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音樂史可以追溯到10世紀,當時民間音樂大多是器樂性的,而一些詩人和作曲家們,也憑藉非常簡單的樂器,創作了風靡一時的法派音樂和騎士音樂。17世紀中葉的時候,意大利式歌劇開始在法國盛行,經典的歌劇式音樂包括《卡門》。到了19世紀,法國進入古典音樂時代,拉威爾和德彪西是那個時代的傑出代表,古典音樂時代,也被稱爲是浪漫主義時代。但將法式浪漫推到極致,在世界範圍內傳播的是法國香頌。二十世紀,尤其是二戰前後,現代巴黎的浪漫常常和某些法國歌手聯繫在一起,那個時代的歌曲以煙燻的咖啡館,有格調的書店,古樸的公寓,香榭麗街道,以及富有文化氣息的浪漫,喚起了對舊世界的懷舊和呼喚。海明威還因此說過:「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不論去哪裏都將與她同在,因爲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而香頌,無疑就是這場盛宴上永不枯萎和褪色的玫瑰。可以說,如果法國被譽爲是文化的溫牀,那香頌就是文化之花,法蘭西浪漫格調的象徵。本期的文章,就帶你聆聽最具有代表性的11首香頌,漸進着從前往後聽,你會聽見香頌從古典走來,與現代融合,不變的是永遠的風情萬種,慵懶浪漫。當這些法國香頌前奏響起你會不由自主地搖擺身體▼

NO.1

伊迪絲 • 皮亞芙

Édith Piaf

伊迪絲 • 皮亞芙(Édith Piaf),被譽爲是法國的聲音。她擅長香頌和民謠,講述愛情的失落和悲傷,而她生世坎坷,命途多舛的人生,既爲她的音樂注入了自傳體色彩,也衍生了很多傳奇。

皮亞芙一出生就被母親拋棄,最初由祖母撫養。她曾因角膜炎而失明,後又奇蹟般的治癒。1929年,年僅14歲的她被父親帶到巴黎,也是在那裏,她首次公開唱歌賺錢,並贏得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後來被香榭麗大街一家酒吧的老闆賞識,過上了酒吧駐唱的生活。

皮亞芙的一生並不順利,一生摯愛死於飛機失事,而她本人也在1951年的一次嚴重車禍中,失去了獨立行走的能力。1963年10月10日,年僅47歲的皮亞芙死於癌症,法蘭西共和國爲她舉行了國葬,使她成爲國家的標誌。

葬禮當天,成千上萬的送葬者擁簇在巴黎街頭,墓地更是聚集了四萬多歌迷。Charles Aznavour 回憶說: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皮亞芙的葬禮遊行,是唯一一次導致巴黎交通完全癱瘓的活動。

法國人親切地稱皮亞芙爲「小姑娘」,2007年上映的奧斯卡獲獎電影《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名字源於她的同名歌曲。電影內容則是反映了她悲劇而又傳奇的一生。時至今日,她仍是被人們銘記和推崇的,法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歌手之一。

NO.2

伊夫 • 蒙當

Yves Montand

伊夫 • 蒙當(Yves Montand),被瑪麗蓮 • 夢露描述爲:世界上最令人興奮的人;被法國作家皮埃爾 • 薩卡描述爲:未婚女孩最想嫁,年輕男孩最想成爲的男人。他憑藉出色的音樂才能,充滿魅力的銀幕形象,成爲影視與音樂雙棲的法國巨星。

儘管蒙當被許多人視爲,高盧魅力的精髓,但實際上他是意大利人,1921年出生在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小村莊,其父親是一名掃帚製造商。蒙當兩歲時,父親帶着他逃到法國,以躲避當時的法西斯墨索里尼政權。

18歲那年,他在酒館裏唱歌,並通過當一個碼頭工人來維持生計,後來因爲被著名的女歌手伊迪絲 • 皮亞芙發現,並收爲門生才得以走上正式的音樂道路。作品《Les Feuilles mortes》(落葉),在法國香頌音樂中極具代表性。

《紐約時報》評論他的音樂爲:源於皮亞芙和酒館音樂傳統,憑藉引人入勝的樸素感,以及具有諷刺意味的誘人魅力,特殊的浪漫主義和強烈情感,他創造了自己的個性和抗拒時尚潮流的個人品牌。

蒙當在電影方面也頗有建樹,與瑪麗蓮 • 夢露合作的《億萬富翁》,《讓我們相愛吧》,打造了巴黎雅痞紳士的形象代表,而他和夢露因戲生情的緋聞,也曾一度是巴黎人最津津樂道的花邊新聞。

