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緝魂》,我有一陣子的恍惚,覺得自己剛玩了一場劇本殺(還是情感本)出來。

頭腦暈暈,還貢獻了一點點真情實感。

對一場劇本殺遊戲來說,這已經是一次很不錯的體驗了。

但對一部電影來說,這種感受卻卻遠遠不夠。

畢竟,劇本殺玩家評價一場遊戲體驗感好,會說“彷彿看了一部電影”。

但看完電影,觀衆說像玩了一把劇本殺,總有種掉價的感覺。

玩過劇本殺的人都知道,這種遊戲的劇本其實很套路。由於遊戲設置是分階段解謎,所以每個階段都會揭開新的祕密,如此造成層層反轉的效果。

另外,如果你玩的是情感本(該種類的劇本終極目標就是要你哭出來),每個人物的背後都會有非常極致(也就是狗血)的情感羈絆。

這種劇本,常常會給人強烈的設計感。

但畢竟是玩比較小衆的遊戲,我不會對劇本有太高要求。

然而看本片的時候,如果時時刻刻感受到有一隻無形的大手在試圖操控你的情緒。

相信我,你會很不爽的。

《緝魂》就是這樣。

它像是電影裏玩弄的那些巫術,乍一看煞有介事,然而看完再回想那些神神叨叨的情節,我的胸腔裏忍不住蹦出兩個字:

就這?

01

看電影之前,我對《緝魂》的心理比較矛盾。

犯罪、懸疑、輕科幻……種種元素都隱隱散發出爛片預警的氣質。

張震、張鈞甯主演,導演口碑前作加持,以及點映後不少高呼“震撼”“大尺度”的評價,又讓我心下一動:也許它真是華語懸疑類型片的華麗翻身仗呢?

影片的背景設置在近未來

事實證明,這場仗,還遠遠沒有打響呢。

故事本身設局複雜:著名科技公司董事長王世聰在自家豪宅中遇襲身亡,梁文超檢察官(張震 飾)與其妻子、刑警阿爆(張鈞甯 飾)奉命調查此事,發現王世聰兒子、王世聰新婚妻子李燕和王世聰的合作伙伴萬宇凡皆有可疑之處……

劇情一再反轉,但有些關鍵謎底卻很好猜。

另外,張震扮演的梁檢本應在劇本中擔任偵探的角色,但是故事的核心謎團卻是靠嫌疑人自述而揭開。

此時還是帥氣光頭震

這些都是懸疑片的大忌。

所以與討論電影本身相比,令我更感興趣的是,爲何一部剛過及格線的電影卻在網絡上引起了小面積狂歡

很多人把該片的上映當作是創作者對審查機制的一次小小勝利。因爲該片中涉及到的LGBT、公職人員犯罪等元素,都比較直接地呈現在銀幕上,且爲影片帶來了不小的解讀空間。

尤其是結尾,在必然被和諧的基礎上,創作者順勢再來一次反轉,成爲影片最大的彩蛋。

誰看了都得說一句,妙啊。(沒錯,第一次看到結尾時,我也“妙”了)

然而,這部電影的問題就在於,根本不能回想,更禁不住細想。

一旦你仔細琢磨電影中那些讓你覺得“妙啊”的地方,就會發現,這種“妙”不過是被架空的姿態,創作者並沒有花心思填充其內核。

如果說,這些或敏感、或小衆的元素,只是被導演用來“震驚”觀衆,用來讓因爲審查導致閾值變得越來越低的人們感到振奮,那麼我認爲,不“妙”也罷。

最典型的莫過於影片對於LGBT元素的運用。

導演爲什麼要運用LGBT元素呢?

大概率是因爲對我們這些觀衆而言,性少數羣體的感情狀態是一種“隱祕的愛”。在社會語境下不可言說的性質,導致LGBT元素變成一種可以用來迷惑觀衆的把戲。

片中很多“有違常規”的設計,比如王世聰將合作伙伴萬宇凡列爲遺囑繼承人的第二順位,王世聰被火化時,新婚妻子李燕一臉冷漠,萬宇凡反而哭得不能自已等,都是爲了製造懸念感。

但這種把戲,但凡有點懸疑片觀影量的觀衆,或者是推理小說、劇本殺的初級愛好者,輕而易舉就能識破,實在不算什麼高明的設計。(LGBT這種梗在劇本殺裏都被玩爛了喂!)

