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戴维·M. 格兰茨译:孙渤

1941年夏秋战局充满了足以引起争论和辩论的话题,都与希特勒和斯大林及其主要军事幕僚在战局最关键时刻下定主要战略战役决心的理由、成效和后果有关。这些争论既有设想历史的“假如”,又有对真实历史事件及其原因的不同看法。

这些“假如”包括:

——假如希特勒不是在1941年6月下旬,而是5月发动“巴巴罗萨”行动?

——假如希特勒不是等到1941年10月,而是8月下旬或9月上旬就命令国防军继续向莫斯科推进?

——假如在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之前,斯大林命令红军提前退却?

从本质上看,这些“假如”仅仅是猜测、推断和凭空臆想在希特勒和斯大林下定另一种决心的情况下会出现什么结果,并不是研究历史上的实际决策,所以不属于真正历史学的范畴。

另一方面,关于真实历史事件及其原因的不同看法,可以表明围绕具体事件的具体决策是否正当或有效,存在一些诚恳和合理的争论。这些争论包括:

——苏联是否策划过在1941年夏季对德国发动预防性战争?

——斯大林有没有在1945年2月下达过进攻柏林的命令?

——如果没有,那么为什么?

因为这种争论涉及历史上实际发生过的事件,所以历史证据倾向于哪种论点,将会直接决定争论的答案。即使现在我们经常很难甚至不可能确定关键人物下定这些决心时的个人动机,但这种话题本身还是战争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如战争的其他阶段一样,1941年夏秋战局在一系列重要话题上引发旷日持久的争论,其中部分内容如下:

斯大林企图发动预防性战争的神话

1941年5月15日,红军总参谋长G. K. 朱可夫向他的上级呈报一份提案,认为有可能先发制人地进攻正在向波兰东部集中的德国军队。虽然时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的苏联元帅S.K. 铁木辛哥草签了这份提案,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斯大林读过它或者采取过相应行动。尽管如此,这份提案和其他零星证据的存在还是成为当代某种观点的根据,这种观点认定斯大林确实企图在1941年7月上旬发动针对德国的预防性战争,但只是因为希特勒抢先动手才未能实现。

现存档案资料全部都可以驳斥这个有争议的观点。正如这个证据本身和后来发生的事件所示,红军根本不具备在1941年夏季主动发起战争的条件,无论进攻还是像实际作战进程那样的防御。再者,朱可夫的提案尽管确实存在,可是只能代表一份普通应急预案的策划工作,而这是总参谋部的例行职能。最后,朱可夫的提案原件中虽有铁木辛哥的姓名缩写,但没有斯大林的类似签字或通常应有的批示,这表明斯大林可能从未看到过这份提案。

“巴巴罗萨”行动的开始时间

希特勒之所以把侵略苏联的时间向后推迟近两个月,1941年6月22日才开始实施“巴巴罗萨”行动,是因为要留下足够时间供国防军征服南斯拉夫和希腊。许多历史学家声称,事实证明这次推迟给“巴巴罗萨”行动造成致命影响。他们认为,如果德国在4月而不是6月入侵苏联,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就会陷落,希特勒就会实现“巴巴罗萨”行动的目标,尤其是占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

这种观点也不正确。希特勒分兵前往巴尔干的时间正是苏联西部一年中的“泥季”(rasputitsa,指因道路泥泞、无法通行的时期),严重妨碍任何形式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特别是装甲兵快速运动。另外,希特勒投入巴尔干的军队只占他准备用于“巴巴罗萨”行动的一小部分兵力,这批军队从巴尔干返回时状况良好,可以及时完成自己在“巴巴罗萨”行动中的任务。

这种观点的一个推论是,如果希特勒把“巴巴罗萨”行动推迟到1942年夏季,国防军会表现得更好。这同样不太可能实现,因为斯大林重建、改编和重新装备红军的计划在1941年6月德国发动进攻时只完成了一鳞半爪,到1942年夏季便会彻底就绪。虽然国防军在1942年的战役战术运用依旧会比红军更娴熟,但是后者将拥有一支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机械化军队,装备的坦克也比德国坦克更优秀。况且,希特勒那时再下决心入侵苏联,只会使德国肩负起同美国(及英国)和苏联两线作战的重任。

古德里安移师南下(基辅合围)

鉴于1941年8月红军在斯摩棱斯克以东对国防军的抵抗日趋顽强,9月,希特勒暂时停止直接进军莫斯科,派遣中央集团军群的半数装甲兵(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南下,合围并歼灭保卫基辅的苏联西南方面军。由于古德里安移师南下,国防军于9月在基辅以东歼灭整个西南方面军,使红军损失60余万人,与此同时,苏联配置在莫斯科以西的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进攻斯摩棱斯克周围的德国军队,付出高昂代价但收效甚微。完成这次进军基辅的作战之后,希特勒于10月上旬发动“台风”行动,却只能看着这场进攻12月上旬在莫斯科城下垮台。有些历史学家声称,如果希特勒9月上旬而不是10月上旬实施“台风”行动,国防军本可以避开恶劣的气象条件,在冬季来临之前就到达并占领莫斯科。

只要进行仔细调查,这种观点同样站不住脚。如果希特勒9月上旬实施“台风”行动,中央集团军群就不得不突破苏联的大纵深防御,扼守在这里的军队也没有在斯摩棱斯克以东攻击德军防御时无谓地消耗掉。再者,中央集团军群攻向莫斯科的同时,其不断延伸的右翼会受到60余万大军威胁,即使在最理想情况下,也只能在10月中旬以后到达莫斯科城下,这恰恰是秋雨季节开始的时间。

最后,大本营拯救莫斯科的手段是组建、调遣和动用10个预备集团军,这些集团军先后参加11月的城市防御、12月的反突击和1942年1月的反攻。无论希特勒选择什么时间实施“台风”行动,这些集团军都会投入战斗。在没有友军严重威胁敌人侧翼的情况下,它们最后尚且能在12月把德国的进攻阻挡在莫斯科之外,如果德国人提前一个月进攻莫斯科,那么有60余万友军在中央集团军群过度拉伸的右翼提供支援,它们当然可以完成同样的任务。

“假如”莫斯科在1941年秋季陷落

这种观点认为,假如国防军能够占领莫斯科,希特勒就会赢得这场战争,而上面提到的两种观点也都是在争取这个结果,但这种观点同样存在严重问题。如果希特勒的军队确实到达并试图占领莫斯科,那么斯大林很可能会调遣一个或几个预备集团军在城市防御战中坚守到底。德国人虽然可能会占领这座城市的大部分,但是会发现自己处在像一年后第六集团军困守斯大林格勒一样悲惨的境地。更加不祥的是,德国人占领莫斯科之后还要面临一项艰巨任务:怎样在莫斯科过冬,拿破仑军队1812年的惨痛经历就会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梦魇。

编辑:张雪

本文摘自《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军队1941-194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