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演员杨紫,因为一段哭戏,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努力吗?我这么努力,就是为了离开你!”这番话,她说得声泪齐下,让人无法不共情,而她所控诉的人,恰恰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这段戏来自赵薇执导的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第二期《许愿》。杨紫饰演的小雨,在26岁生日前一天给妈妈录了一段视频,讲出自己从未说出口的话。

小雨从小生活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中,妈妈怀孕的时候爸爸就出轨了。妈妈对丈夫的恨意非常强烈,甚至变成了报复丈夫的动力。

她抱着年幼的女儿来到丈夫的工作单位大闹一场,还在粥里下药,逼着小雨和自己喝掉,为了让丈夫身败名裂,不惜搭上母女俩的性命。

悲剧到此并没有停止,小雨的妈妈还迁怒了其他亲人。所以爷爷奶奶在临终那一刻,爸爸患了癌症以后,都没能再见小雨一面。

除此之外,妈妈对小雨的掌控欲,也强烈到让小雨难以忍受:

上学时,妈妈监视小雨的一举一动,小雨失去了好朋友;恋爱时,妈妈又逼迫小雨的男朋友离开她,小雨失去了爱情。

所以小雨痛苦地对着镜头哭诉,“你经常跟我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爱我那就是你,可是你这份爱,真的让我觉得好窒息......”

小雨对妈妈的控诉,带着无法忽视的恨意,那和妈妈对丈夫的恨意何尝不是一模一样?窒息的母爱毁了她的生活,也让她失去了爱别人和爱自己的能力。

但小雨对妈妈何尝又没有心疼的情绪?所以在视频的最后,小雨端出了生日蛋糕,希望妈妈和自己都能够挥别过去,拥有崭新的美好生活。

单亲家庭的小雨,她的经历让人想想都心疼,她没有选择的余地,也什么都没有做错,却因为家庭的阴影,变得畏畏缩缩,不自信,不快乐。就像杨紫在微博说得那样:“有些人的幸运,是从幸福的原生家庭开始的,而有些人的不幸,是从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开始的。”

长期生活在被负面情绪包裹的极端环境里,成长时常伴随着紧张,焦虑,挫败和痛苦,这样长大的小孩成年后想靠自己重获温暖和力量,注定要付出更多努力。

我们的一生,都成长在各种关系之中,而家庭是我们一出生就构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好不好,对一个人的生活影响意义深远持久。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

有人父母关系不和,从小在充满谎言和暴力的家庭中长大;有人童年时遇到父母语言暴力,在打击和谩骂中失去自信;有人童年时遭遇父母疯狂的控制欲,没有喘息余地,不敢回家;

在糟糕的原生家庭长大的人,也许外表坚强,但心里却永远住着一个童年时期孤独无助的小孩,小时候的情感创伤很难愈合,她们很难和父母和解。

拍摄《回家的诱惑》的演员秋瓷炫,就有一段艰难的童年,家里有着很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所以秋瓷炫与妹妹从小就不受家里重视。

更不幸的是,她的妹妹在10岁时溺水身亡,导致了母亲得了精神分裂症,有时甚至会指着秋瓷炫大骂,“为什么死的人不是你?应该是你替她去死。”

小小年纪,秋瓷炫却早早学会了看人脸色行事,小心翼翼生活。长大以后,她离开家庭,只身一人来到异国他乡,很长时间认为自己不配被爱。

原生家庭带给一个人的伤害能有多持久?还记得央视寻人节目《找到你》节目曾讲述一对古稀之年的老夫妻,来到节目组,想要寻找离家出走的孩子。

这对老夫妻信奉“棍棒教育”,对孩子从小严格要求,动不动就打骂,导致孩子与父母的矛盾日益加深。孩子憋足劲学习,希望大学可以离开家庭,他考出能上北大的好成绩,可是这对夫妻却不顾孩子意见,改了志愿,强行把孩子留在身边。

最终,孩子再也无法忍受父母无孔不入的管制,从此人间蒸发,音讯全无。

节目的最后,即使老夫妻动容地诉说这些年来对教育方式的反思,对孩子的思念,可孩子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和父母再次相见,23年过去了,他还是无法释怀。

想要原谅过去的伤害,实在太难。但父母能够影响你到什么程度,还是决定于你想要被伤害到什么程度,有些过往琐事,放下,是为了放过自己。

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总容易陷入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状态。但我们忘了,有些伤害,是需要重新开始来减轻,化淡以及忘记。

总有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原生家庭糟糕的人,认为他们性格偏激,敏感,自卑,无法顺利展开一段亲密关系,这纯属荒唐的偏见。

孙俪和邓超儿女双全,很多人不曾想到,其实孙俪和邓超都是出自离异家庭。早年间,孙俪曾说,自己目睹了父母婚姻破裂后,一度很恨父亲,也不相信爱情。

邓超也出生于一个特殊的重组家庭,复杂的家庭关系造就了很多无奈,邓超从小就很叛逆,和父母甚是疏离。成名后邓超也在电视访谈中坦言,希望不婚不孩。

可是邓超和孙俪却选择了放下过去,给自己崭新的美好,如今这对夫妻的小日子热气腾腾,十分幸福。时过境迁,他们终将还是没有和幸福擦肩而过。

放下过往的伤害,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放过的不是父母,不是放弃过去那惨痛的过去,而是放过了活在那些惨痛记忆中的自己。

爱人会让我们变得强大,被爱也会治愈难愈的创伤。勇敢挥别过去,给自己走出过往的机会,放过自己,才能拥有幸福。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希望每个曾经被控制欲毁掉的童年,都能在成人后自我愈合。- EN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