如果沒有進一步挖掘兩人的心理和遭遇,那LGBT元素不就是展示奇觀的工具嗎?

科學家妻子信了邪教整天神神叨叨,兒子成爲畸形婚姻的犧牲者……這些全部都是社會對LGBT羣體及其影響的刻板印象。

影片中有一點點對於這些問題的反思嗎?

沒有。

那麼對於將敏感元素工具化、奇觀化的做法,個人認爲沒什麼可歡欣鼓舞的。

相反,我們應該警惕這種現象。

因爲這些元素越是被禁止,被和諧,觀衆對於它們的出現就越是驚喜,繼而就更加寬容。

這和“禁片一定是好片”的邏輯相似,最終很可能導致創作上的懶惰和投機。

其實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LGBT元素在《送你一朵小紅花》裏也曾突然出現,出現的形式和本片很像,都是蜻蜓點水,彷彿是給觀衆的一個彩蛋。

易烊千璽撿起小嶽嶽的錢包,發現小嶽嶽口中的伴侶是個男性,兩人還穿着彩虹衣。鏡頭給了特寫之後,易烊千璽又把錢包默默放了回去。

這段情節的設計痕跡也很重,無非想增加人物側面,給配角增加點立體效果,順便傳達衆生皆苦的意思。

但電影畢竟點到爲止,並未藉此大肆煽情或者大做文章,因此也不至於過分招人反感。而《緝魂》把自己並不真正關心,甚至都不能算真正瞭解的LGBT元素當做解讀電影的那個釦子,既老套,又顯得沒誠意。

02

既然說到了《送你一朵小紅花》,我們不妨繼續就着這兩部電影說下去。

畢竟,這兩部前後腳上映的電影居然不約而同地運用了“絕症梗+LGBT”元素,因而也難以避免劇情滑向狗血。

但是在如何處理狗血劇情上,《送你一朵小紅花》顯然要聰明很多。

它選擇了避重就輕。

雖然影片宣傳點落在“抗癌”上,但進影院的觀衆很快就能發現電影有點貨不對板。

易烊千璽和劉浩存看起來怎麼也不像是從小受癌症折磨長大的小孩嘛。絕症,似乎只存在於角色的口中。但沒關係,觀衆不會太計較這點,因爲兩個小朋友的表現實在太青春太可愛太招人喜歡了。

雖然人物背景的刻畫略顯潦草,但耐不住角色本身的情感感染力強。一旦觀衆欣然接受了兩個孩子天真無邪的感情線,影片就順利完成了讓觀衆相信故事的任務。

那麼,即便兩個小孩躺在鐵軌上時的光頭假得驚人,你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與下面張震的光頭搭配觀看效果更佳

觀衆不是討厭狗血,關鍵是撒狗血的時候,感情要逼真,要讓人打心眼裏同情或者愛上狗血中心的主角。

如果再有神助攻來加強情感力度,那再好不過了。

影片中易烊千璽的爸媽就是催淚神器。

媽媽一邊罵一邊給給街邊乞丐錢,爸爸給離家出走的兒子送藥,父母爲兒子錄製視頻……這些場景成功塑造了一個在絕症陰影中用愛苦苦支撐的家庭。

同樣是被絕症籠罩,《緝魂》也需要展示愛對家庭(或情侶)的重要作用,但卻顯得喫力不討好,甚至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

首先在敘事節奏上,影片前半段一直忙着營造懸疑和詭異的氛圍,分身乏術,根本無暇顧及梁文超和阿爆的感情線。

以至於電影中期喘氣的當口,梁文超突然真情流露,爲當初沒人認可自己的往事而嘩嘩流淚時,我直接蒙圈:

這怎麼從《走近科學》直接跳到《說出你的故事》了?來人吶,把臺給我切回來!

