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HiFi的路上,燒友們永遠走不到盡頭,隨着科技的發展與燒友們聽感需求的不斷攀升,手中的器材也在如流水般升級換代,剛剛接觸HiFi時入手的HIFIMAN R2R2000,作爲一款隨身播放器,它的體積與重量都控制得當,且推力驚人,憑藉着PCM1702這顆R-2R架構解碼芯片,帶來的是能與小型臺式耳放相媲美的推力,所以手上日常聽的耳機都能推的不錯,而不久前HIFIMAN又推出了它的升級款播放器HM1000,趁着近期好價入手作爲升級,升級之後的HM1000有着更豐富的接口與更好的操作體驗,下面我們閒言少敘,開始分享。

更豐富的接口

HM1000共分三款,分別使用不同的解碼芯片配置,紅色爲基本款使用的是兩顆PCM1702芯片,中端爲冰霜銀使用兩顆PCM1704K芯片,頂級配色爲香檳金使用四顆PCM1704K芯片上手的這款爲入門款的紅色,與之前的R2R2000爲相同配色,包裝盒依然是蒙皮的木頭盒子,開箱時頗具儀式感,裏面使用了黑色的絲綢作爲內襯,提升產品的整體質感。

取出HM1000之後首先就被它設在頂部的一排接口所吸引,根據不同的需求設置了共4個接口,3.5mm與4.4mm的平衡輸出口,另外還配備了3.5mm單端與4.4mm平衡的線路輸出接口,在播放器不同的使用模式下選取適當的接口來使用,比如作爲音源可連接線路輸出接口,讓音源輸出更穩定,直接連接耳機使用則接平衡接口即可。

底部則設有一個Type-C的接口,此接口作爲充電或者將HM1000作爲DAC時作爲數據傳輸來使用,接口旁邊是個金屬按鈕,通過按鈕來切換接口的狀態,接口與按鈕中間是個指示燈,指示燈的閃爍標示當前接口的工作狀態。

顛覆傳統播放器操控方式 App無線操控更便捷

與目前市面上大多數HiFi播放器不同,HM1000可謂是特立獨行的一款,在多數的播放器努力搭載安卓系統的同時,HM1000卻走出了一條返璞歸真的路,取消了屏幕的設計,只保留了幾個必要的實體按鍵,這樣一來,在有限的機器體積內,免去了不必要的複雜電路,給主要的音頻部件更純淨的線路以及提供了更多的續航時間。

目前市場上有不少的安卓系統播放器,其功能早已超出HiFi播放器的本職,首先其使用的大面積觸控屏幕會額外的增加播放器耗電量,致使播放器的續航時間過短,經常帶着播放器出門的朋友們都瞭解,更長的續航時間實際使用體驗會更好,HM1000取消了屏幕後,續航時間有明顯的提升。

在續航增加的同時,免去了複雜的電路設計,使用安卓系統的播放器支持WiFi聯網甚至是4G、5G信號,這樣一來信號的干擾過大,會給播放器音頻信號造成不可避免的影響,而HM1000留給播放器的是純淨的HiFi電路,讓音頻信號得到沒有干擾的傳輸環境。

整個正面雖然有一塊半透明的黑色玻璃,但是這正面的玻璃,就僅僅是一塊玻璃而已,做成半透明的狀態,可以隱約的透露出裏面的兩顆PCM1702芯片,作爲整個播放器的靈魂所在。而在下半部分,則使用了大馬士革刀的紋理作爲裝飾,整個機身的正面看起來低調富有朦朧感。

播放器的左側設有輸入/輸出切換按鈕以及增益檔位調節開關,增益共分三檔,使用靈敏度高易推的耳機就使用低增益,換做靈敏度低難推的耳機就開啓高增益,可以在使用不同阻抗耳機時都獲得適中的音量調節範圍。

右側是電源按鈕、音量調節按鈕以及TF卡槽,電源按鈕被做成了HIFIMAN的LOGO形狀,細節處的小設計感被突顯了出來。

背面則使用了與R2R2000差不多的玻璃蓋板,在玻璃下面是LOGO和型號,HM1000則多了邊仿博士的簽名,體積上HM1000更大,整個機身形狀則是一個規矩的長方體,拿在手中的感覺更規整。

多種連接方式

因爲取消了屏幕,所以播放器需要通過藍牙連接手機來對其進行基本操控,將下載好的歌曲放進TF卡內,手機下載好“HIFIMAN”的APP,連接成功後更新媒體庫,就能看到TF卡內的資源了,APP的界面簡潔乾淨,在播放音樂時,會有一個黑膠的動態圖標出現,播放與暫停時頗具質感,播放音樂的同時能夠看到音源的格式與比特率等參數,使用APP對其操控沒有延遲,且APP的流暢度取決於手機的配置。

這樣的設計細想是很聰明的,直接利用手機資源作爲操控,讓播放器的本職工作做得更好,這也是首款使用APP對其操控的HiFi播放器,這是顛覆了HiFi播放器操控的一個設計方式,通過利用手機的性能資源來得以實現流暢順滑的操控,且節約了播放器端的設計與物料成本,得到的是更便捷的操控與純淨的HiFi電路。

安卓與iOS的APP界面風格一致,都能對音樂進行全面的操控與參數的查看,根據不同的分類模式,可以將卡內的資源進行排序與分類,可快速找到想要的歌曲。

藍牙與手機連接後,正面會有一個指示燈亮起,顯示已連接的狀態,使用手機端直接操控歌曲的選擇、切換,按手機的音量按鍵直接升高降低歌曲的音量,就像直接使用手機播放歌曲一樣的操作,同時相比R2R2000那套自帶的系統,操控的流暢度提升明顯,且播放器在連接功放時,能夠人機分離的操作,使用手機在遠處即可對歌曲操控,操控體驗更好。

