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視鏈,追劇鄙視鏈,社交APP鄙視鏈,包包鄙視鏈,興趣班鄙視鏈……

但你聽說過羽絨服鄙視鏈嗎?

最近,一張名爲“羽絨服歧視指南”的圖片在網絡上熱傳。

以絕對王者姿態站在金字塔頂端的Moncler,潮姐只在明星身上見過;

H&M、Zara居然能跟專做羽絨服的波司登一個檔次就很離譜,能買波司登,誰會考慮H&M、Zara之流?

鄙視鏈上層全是一些不太熟的外國品牌,我們從小到大耳熟能詳的鴨鴨,雪中飛成了“沒人權最底層”……

槽多無口。

也不知道是誰閒得無聊搞出這種羽絨服品牌鄙視鏈,是想彰顯身穿王者羽絨服的優越感,還是意圖誘發攀比消費好趁機帶貨?

但這屆年輕人可沒那麼好忽悠。

這張圖在網上火了之後,攀比曬圖的評論並未出現,反而是吐槽的聲音居多。

“服了,都是衣服還搞歧視,得自己多貧瘠纔要藉助羽絨服劃分等級。”

“鄙視的從來都不是衣服,而是人。”

“咋地,穿得貴是比較暖和嗎?”

在大家看來,羽絨服暖和不跑毛纔是王道,追求品牌價格什麼的都是人傻錢多,掉進了消費主義陷阱。

當韭菜還要比誰的金主更牛,無異於被賣了還幫人數錢,傻透了。

處在鄙視鏈低端的鴨鴨,仍有不少網友驕傲現身爲它正名:

“穿着鴨鴨的我本人表示,鴨鴨的版型非常友好,質量也可,關鍵是中長款價格才三四百。”

崇洋媚外,“買貴不買對”的消費觀已經不流行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迴歸理性主義。

實用比品牌更重要,性價比纔是第一位的,不爲他人評價體系左右,堅信“我們穿得是衣服,不是logo”。

電視劇《三十而已》裏的大牌包包鄙視鏈,離年輕人生活太遠了。

劇裏的顧佳想要打入太太圈,所以她需要一個愛馬仕包包,不惜貸款也要買個包。

但對大多數兩點一線上班族來說,闊太圈?我只在電視劇和小紅書上見過。

至於買包包,喜歡哪個買哪個,現在流行用帆布包來彰顯“身份”,談錢多俗氣,還是談專業更有靈魂的香氣。

背愛馬仕坐地鐵沒人會留意,但背下面的包周圍乘客一定會忍不住多看兩眼,好把上面的字看全。

潮姐覺得,搞這種虛頭巴腦的鄙視鏈,販賣階層焦慮割韭菜,以後是越來越難了。

畢竟打工人羣體都內部和解了,高級寫字樓白領精英都意識到自己跟流水線打工仔同命運,還有多少人會打腫臉充胖子,拿辛苦搬磚賺來的錢去追求虛妄的“高級感”呢?

看看北京新冠密接者的日常,要麼白天公司上班,晚上去物流中心扛大包到夜裏兩點;要麼從早上6點到晚上11點連開17個小時的網約車……活着已經很不容易了,誰還有空在乎什麼鄙視鏈。

動輒上萬的加拿大鵝?

算了吧,裹緊我的優衣庫也能暖和過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