不過,蒙當最爲人稱道的戀情,源於他和西蒙 • 西格諾雷(Simone Signoret),維繫四十餘年恩愛不減的婚戀,他們一度是法國電影界最傳奇的夫婦之一。

據稱他在1991年死於心臟病之前,最後交代醫護人員:不要告訴我的妻子和孩子,我活到了這個年齡,無論發生了什麼事,都已經過着非常好的生活了,我沒有什麼後悔的事。

NO.3

查爾斯 • 特雷納

Charles Trenet

查爾斯 • 特雷納(Charles Trenet),1913年出生,是法國的國民歌王。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就已成爲香頌的代表人物,與 Edith Piaf 齊名。一生創作了不少廣受歡迎的歌曲,還曾參與電影演出,是位多才多藝的藝人。

特雷納的歌曲大部分節奏明亮,歌詞則充滿着溫暖的感情,帶給人安撫的作用。他有許多歌曲都被翻唱成英文,比如他的代表作《La mer》,英文版就是《Beyond the sea》。據說,這首歌是他在火車上受到車窗外風景啓發,和火車有節奏的律動所作曲的,電影《海底總動員》裏就採用了這首歌作爲電影的主旋律。

特雷納的人生很坎坷,七歲父母離婚後,他就被送往了當地的寄宿學校。幾個月後又因爲被傷害被迫回家,在康復期間,他發展了自己的藝術愛好,從事音樂,繪畫和雕刻工作。由於他的水彩畫畫的格外好,所以人們說他的音樂裏有生動的畫面,聽着他的歌閉着眼,你能看到羣山回唱,大海高歌。

這也是特雷納身上最讓人喫驚的地方,就是雖然他童年生活在孤獨中,但他臉上始終掛着標誌性的微笑,永遠俏皮,機智,樂觀。也因爲他身上帶着法蘭西民族的幽默精神,所以對許多法國人來說,他將法國詩歌與朗朗上口的韻律結合了起來,被譽爲香頌的化身。

布雷爾曾說過:沒有 Trenet,我們都是會計師。阿茲納佛也表示:多虧了他,公衆發現了歌曲中的超現實主義。法國總統將他形容爲:文字魔術師,節奏發明者,是那些稀有的詩人之一,以其色彩,歌曲和情調來標記他的時代,他是微笑和富於想象力的法國的象徵。

NO.4

派翠西亞 • 凱絲

Patricia Kaas

派翠西亞 • 凱絲(Patricia Kaas),是上世紀90年代法國最頂尖當紅的女藝人。以她爲代表的法國香頌派,是被全世界文化人所津津樂道的音樂流派,而凱絲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她嘗試在傳統的法國香頌中融合流行、藍調、爵士等音樂元素,形成了與衆不同的音樂風格,也成爲在法語樂壇中,唯一能與席琳 • 狄翁抗衡的人。

早在席琳狄翁還沒走紅之前,凱絲就憑她的法語音樂打入國際。成爲不僅是90年代法國最頂尖當紅的女藝人,更是全球最暢銷的法語藝人之一。

出道十多年,她性感沙啞的嗓音,纖細又婀娜多姿的身材,征服了無數樂歌迷,她的第一張唱片使她一出道便獲得了「法國的格萊美獎」的年度最佳女藝人獎。

2002年凱絲更將觸角伸至電影界,在法國新浪潮著名導演 Claude Lelouch 執導的《紳士與淑女》中擔任女主角,獻出屏幕處女作,並在片中飾演女歌手,隨片發行的專輯《Piano Bar》中除收錄電影插曲之外,凱絲更重新演繹了多首膾炙人口的法國香頌,再獲好評。

凱絲偏愛情感文字,她曾表示:唱歌時我必須有靈魂,這是聽衆所期望的,所以我總是嘗試將新舊融合在一起。

NO.5

朱麗特 • 格蕾科

Juliette Greco

朱麗特 • 格蕾科(Juliette Greco),是法國香頌的象徵人物,擁有長達七十年的職業生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存在主義的文化符號,存在主義運動的音樂化身。

讓 • 保羅 • 薩特形容她爲:Greco 的嗓音裏有一百萬首詩,就像溫暖的燈光一樣,使我們所有人體內燃燒的餘燼恢復活力。多虧了她,我寫的歌,在她的嘴裏,成爲了寶石。

黑色衣服,黑色頭髮,簡潔的着裝,濃密的睫毛和粗黑的眼線,她標誌性的外觀和有特色的聲線,成爲20世紀法國新一代的象徵。

而她濃厚的藝術傾向,渴望深入討論哲學和音樂,流連於法國文化名人聚集的咖啡館和酒吧,讓她成爲詩人和哲學家最青睞的繆斯'女神'。現代蛇蠍美人,薩特,加繆,薩岡,都被她的歌聲和魅力所折服。

