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1940年,在抗戰舉步維艱的時刻,蔣介石在重慶準備了8萬元經費,要舉行一系列宴會, 招待一位重量級嘉賓

當他到達重慶後,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朱家驊就在一次宴會上宣佈, 歡迎他來一起領導國民黨

對於普通人來說,最多歡迎加入組織,但是直接讓他來領導組織,這人有什麼來頭?

01

華僑界的半壁江山

我們知道,在晚清時候,中國人開始了開眼看世界,除了闖關東和走西口外,還有下南洋。

南洋華僑在艱苦的異國他鄉中,靠着中國人的喫苦耐勞、勤奮好學,累積了不菲財富。

在抗日戰爭、國家存亡之際,他們不忘國家,無私捐獻給國內大量的物資、裝備。

其中, 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組織 “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僅1938年和1939年兩年就募捐國幣達1.5億元,加上1937年和1940年兩年的捐款,總數近3億元。

除此以外,陳嘉庚還在南洋主持勸捐購買“救國公債”的工作。

1938年,僅在馬來西亞就募購公債1500萬元,又爲宋美齡任主席的重慶“難童保育會”和“寒衣募捐會”在馬來西亞向華僑募捐500多萬元。

據1940年國民黨軍政部長何應欽在國民參政會上報告:1939年軍費爲18億元,同年華僑匯回祖國之款達11億元,其中捐款約佔10%,而南洋華僑捐款佔華僑捐款總數的70%。

陳嘉庚曾經指出,按世界銀行發行紙幣的通例,1元基金可發紙幣4元,當年華僑所匯11億元的外匯,可發紙幣44億元,除交還僑眷贍家費10億元外,還有34億元可充當軍政費用。

可以說,陳嘉庚在華僑界的威望舉足輕重,同時多次的捐獻又讓他成了國民政府的“大財主”。

所以就發生了本文開頭那一幕,蔣介石花費巨資招待,還費盡心思拉攏陳嘉庚加入國民黨。

對此,陳嘉庚的反應很冷淡,特地在重慶各報刊登一則啓事:

“聞政府籌備巨費招待慰問團,餘實深感謝。然慰問團一切費用已充分帶來,不欲消耗政府或民衆招待之費。在此抗戰中艱難困苦時期,尤當極力節省無謂應酬,免致多延日子,阻礙工作,希望政府及社會原諒!”

從這裏可以看出,陳先生不僅有滿腔的愛國熱忱,還有高風亮節,有古代名士風範。

02

替父還債,贏得信譽

陳先生的性格在他早年發跡的一件小事中,就可以窺管知豹。

陳嘉庚出生在福建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17歲時離開家鄉,去南洋投奔父親陳杞柏。

彼時,陳杞柏在南洋新加坡已經是有名氣的商人,陳嘉庚到南洋後協助父親經營米店生意。

誰知,在1904年陳嘉庚回家鄉葬母后再次回到南洋的時候,父親突然病逝,而且因爲投資失敗,欠下了一大筆債務。

按照新加坡的法律規定,陳杞柏去世後留下的債務可以一筆勾銷,陳嘉庚完全可以不用還,但是他卻覺得作爲一箇中國人最重要的就是“信義”二字,既然欠了債就應該還錢,誠實守信是最簡單的道理。

但是要還錢,錢從哪裏來?

陳嘉庚靠着手裏僅有的一點積蓄和一雙不怕苦、不怕累的手,創辦了新利川黃梨廠,生產菠蘿罐頭。

接到了第一筆訂單後,陳嘉庚不顧黃梨就要過季,成本價格上漲,堅持不用哪怕一塊壞了的菠蘿,加班加點,按時保質保量交付了訂單。

陳嘉庚把賺到的第一筆錢就是用來替父還債,找到父親當年的債主,連本帶利還清了當年父親欠下的債務。

陳嘉庚“替父還債”的故事一下子傳揚開來,人人都知道了陳嘉庚做生意最講信譽,這使他的黃梨廠源源不斷地接到更多的訂單。

兩年以後,陳嘉庚又把眼光投向了橡膠業。他在“南洋橡膠之父”林文慶博士的幫助下種植和經營橡膠產業,很快成爲了新加坡的“橡膠之王”。

接着,陳嘉庚又自己開辦橡膠製品廠,生產膠鞋、輪胎等橡膠產品,並創立了華人的第一個品牌—— “中牌”旅遊鞋

陳嘉庚先後在國內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國大埠設立橡膠產品分銷店100多處。還經營米廠、木材廠、冰糖廠、餅乾廠、皮鞋皮廠等,廠房達30多處。

