他在敌后的活动也令日军头疼,先后拔掉了周村小周家庄据点、炸毁了敌人在黑铁山的火药库、炸毁了胶济线马尚段铁路,成功牵制了敌人的精力。

后来,组织派他去延安抗大学习了两年。出色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周恩来的赏识,但他谢绝了留在延安工作的安排,坚持回到山东家乡的抗日前线。据说启程时朱德总亲自送行,还送给了他一件皮大衣。马晓云回到山东后,又任军分区副司令等职。1944年8月10日,马晓云率军攻打青城王家庄的日伪据点。为了炸毁一个久攻不下的碉堡,马晓云亲自检查60斤重的炸药包。好巧不巧,此时敌人一颗炮弹正中炸药,马晓云被爆炸产生的气浪推出六、七米远,撞在墙上壮烈牺牲,年仅38岁。

其实三兄弟中牺牲时最年轻的是三弟马天民。他比马耀南小8岁,比马晓云小4岁,本在长山开着两家店铺,日子过得也很好。但他也毅然关闭了店铺,来到了黑铁山追随大哥,被任命为第五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此后一直活跃在鲁中和鲁北地区从事抗日活动。

"一马三司令"

为了筹集物资,1939年10月13日夜,马天民带领警卫员到长山城西的大辛庄搜集枪支,但在叛徒出卖情报的情况下(一说是警卫员叛变),突然遭到日军和伪军的包围攻击。顽强的马天民与敌人激战到凌晨,终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那年他才29岁。

残暴的敌人在马天民牺牲后砍下了他的头颅悬挂在长山城的旗杆上示众,叫嚣这就是对抗皇军的下场。但这并没有吓到大家的抗日决心,在一个夜里八路军侦查员趁黑攀上旗杆,把烈士的头颅带了回来,乡亲们含着泪掩埋了这位年轻的抗日英雄。

05"抗日烈士之血,国家民族之光"

为纪念马耀南的功绩,渤海区党委曾将马耀南的家乡长山县改名为"耀南县",并将三支队政治部的"抗战剧团"改名为"耀南剧团",位于博兴的中共清河区青年干部中学也被命名为"耀南中学",后来这所学校迁到淄博,是为淄博五中。至今淄博、滨州两地学校的校园里,师生们的必修课之一就是耀南精神。

淄博实验中学里的马耀南塑像

解放后,原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七团团长马千里在上级的安排下,将三兄弟的英魂安葬回家乡北旺庄村南的马氏祖茔里。这是三位烈士在离开黑铁山后的第一次团聚,倘若他们没有牺牲,也是正值中年的年纪。

"一马三司令"烈士墓旧照

后来山东省曾打算将"一马三司令"的墓迁到济南的英雄山烈士陵园,但在当地人民和烈士家属争取下,三司令留在了家乡的故土。三司令的墓在几经迁徙后留在了淄博,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淄博市革命烈士陵园。墓东侧的一块太湖石上,徐向前元帅的题词被镌刻在上面,赫然写道:

"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烈士永垂不朽!"

徐向前元帅的题词

资料显示,抗战前夕的马家,拥有土地130多亩,房屋100多间,还有织绸、织布、榨油、酿酒等作坊,雇佣了四十多个账房和长工。五世同堂的生活在当时是许多人家终极一生的梦想。但马耀南没有贪恋这种生活,马家人也告别了这种生活,因为他们的心中有更伟大的事业。

马立修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曾这么说过:"当年,凭他(马耀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学识,要钱有钱,要势力有势力,但他不愿去享受这种表面舒适的生活。在他心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因此他情愿饮河水,吃糠米,住破庙。"

黑铁山的刻石

马耀南从一介书生到革命烈士,不过三十几年的光阴。他告别了安逸的生活,为国家和民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诠释了伟大的内涵。正是无数个马耀南这样的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我们才有了今天的生活。但是这种精神不只存在于革命年代,同样的,英雄也不只存在于过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