比如之前我比較喜歡用R2R2000連接膽機將其作爲音源來使用,但是每次切換歌曲都要跑過去點機身的屏幕,而換成HM1000以後直接使用手機坐在沙發上就可對其進行全部的操作,使用更得心應手。

而在藍牙連接上,它支持LDAC、aptX-HD、aptX、AAC、SBC等協議,最高支持24bit/192kHz的碼流,支持市面上大多數的傳輸協議,設備間的互相支持與兼容性還不錯,支持的格式多也是一個優勢。

在目前5G網絡的大環境下,流媒體播放已經成大部分人聽音樂的習慣,因爲網速的升級,雲端媒體資源的體積也越來越大,就好比我們在雲端觀看4K視頻一樣,高清無損格式的音源也是我們現在經常會使用到的,所以HM1000通過藍牙連接手機後,可直接用來聽手機中的流媒體資源。

外出攜帶,可以不侷限於機身內存中所儲存的音樂,隨時隨地播放手機中的或者雲端的無損資源,將播放器連接到所需要的的聲音設備上,就可將高清無損的聲音播放出來,其靈活程度與便捷程度都顛覆了傳統播放器所能夠做到的。

作爲DAC模式,最高可支持24Bit/384kHz,一些高規格的音頻文件,在使用HM1000作爲DAC時,可以得到全面的發揮,它的DAC模式使用起來比較簡單,連接蘋果電腦時,直接在音頻輸出選項中選擇HM1000即可,Win10以上操作系統則免驅動。

作爲DAC模式連接Mac,使用了Foobar2000做爲播放器,之所以選擇Foobar2000作爲播放器,是因爲在於他良好的體系架構,除了重要的音頻管道以外,播放器所有功能部件均是模塊化的,使用調節也是頗具專業質感,同時據很多專業人士測試,foobar在所有媒體軟件中降噪功能獨樹一幟,是其他音樂播放器所不能與之媲美的,所以在使用HM1000作爲DAC時,爲了音源的穩定純淨,而選擇了這款播放器。

安裝Foobar2000後,不要安裝其他任何插件,特別是AC3、DTS的相關插件,因爲安裝本機解碼用的DTS插件會在信號輸出至DAC前搶先解碼,使DAC得不到源碼,只能得到解碼後的PCM數據信號,所以這樣就會影響音質,使用純淨的系統作爲音源,才能發揮HM1000的所有潛能。

在DAC模式下,首先使用的是HIFIMAN自家的平板振膜耳機DEVA來聽,它本是一個自帶藍牙耳放的有源耳機,摘去藍牙模塊,就可以有線直連前端了,具體的歌曲我們暫且不提,因爲每個人喜歡聽歌曲的風格不同,對歌曲的理解亦不相同,我們就來聊聊使用HM1000當做DAC直連耳機的整體感受,首先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推力強,DEVA的阻抗只有18歐姆,屬於易推級別的,所以使用低增益時,即可開到很大的音量,配合平板振膜耳機的解析力,加上音源的純淨穩定,聽到歌曲細節更豐富,聲音的表現穩定純淨,且層次感明顯。

HM1000的整體聲音質感純淨,HIFIMAN家設備所具有的膽味濃厚,其中高頻人聲細節表現豐富,且高頻能達到的量是令人驚喜的,即使是聽小提琴這類樂曲時,高頻也沒有刺耳的嘯叫,反而給人的感覺是圓潤有彈性,高頻剩餘空間是充裕的,且低頻量感足夠,男聲歌曲或者大提琴類樂曲,它能夠表現出更飽滿的聽感,低頻下潛的量恰到好處,使用平板振膜和動圈類耳機來聽樂曲,低頻的下潛都可以。

HM1000當做DAC時,也可以連接功放來使用,使用線路輸出模式,即可傳遞給功放穩定純淨的解碼信號,純淨穩定的音源信號能夠直接的影響功放的表現,信號經過放大後,其中的雜音會本同時放大,所以連接功放或者耳機放大器這類器材時,穩定純淨的音源就更重要,使用HM1000的DAC模式就可以輕鬆搞定。

最後對比一下HM1000與R2R2000的音質提升,HM1000作爲升級款的確有着明顯優於R2R2000的設計,首先從接口到操控均有不小的提升,當然,最重要的音質部分亦有提升,雖使用同款芯片,但得益於電路設計的優化,HM1000聽感上背景更黑,因爲干擾更少,純淨的HiFi電路並不是擺設,同時HIFIMAN家產品膽味兒更濃,人聲更毒,也就是前面提到過的高頻餘量足、中頻圓潤飽滿,所以在使用與聽感上,HM1000均有不小的提升。

體驗總結

最後來說說上手HM1000之後與R2R2000的不同感受,作爲升級產品,HM1000的APP操控方式使用起來更便利,手機就像一個藍牙遙控器,播放器可以放在桌面或者功放的旁邊,遠程遙控歌曲的播放,操控體驗有明顯提升。

還是兩顆PCM1702,音質的穩定、純淨表現依舊,但是更豐富的接口帶來的是更好的輸出表現,不同作用的接口分離開來各負其責,音質更純淨,實體按鍵式的輸出切換更簡單直接。

多樣的連接方式與多種藍牙協議的支持,播放器的可玩性不低,能夠在各種器材與場景間不斷切換角色,且都能提供不錯的表現,這也是HM1000身上我最喜歡的地方。

本次HM1000的上手簡談就寫到這裏,相信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它會成爲我的主力音頻設備,分享了一些比較主觀的聽感,希望對各位燒友有所幫助,有不謹慎之處還望各位燒友見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