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 11日,度小滿金融CEO朱光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旗下《清華金融評論》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後疫情時代科技助力金融的價值體現》,系統闡述了後疫情時代金融科技公司在助力抗擊疫情、爲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精準支持等方面的價值以及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要回歸本源,立足於合規經營,服務實體經濟。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將是後疫情時期的“恢復性增長之年”。“十四五”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變革期,在金融業發展方面,《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進入新階段,金融科技在防範金融風險、助力實體經濟方面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金融科技服務助力抗擊疫情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整個中國經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劇烈衝擊,對金融行業“非接觸式”、精準服務能力也提出了挑戰,同時也爲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深入應用,加速了金融服務升級改造,爲金融行業在助力疫情防控中發揮更大作用。

滿足“非接觸式”金融服務需求

受疫情影響,金融領域線下場景受限。一方面,大量金融服務需求,從線下遷移到線上,如信貸、理財、保險等個人業務線上化提速;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很多員工無法到崗,金融業務的線上化、自動化成爲剛需,金融機構線上化、智能化的需求迫切。

金融科技發揮在智能獲客、大數據風控、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等方面優勢,爲客戶提供全流程解決方案。例如,在金融機構的客服場景下,客服復工人數受疫情影響嚴重,語音機器人既能避免人員聚集的風險,又能降低人工成本,且可以杜絕語言暴力等風險,受到金融機構的歡迎。疫情高峯期間,某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客服無法到崗,利用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語音機器人承擔了客服的大部分工作,3月份後,隨着客服逐步復工,通過“人+機”結合的方式,減低了30%左右的人工成本。中國證監會和中國銀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疫情發生以來,通過網絡終端、手機App等線上渠道進行證券交易的比例超過95%,各銀行機構線上業務的服務替代率平均水平達96%。

爲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精準支持

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微企業資金壓力大、抗風險能力弱。在疫情影響下,中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受到嚴重衝擊。如何爲中小微企業紓困,成爲各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的政策核心,也成爲金融科技企業的關注焦點。藉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建模技術,在個人信用基礎上疊加企業信用企業畫像,金融科技可以爲中小微企業提供兼顧風控成本與安全性的、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利用OCR 對申請人的工商信息、交易信息、稅務信息、用水用電、司法信息進行識別,持續豐富小微企業數據維度,同時利用圖計算、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企業互聯網信息進行挖掘,分析其經營能力和經營狀況,基於小微企業主畫像精準度的提高,能夠實現零抵押、全自動與低風險、高效率的並行。此外,應用金融科技,也有利於降低人爲干預、人爲操作的空間,有效防範道德風險,提高風險判斷的客觀性。

後疫情時代的金融科技價值

當前,國內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復工復產有序推進;但國外疫情蔓延形勢仍然形勢嚴峻。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仍然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在中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這一最大確定性之下,我們應該練好內功,以更積極的態度對應對各種“不確定性”的挑戰。

加速回歸風險管理本質

過去互聯網金融之所以聚集一些風險,主要是因爲過於強調效率的提升,忽視了風險的管理。此次疫情可以說是對企業的一次全鏈路壓測,其中會暴露出很多商業模式的問題、組織效率的問題、災備能力的不足。比如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政府在2019年圍繞消費者權益保護和風險防控,出臺了多項監管政策:包括加強利率管控、強調數據合規應用、規範催收管理等,一些缺乏金融科技支持、風控能力不足的平臺就出現了較大的業務波動,無法在低利率下保持盈利。而本次疫情,放大了本來就存在的風險,讓原本帶病的企業情況更加艱難。所有金融行業和金融科技的從業者,如果能前瞻性的應對風險和及時調整,可以使風險管理和精細化運營水平提升到新層次,推動戰略和經營管理更上一個臺階。

金融業務對“免疫力”有更高的要求,要遵循經營規律,任何時候都要留下充足的風險緩衝,以備不可預期的風險。風險的穩定性是金融企業展開一切經營活動的基礎。所有運營決策都是在風險穩定的基礎上做的。任何金融企業都會面臨像疫情這樣的宏觀風險,但比拼的是危機到來時,誰的資產穩定性好、誰的波動小。穩定的風險是建立在對客戶的深度洞察的基礎上的。這次疫情給了金融行業難得的機會,恰好能看清楚用戶中,哪些是具有穩定風險表現的客羣。金融機構可以不斷探索加深用戶洞察的路徑,分客羣精細化運營管理,從而大幅提升風險穩定性。

丘吉爾說過:“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金融科技公司應建立以風險管理爲核心的全鏈路金融科技佈局,包括信用風險管理、操作性風險管理和宏觀風險預警。