而格蕾科的力量感和性格魅力,有部分遺傳自她的母親,有部分源於後天的鍛鍊。1940年,法國淪陷後,她的母親將格蕾科和妹妹送給親人撫養,然後加入了抵抗組織。1943年,格蕾科和妹妹被蓋世太保抓捕。16歲的她被囚禁在一間小牢房裏。

在1982的自傳裏,描述審問她的那個人時,格蕾科寫道:我永遠不會原諒他,我知道我自己將奮戰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天。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存唯一的財富:我們的選擇權。

此後終其一生,格蕾科如她所發誓的那樣,一生投入於自己的文化革命事業。1970年之後,格蕾科成爲了一個似乎已經失去的時代象徵。她是偉大的女舞者中的最後一位,她以不斷變化的歌曲曲目環遊世界。她不僅作爲法國香頌的代表而活着,也作爲二戰的倖存者而活着。

2016年,爲表彰她對藝術的傑出貢獻,法國政府授予她發過藝術和文學司令勳章的獎勵。

NO.6

雅克 • 羅曼 • 喬治 • 布雷爾

Jacques Brel

雅克 • 羅曼 • 喬治 • 布雷爾(Jacques Brel),1929年出生在比利時,在法國揚名,是香頌大師,作曲人,演員,以及導演。

雖然布雷爾多棲發展,但在每個領域都成就斐然。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曾經有11年的中斷,但神奇的是再回到舞臺時,他依然是人們心中無可撼動的靈魂樂者。

當布雷爾第一次來到巴黎,希望成爲一名著名歌手時,他遭到了評論家的嘲弄和觀衆的拒絕。前幾張專輯賣的都不好,但他從未氣餒,作爲真正的歌者,他總是盡最大的努力詮釋歌曲。

有人說舞臺上的布雷爾,就像一位悲傷的詩人,熱切的用身體和情緒,向觀衆展示他的感傷。

起初,矜持的巴黎人接受不了這種外放且激烈的演唱。不過漸漸的,人們被他吸引,被他歌曲裏的情緒所感染。《Ne me quitte pas》是他1959年專輯中的一首歌,當時布雷爾人氣高漲,帶着這首歌到美國發展,結果大獲好評。

他的著名歌迷包括大衛 • 鮑伊,斯考特 • 沃克,弗蘭克 • 辛納屈等人,布雷爾以一己之力,影響了下一代人的音樂風格。

1974年,他45歲時,也許是因爲前幾年父母兄弟都相繼過世,所以他在演藝事業正值巔峯時急流勇退,花了三年時間環遊世界。遺憾的是布雷爾出航3個月後,就被宣佈得了肺癌,但他帶着藥物,繼續環遊世界的夢想,還花了59天橫越太平洋。

1977年,他抱病發行了最後一張專輯,離開歌壇多年,但樂迷從未忘記他,專輯剛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1978年,他死於夏威夷的一個小島上,死時非常平靜,人們說這位香頌大師,要去給上帝唱歌了。

NO.7

席琳 • 迪翁

Celine Dion

席琳 • 迪翁(Celine Dion),於1980年步入法語樂壇,1981年發行第一首個人法語單曲《Ce n'était qu'un rêve》(這只是一個夢),這首歌來自席琳媽媽的親筆之作。1983年,席琳以單曲《D'amour ou d'amitié》,成爲第一位在法國獲得金獎的加拿大藝人。

1995年,席琳發行了法語巔峯之作《D'eux》,成爲法國及全球史上銷量最高的法語專輯,《En attendant ses pas》,就是這張專輯中的代表作。

席琳出生於一個加拿大法語家庭,是家中14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她就在父母所開的鋼琴酒吧裏唱歌,也是從那時開始,席琳有了成爲一名演唱家的夢想。

席琳的音樂風格覆蓋範圍很廣,她受流行、搖滾、福音音樂等多種風格影響。在法語歌曲方面,她也是香頌派的著名代表。評論家曾形容她的聲音爲:像鐵拳藏在鵝絨手套中一般(剛柔相濟),其力量隱蔽在柔滑的顫音之中,透露出其在唱功方面的強大造詣。

NO.8

查爾 • 阿茲納弗

Charles Aznavour

查爾 • 阿茲納弗(Charles Aznavour),是法國亞美尼亞歌手,作詞家,演員和外交官,也是法國香頌的代表性人物,在他70多年的歌手生涯中,錄製了1200多首用歌曲。此外,他還爲自己和他人創作或合寫了1000多首歌。

