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在我黨的歷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這次會議上,確定了主席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改正了照搬共產國際的教條主義,在革命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當時會議上大多數人都是支持主席的,只有一人和主席唱反調,這個人名叫凱豐。

凱豐,原名何克全,1906年生,江西人,在武昌大學擔任過共青團的書記,在1927年去了莫斯科中山大學,當時博古、王明等左傾教條的領導人都在這裏,凱豐也是因此和他們認識,關係還不錯。

1930年凱豐回國,1931年爲了祕密行事,曾經化名開封,後來就用諧音凱豐當了自己的名字。從這段時間到抵達根據地之前,凱豐一直在團中央工作。

他當過兩廣團省委書記、團中央宣傳部部長,還曾經因爲被叛徒出賣被捕入獄,不過凱豐從來沒有想過背叛革命。1934年,凱豐抵達革命根據地,沒多久就被增補爲中央委員、中央執行委員。

1933年9月第五次反圍剿戰爆發,當時掌握軍事領導權的博古等人,明明知道紅軍裝備不好,敵人兵強馬壯,卻依然選擇了和敵人硬拼的陣地戰,本來實力差別就很懸殊,還放棄了紅軍本來擅長的游擊戰和運動戰,結果是節節失利,最後不得不被迫轉移。

可是就這樣,博古等人也一直沒有吸取教訓,改變戰法,到長征初期,紅軍已經從開始的8.6萬人銳減到了3萬多人,這纔有了遵義會議上紅軍指揮員們舉手決定撤銷他們的領導權。

而凱豐,他當時並沒有認識到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給革命工作帶來的巨大後果,因此他還是和主席唱反調,非要支持博古,因此在會後,凱豐就被撤職了。

而凱豐,他是真正的革命者,並不是因爲私人恩怨和主席唱反調。凱豐看到長征路上紅軍正是靠着主席的正確指揮,才成功跳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並且重新燃起了鬥志,就慢慢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開始全力支持主席。既然凱豐認識到了錯誤,因此就被恢復了職務。

紅軍到達陝北後,一直到抗戰開始前的這段時間,凱豐負責過中央的宣傳工作,地方工作、糧食工作,任務非常繁忙。抗戰爆發後,凱豐調任長江局委員、宣傳部部長,之後又去了中宣部,一直從事宣傳文化工作。

作爲中宣部的負責人,凱豐在抗戰時期,在黨的理論宣傳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在《新華日報》上宣傳黨的政策、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局勢的分析,讓不少人增強了抗戰的決心。

建國後,凱豐還是幹了老本行,當了中宣部的副部長,在工作中凱豐始終是兢兢業業,1948年因爲舊病復發去了蘇聯治療,但還沒有徹底治好,他就急切要回國繼續參加革命,因此身體一直很不好,在1955年就因病去世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