鼎盛時期營業範圍遠及五大洲,僱傭職工達3萬餘人,資產達1200萬元, 其南洋華商的領袖地位由此確立。

有人說陳嘉庚是商界奇才,他卻說經商很簡單,祕訣就藏在他的兩個米店的招牌裏—— 謙益和恆美

“謙益”的含義是“誠”,“恆美”的含義是“毅”,做生意不過是“誠毅”二字,而且這也是我們爲人處事的本分。

正是陳嘉庚先生一生做人做事秉承“誠毅”二字,誠實守信有毅力,纔會有如此輝煌的成就。

03

堅持民族自信,募捐支援抗日

陳嘉庚雖然久居南洋,但卻時刻不忘自己是個中國人。

清政府倒臺後,陳嘉庚從孫中山先生身上看到了中國的希望,他多次募款資助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並且加入了新加坡的同盟會。

在抗戰時期,除了捐款,還組織了3200餘人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在滇緬公路上駕駛汽車,運輸華僑捐助物資,保證了滇緬公路這條“抗日生命線”的暢通。

在得知汪精衛有“親日賣國”的舉動後,陳嘉庚先後五次發電質問,他發電報提出了一個提案:“敵人未退出我國以前,公務員談和平便是漢奸國賊。”

這一提案最終被通過,並被修改爲“敵人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被鄒韜奮先生譽爲 “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一個提案”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了新加坡,由於陳嘉庚一直以來的抗日行爲,再加上新加坡淪陷之際,陳嘉庚在日軍的眼皮子底下轉移了大批華僑,日軍堅決要逮捕他。

陳嘉庚爲了躲避日軍的搜捕,化名李文雪,身上攜帶毒藥,一旦被捕就服毒自盡,絕不背叛祖國。

這種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連毛澤東主席都稱讚他 “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更令人感慨的是,陳先生雖然大部分時間居住在南洋,但是他一直沒有放棄中國國籍,到他離開人世,陳嘉庚也是一箇中國人。

03

散盡家財,傾力辦學

而在陳嘉庚先生一生的傳奇經歷中,最爲人稱道的就是他“散盡家財,傾力辦學”的故事。

偶然一次回鄉,他看到家鄉人衣冠不整、嗜煙好賭,他意識到要想改變家鄉的狀況,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辦學!

1912年,陳嘉庚帶着弟弟陳敬賢夫婦一起回到家鄉,籌辦新式學校。

先是辦起了集美小學,然後是中學,接着又辦起了師範和女子學校以及商科學校、水產航海學校、農林學校等,統稱爲集美學校。

陳嘉庚同時意識到要想徹底改變家鄉乃至中國的落後面貌,非有更多的大學人才不可。

於是從1919年開始,陳嘉庚又着手籌辦廈門大學。到1921年,他籌款400萬國幣創辦廈門大學,並保證廈門大學每年所需經費的供應。

1929年,西方經濟危機大爆發,席捲全球,陳嘉庚在新加坡的企業受到嚴重影響,在公司經營和繼續辦學之間,陳嘉庚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他說:“公司可以關門,學校不能停辦。”

他甚至賣掉了自己名下的三棟別墅和橡膠廠來維持繼續辦學的費用,這就是著名的“ 賣大廈,辦廈大”的故事。

陳嘉庚在他的《南僑回憶錄》中寫道:“停止辦學,就是貽誤青年,貽誤青年,就是貽誤社會、貽誤祖國。因此,學校絕不能停辦。”

陳嘉庚在回饋祖國的同時,也不忘成就他的第二故鄉新加坡。

1919年開始,陳嘉庚先後創辦了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崇福女校,南洋女子中學等,他不僅自己辦學校,對那些有需要的學校也是竭力幫助。

因此,許多學校來找陳嘉庚尋求幫助,對此,他都是“能幫就幫”,但是有一個要求就是被幫助的學校必須開設中文課。

陳嘉庚先生一生創辦了118座學校之多,其中在南洋新加坡的學校有近30座,每一座學校都是爲新加坡的教育事業播下的火種,至今仍爲新加坡培養着優秀人才。

陳嘉庚先生不僅爲祖國,也爲新加坡的教育事業傾盡了畢生精力,散盡了所有家財,新加坡人民爲紀念他爲星洲做出的突出貢獻,把他的肖像印在了自己的紙幣上,以示紀念。

中國人的肖像出現在別國的紙幣上,這不僅是對陳先生個人的肯定,也是對中國式道德價值觀的肯定!

2009年,在陳嘉庚先生逝世近半個世紀後,當選爲 “最美奮鬥者”“100位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1990年3月11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1964年發現的第2963號小行星命名爲 “陳嘉庚星”,以表彰陳嘉庚對教育事業的傑出貢獻。

其實陳嘉庚先生的精神就如同耀眼的星辰一樣,永遠散發着閃亮的光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