這首《Emmenez-Moi》,是他傳唱度最高的作品。

作爲法國最受歡迎的歌手之一,他一生中售出了將近兩億張唱片,使他成爲法國最暢銷的音樂人之一,被譽爲是法國的弗蘭克 • 辛納屈。

阿茲納弗的聲音低沉而深邃,高音部分清澈、嘹亮,低音部分細碎、悠遠,十分具有辨識性。

法國總統馬克龍曾經讚譽他爲法國的代表性面孔,並表示:對於數百萬人而言,阿茲納弗是一種香脂,一種療法,一種安慰… 數十年來,他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甜蜜。

NO.9

喬 • 達辛

Joe Dassin

喬 • 達辛(Joe Dassin),出生於紐約,父親是美國電影導演朱爾斯 • 達辛,母親是小提琴家貝婭 • 特里斯 • 勞納。

喬 • 達辛這個名字也許是挺陌生的,但對於70年代的歐洲聽衆而言,這個名字絕對是如雷貫耳,貫穿整個七十年代。

達辛雖然是地地道道的美國人,但卻是唱法語香頌的法國明星,1967年,達辛主持了第一屆MIDEM節,公衆曝光使得達辛成了名人,並促使他的歌《Les Dalton》在法國達到了登峯造極的程度。從此,他的名曲一首接一首的不斷湧現。

1980年,達辛在塔希提島上他自己的土地上去世。不過他那浪漫的聲音在20年後依然到處迴盪着。達辛的嗓子也許不是最好的,但他對歌曲意境的掌握絕對是一流的。

無論是歡快的、憂傷的歌曲,還是無奈的歌曲,他都能將歌曲的內在展現給聽衆。《Les Champs-Elysees》(香榭麗舍大街)是他最暢銷、最出名的歌曲。

NO.10

賽日 • 甘斯布和簡 • 鉑金

Serge Gainsbourg & Jane Birkin

賽日 • 甘斯布(Serge Gainsbourg),是法國歌手,作曲家,鋼琴家,詩人,畫家,編劇,作家,演員和導演,也是法國流行音樂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充滿了挑釁和叛逆,曲風多變,體現了爵士,香頌,搖滾,迪斯科等多種風格。

雖然難以將他具體歸類,他創作的這首《Je t'aime moi non plus》,卻因爲尺度大膽,在經歷了禁播等種種波折後,現已成爲了法式慵懶性感的象徵,也成了後現代香頌中獨具一格,且傳唱度特別高的作品。

而作爲他的搭檔,簡 • 鉑金(Jane Birkin),最初成名於60年代的英國。1968年,雖然不會法語,卻憑藉姣好的外貌成爲了電影《Slogan》的女主角,並認識了後來的丈夫賽日,併合作演繹了這首歌。

值得一提的是,簡 • 鉑金在影視方向發展的也不錯,出演過阿加莎 • 克里斯蒂的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與《豔陽下的謀殺案》。時尚超級品牌愛馬仕鉑金包最初也是爲她設計的,現在成爲了愛馬仕系列中最貴的包。

NO.11

卡拉 • 布呂尼

Carla Bruni

卡拉 • 布呂尼(Carla Bruni),1967年出生於意大利都靈,母親是鋼琴家,生父是古典吉他手(繼父是作曲家)。

從小源於家庭的音樂薰陶,讓她骨子裏就流淌着唱歌作曲的天賦,而外型身材和氣質都完美出挑的她,年僅21歲時就擠進全球前20名超模排行,並出演過伍迪 • 艾倫的電影《午夜巴黎》,後又成爲前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夫人。

可以說,布呂尼的身上,既有意大利的古典又有巴黎的自由隨性,舉手投足間都自帶着法式的慵懶和優雅。30歲時,布呂尼決定追隨自己的人生夢想,發表了第一張音樂專輯《 Quelqu'un m'a dit》。

她慵懶的嗓音令人恍若沉浸於午後的陽光中,咖啡的薰香中,呢喃溫暖的唱腔,完美再現了一首首充滿韻味的法國香頌。

《Quelqu'un m'a dit》是布呂尼傳唱度最高的一首歌,由她本人作詞作曲,這首歌不僅讓她在法國音樂獎上拿下最佳女藝人獎,同時也成爲了世界咖啡廳的標配。布呂尼可以毫不費力的在法語,西班牙和英語之間自由切換。

談及自己的曲風,布呂尼曾表示:我試圖找到一種脫離現實的情感狀態,與愛情,浪漫主義,自由思想和旅行有關。我希望人們聽時會覺得很可愛,並且感覺在度假。

References1. From Wikipedia|Music of France2. culture trip|Les Belles Chansons Françaises: The 9 Greatest French Chanson Songs3. 百度百科|法國香頌

但願我和你,是一首唱不完的曲

| 詩篇|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編輯:若 如閱讀,讓一切有所不同Emil:[email protected]喜歡請點贊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種讚賞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