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讓風險管理貫穿獲客、准入、貸中管理、貸後管理等全業務流程。例如,在獲客方面,可以通過技術識別有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的優質客戶;貸中管理方面,實時監測客戶狀態變化,調整風險敞口;貸後管理上,基於風險預測進行差異化的貸後管理。

在宏觀風險預警方面,可以針對不同的行業、區域進行監控,並針對多頭共債風險進行預警。同時,推動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深入到業務流程重要環節,如信審、客服、催收等,降低合作伙伴操作性風險。

爲實體經濟輸血護航

儘管疫情趨於平穩,經濟開始反彈,金融機構面臨的挑戰仍然艱鉅:第一,對銀行來講,整個資產構成會發生變化,過去可能在資產端以大型企業、優質企業和優質民營企業爲主,現在向普惠、向小微、向零售金融轉型壓力增大;第二,過去的風控政策都是在高速增長的環境下制定的,沒有穿越過真正的週期。風險、存量資產也會給傳統金融機構帶來壓力。

這意味着,金融行業對金融科技的應用,不能只是線上展業這樣的“小修小補”,而是通過金融科技的應用,真正讓金融資源精準覆蓋到經濟體中的各個基本單元。比如中小微企業,此次疫情對於他們而言是一次生死存亡的考驗。中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疫情之下,國內外需求下降,中小微企業困難凸顯,爲中小微企業精準輸血,對於穩就業、穩住中國經濟基本盤意義重大,這既是整個金融業最現實、迫切的責任,也是金融科技發揮價值的重要陣地。

對於金融科技公司來說,在技術服務上,可以開放更多技術能力給金融機構,助力金融機構提升服務中小微企業能力。如線上風控能力輸出,讓金融機構在現階段缺乏線上數據積累的情況下,可以迅速發展線上金融業務,實現業務模式的完善和迭代;開放平臺獲客能力,如基於用戶洞察所形成的用戶運營能力輸出,助力金融機構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同時還可以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建立風險定價和管控模型,改造信貸審批發放流程,提高客戶識別和信貸投放能力,打通企業融資“最後一公里”堵點,切實滿足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

在產品和場景上,開放產品創新能力,如基於風險定價能力設計出的多樣化金融產品,更好識別優質小微企業客戶,保證資金使用場景,有效把控信貸風險。

金融科技要成爲扶持中小微企業的“穩定器”和“加速器”,有三條路徑:一是以風險管理爲核心,發揮大數據風控的價值,降低中小企業融資的信息不對稱,幫助銀行管理好在經濟下行環境中面臨的風險翹頭等風險;二是助力銀行打造全流程線上化的服務模式,提升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三是推進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提高信貸決策效率,降低中小微企業服務成本,推動綜合融資成本的下降。

未來發展趨勢

隨着經濟恢復潛力不斷釋放,金融業轉型升級及高質量發展的勢頭將更強勁,金融科技在此過程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未來金融科技發展有幾個趨勢值得關注。

合規經營,服務實體經濟

金融科技在催生新業態、新模式的同時,也暴露出部分風險因素。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監管部門,圍繞風險防範、消費者權益保護、數據安全出臺了多項政策,對金融科技創新進行規範,確保金融科技始終走在守正向善的路上。金融科技企業應該嚴格遵循相關政策法規合規經營,把握和金融機構合作的尺度,發揮各自的優勢,降低中小微企業服務成本,推動綜合融資成本的下降,助力實體經濟。

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

經過多年建設,我國逐步形成了爲貨幣、證券、基金、期貨、外匯等金融市場交易活動提供支持的基礎設施體系,功能比較齊全、運行整體穩健。但隨着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對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5G基站等新型金融行業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5G、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等網絡基礎設施正在有序推進,爲金融科技服務提供高速率、廣普及、全覆蓋的網絡基礎設施。各類支付清算系統功能也在持續完善,爲移動支付創新提供堅實的支付基礎設施。爲推動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金融體系,有效發揮金融市場定價與資源配置功能,未來我國將推動形成佈局合理、治理有效、先進可靠、富有彈性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

金融科技應用加速落地

疫情讓金融機構充分意識到金融科技的價值,未來金融機構將更加積極擁抱金融科技,金融科技應用也將加快落地。大數據技術將在信貸風險管理、客戶畫像等方面提升精準性和風險預警的時效性,人工智能將在業務諮詢、智能客戶等方面應用更廣泛,雲計算將有效降低金融機構的IT成本和可擴展性,區塊鏈技術將更好地發揮其在防篡改、可追溯、多方協同等方面的優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