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SME科技故事

早在公元5世紀至6世紀,就有醫生髮現有些人的尿液粘稠,經常會惹螞蟻來採食,最後確定這些病人的尿液是甜的,也不知道是誰嚐出來的。

這當然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糖尿病症狀,然而,生活在現代的健康人也可能撒出一泡發甜的尿,不過甜味的來源不是糖,而是來自甜味劑。

甜味劑的概念或許大家都已經有所瞭解,提供甜味但卻不會給人體帶來額外的熱量負擔,一些甜味劑,尤其是人工甜味劑往往最終通過尿液排出體外。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被人爲排放到水中的甜味劑會流入江河湖海,污染環境中,甚至最終再次被我們喫下。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研究發現香港海水中含有多種人工甜味劑,其濃度爲安賽蜜(0.34μg/L)>糖精(0.25μg/L)>甜蜜素(0.23μg/L)>三氯蔗糖(0.2μg/L)。

海水中的人工甜味劑或許還並不是那麼讓人有觸動,畢竟沒有人會把海水當做飲用水。

然而,更可怕的是在美國、瑞典、以色列、德國、瑞士、中國、西班牙各個國家的污水處理廠進水和出水中都檢測出了了人工甜味劑的存在。

其中相關的研究中,個別人工甜味劑的檢出率達到100%,這也說明污水處理廠無法有效去除人工甜味劑,而這些經過處理的水還會流入自來水管道中。

人工甜味劑是一個很有爭議的東西,從最早誕生時被認爲是肥胖症、糖尿病以及齲齒人羣的福音,到後來出現對人體是否有害的爭論,再到21世紀對環境的影響。

人工甜味劑有時候也會被稱作代糖,使用比較廣泛的幾種爲:糖精、安賽蜜、甜蜜素、三氯蔗糖、阿斯巴甜,它們是一類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物質,幾乎不會被人體代謝吸收。

生活中,人工甜味劑的應用要比我們想象得更廣泛,除了我們熟悉的無糖低熱量食品和飲料外,很多個人護理用品中也有它們的身影,比如牙膏、脣膏。另外,傳統非無糖的食品中也會添加人工甜味劑來改善口味,比如酒類。

無論添加在何種產品中,生活中的人工甜味劑最終都會進入生活污水。被我們喫下肚的部分經過人體的消化和代謝,隨尿液和糞便進入下水道,個人護理用品中的部分則被沖洗排走。

含有人工甜味劑的生活污水可能有部分直接流入到環境中,這一部分可能不會像其他天然物質一樣被微生物快速分解。

由於它們是被人爲合成的,在自然界中原本並不存在,也就很少有生物以分解這些人工甜味劑爲生,當然,一些具有天然相似物的人工甜味劑還是能夠被微生物分解,但不是所有。

正如植物登上陸地後爲了支撐更高大的體型進化出合成木質素的能力,陸地上的分解者們對這種全新的物質束手無策,直到第一種能分解木質素的真菌出現,被固定在植物殘骸中的碳和氧才重新被釋放到大氣中。

具體來說,安賽蜜和三氯蔗糖兩個選手特別難對付,生物降解對它們的作用不大。

以三氯蔗糖爲例,它結構穩定,在65°C以上的溫度下和鹼性條件下可能發生水解,但在pH=3的條件下,三氯蔗糖1年內的水解不到1%,在接近中性的條件下,它幾乎不發生水解。

在自然水體中,三氯蔗糖的生物降解速率很低,有研究顯示,當在湖水中加入1μg/L的三氯蔗糖時,10周後之降解了不到20%。

安賽蜜的情況也類似,但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安賽蜜和糖精、甜蜜素都具有磺酰胺結構,但後兩者都能被生物有效降解。

正因爲這兩種人工甜味劑特別頑固,它們還可以作爲一種生活污水示蹤劑,用於檢測生活污水泄露。

自然沒法解決,那麼污水處理廠或自來水廠有沒有辦法呢?

從傳統的污水處理廠的技術來看,沉澱對三氯蔗糖、安賽蜜、糖精、甜蜜素等人工甜味劑幾乎沒有去處作用,生物降解環節與上述相同,不再重複。

自來水廠的處理步驟會更加全面,包括絮凝、砂濾和液氯消毒,它們對不同的人工甜味劑的效果不同。絮凝沉澱對於溶解度較高的較高的物質沒有去除作用。

砂濾主要靠池中的石英砂、活性炭等起到過濾的作用,對各類人工甜味劑的吸附效果都不理想,但有研究表明在滅菌條件下活性炭對安賽蜜、三氯蔗糖和糖精有一定的吸附能力。

剩下的就是加氯消毒,很遺憾它也收效甚微,尤其對於本就已經擁有3個氯原子的三氯蔗糖分子來說。但是臭氧處理倒是對安賽蜜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總之,根據各國對不同自來水系統的研究,雖然因爲工藝步驟不同,最終水中檢出的人工甜味劑種類和濃度有差異,但幾乎都沒能逃過三氯蔗糖和安賽蜜的污染,質量濃度在幾十到數百納克每升。

這樣的濃度其實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甚至也無法被我們察覺,但如果放任其濫用,或許有一天我們會喝上“有點甜”的自來水。

其實人工甜味劑的問題並不僅僅侷限於人類,在養殖業中,人工甜味劑被當做飼料的添加劑,可以改善口味增進食慾。一項研究顯示,豬進食了添加了糖精的飼料,糖精隨糞便排出,濃度可以達到12mg/L,如果有勇氣的話,應該能嚐出甜味。

糖精可以在糞便中穩定貯存至少2個月,而動物糞便又是農業上的肥料,人工甜味劑就以這樣的方式進入土壤,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所以還是不要隨意灌裝野泉眼的泉水飲用,因爲你不知道那一口若隱若現的甘甜到底是不是來自附近的養豬場,或者半山腰上施農家肥的原生態菜地。

以上只是誇張的說法,從2007年開始,人們才注意到人工甜味劑的污染問題,今天很多學者注意到這些進入自然水體中的物質會對生物帶來怎樣的影響。

比較幸運的是,目前爲數不多相關的研究並沒有發現比較顯著的負面影響,但不能認爲它們對環境是安全的,因爲相關的研究太少,主流觀點還是傾向於認爲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中國現在已是亞太地區人工甜味劑最大消費國和生產國,當然也面臨人工甜味劑的污染問題。不過,我們其實也不必過於恐慌,目前有關人工甜味劑的問題對普通人來說可能只是膈應人而已。

由於人工甜味劑在近幾十年來一直存在爭議,主要是關於對人體的危害,觀點在“動物實驗有害”和“機制與人類無關”左右橫跳。目前,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限制人工甜味劑的使用。


食品工業界近來也更傾向於尋找更安全的天然甜味劑,它們通常來自天然植物的提取物,經過工藝改良後可以使用生物發酵法大規模生產,比如無糖飲料中常見的赤蘚糖醇。

我們或許不知道人工甜味劑的時代是否會落幕,但身爲現代人應當明白,甜味氾濫成災並不是一件好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