結果,電影真的就切回了懸疑片,男女主角的感情線再次中斷。

說實話,整部電影看下來,兩人真的毫無CP感。唯一一兩次讓人感到有情感火花,都是靠演員的演技硬擦出來的。

《送你一朵小紅花》裏那些笑中帶淚的日常互動,幾乎沒有。

這裏就不得不提張震的表演了。

張震用近乎自虐的方式演活了一個絕症病人。

還沒看過電影的朋友千萬不要被海報裏帥氣的光頭震所欺騙。進入電影院,你只會爲一個形銷骨立、面如死灰的梁文超而暗自心疼。

不得不說,張震演出了一個絕症病人的絕望和痛苦,從形體到內心,其完成度都足以讓《小紅花》裏的兩位小演員羞愧難當。

更難得的是,影片裏並沒有全程用一個假光頭頭套敷衍了事。在手術後,張震的光頭長出了斑斑點點的黑髮,這種草色遙看近卻無的逼真效果,讓整個角色的說服力更高了一層。

男神別哭,送你一朵小紅花!

但影片的可惜也就在此。

演員的表演和逼真的服化道都在極力渲染絕症家庭痛苦的一面。誠然,這比僅僅展示雞湯式的樂觀要更加真實,但,超越痛苦的感情在哪裏?

阿爆爲阿超觸犯法律,萬博士問,值得嗎?

阿爆說,換做是阿超,他也會爲我這麼做。

然而他們前期的互動實在太少,我很難說服自己相信,這種毫無保留的獻身式的愛的確應該存在於他倆之間。

至於片中另一對情侶,其感情線作爲梁文超和阿爆的參照,也是十分重要的線索。奈何導演非要自作聰明地將其作爲謎底,以至於這條線根本無法展開。

如果說,愛情只是這場故事的支線,那麼,潦草一點也就罷了。

但偏偏,跨越生死、性別、身體的愛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如此空洞的情感描寫,就很難不說是一大敗筆。

我突然想到,如果《送你一朵小紅花》和《緝魂》能中和一下,前者對絕症的描寫再逼真一點,後者對感情的刻畫再認真一點,沒準一切都不一樣了。

可惜,沒有如果。

03

在一陣叫好聲中對《緝魂》提出這些,也是覺得《緝魂》可惜。

本片對科學濫用的反思,對意識與物質的辯證關係,對愛的可能性探討,都拓寬了我們對華語類型片的想象和期待。

將一個人的靈魂移植到另一個人身上,這樣的移魂大法從前我們也有表現,但鮮少涉及科學倫理、性別認同等維度。

更難得的是,當其他電影都在讚頌雞湯式樂觀與愛的力量時,本片卻在質疑,這種愛是否只是某種執念?

至少本片在大體框架上承載住了對這些問題的討論。

如果不細究,這個故事是可以自圓其說的。而導演又將這個繞來繞去的故事清晰地呈現在觀衆面前,在總體敘事上有條不紊,沒什麼廢章(故意迷惑觀衆的部分除外)。

但影片最終還是差了一大口氣,究其原因,可能就在於對待劇情細節過於馬虎。

導演擅長營造懸疑氣氛,卻忽略了懸疑片的解謎樂趣至少有一半並不在於最後的真相覆盤,而在於將真相撕碎了,一點點撒進前面的劇情中。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愛,並非是某種行爲結果。某種意義上,愛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是由愛人親手用一磚一瓦推起來的細節

既然最終影片的主旨要指向愛,那就應該把兩人的愛撕碎了撒到劇情裏,最後只需輕輕點出,其他由觀衆慢慢回溯前路,撿起那些碎片,一點點去拼湊,而不能通過角色的回憶直給。

劇情部分的問題,開篇我們就提到——設計感太重,觀衆很容易感受到被編劇戲弄。

爲什麼觀衆總是能感受到整個故事是被編劇強行設計並反轉的?

因爲編劇在設計具體情境的時候,沒有讓人物別無選擇,沒有讓他們走投無路只能選擇這一條路。

所以觀衆就會不服氣,憑啥他一定要這麼做?憑啥他就不能那麼做?

別問,問就是編劇讓這麼做的。

在這部電影裏,這樣的漏洞有很多。

比如如果沒有鬼魂附身,提示阿爆的袋子自己掉下來怎麼解釋?

王世聰的兒子一個人能打翻整個刑警隊,怎麼磕了藥之後戰鬥力反而變弱了,連一個癌症病人都打不過?

王世聰這麼聰明一人,幹了那麼多虧心事,家裏居然都不弄點安保措施,帶着口罩就能大搖大擺進他的豪宅?

這些漏洞,已經隨意到了小學生寫網文的程度。

而這部電影也就此失真,失去了成爲優秀懸疑電影的機會。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