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1年,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雙女主劇即將陸續登臺,和一大票耽改劇來場正面battle。

《流金歲月》開播前後,那此起彼伏的熱搜,就是最好的證明。

明人不說暗話。

本人追劇的第一動力,就是奔着主演的顏值。

劉詩詩+倪妮誰又能對兩大美女的強強組合say no呢?

再看配角陣容。

董子健、楊祐寧、楊玏、張晨光、袁泉、田雨、王琳、陳道明。

一眼掃過去,全是老熟人。

主角養眼,配角有演技。

題材呢,也趕上時髦,很容易博好感。

掐指一算,本劇應該有成爲爆款的潛質。

可看一眼評分,似乎又不是那麼一回事。

它的開畫評分,僅有7.5

隨着劇情推進,居然還有緩慢下跌的趨勢。

既然如此,不妨給它把把脈,看看到底是哪兒出了岔子。

01.

中醫診斷,講究望、聞、問、切。

望向《流金歲月》的第一眼,就能迅速捕捉到一個關鍵詞——

亦舒

是的,本劇改編自亦舒的同名原著。

必須承認,師太的作品通俗易懂,翻拍卻實屬不易。

前不久,《喜寶》口碑翻車,連帶着郭采潔和“半永久顧裏”的話題也被翻來覆去地討論。

再往前回顧。

靠熱搜保持霸屏的《我的前半生》,也引發過不小的爭議。

從羅子君的衣品、爲人處世的姿態,再到她重回職場、和閨蜜搶男人的成長經歷。

處處都有人吐槽,認爲這個版本丟了亦舒的風骨。

說起《流金歲月》,改編門檻也絕對只多不少。

選角,是翻拍團隊所面臨的第一道檻。

坦白說,本劇的選角還挺加分。

雖然比不上電影版“張曼玉+鐘楚紅”的神仙組合,也稱得上良心配置。

劉詩詩,飾演出身優渥、嬌憨可人的蔣南孫,再適合不過。

倪妮,自帶港風美人的內味兒。

無論顏值還是氣質,都和旖旎豔麗、性情率直的朱鎖鎖很搭。

值得細品的是,兩人登場時的造型,也暗藏玄機。

蔣南孫的白色長裙,除了彰顯她的清純脫俗,也間接點出她的保守。

而朱鎖鎖則是一襲烈焰紅裙,給人以風情萬種、我見猶憐的感覺。

紅色,代表角色蘊含着不安定與熱烈的力量。

選角這一關,算是過了。

背景嫁接,則是第二道檻。

原著的故事背景,放在上世紀80~90年代的香港。

劇版的定位,卻是一部現代都市劇。

從此開始,本劇就漸漸走向了迷惑…

故事開場,鏡頭對準了弄堂和洋房,隱隱透着股懷舊風。

再配上色調暖黃的柔光濾鏡,更讓人摸不着頭腦。

如果不仔細看,還真拿捏不準劇裏的年代設定。

其次,纔是人設

故事裏,蔣家是個封建守舊的老派家庭。

被壓制多年的蔣南孫,時刻想通過婚姻,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因爲三觀不合,她和父親大吵一架。

價值20萬的小提琴,說毀就毀。

價格不菲的名牌包和衣服,丟了一地。

吵到氣頭上,她連精心打理的長髮也剪了,放狠話說從此與上流社會無關。

一轉身,養尊處優的她又跑進美髮店,美美地燙起頭髮。

對於母親的教訓與寵溺,她也不動聲色地接受了。

比起叛逆,不夠決絕的掙扎與背離,恐怕纔是原生家庭爲她烙下的性格底色。

蔣父(張晨光飾),向來一副自視甚高的old money模樣,優越感十足。

和未來女婿初次見面,三句話不離股票、房子、錢。

前腳聽說章安仁已經在上海買房,還是滿臉讚賞。

但一聽到房子是在外環,就秒變臉,毫不掩飾他嫌貧愛富、精明勢利的一面。

說白了,他培養女兒的邏輯,和投資理財沒什麼區別。

他費盡周折,只希望她能借助婚姻,躋身上流社會。

爲此,他很是看不慣南孫找男朋友的眼光,總想借機找茬。

蔣母(吳玉芳飾),典型的舊上海闊太。

背靠夫家的供養,日子過得精緻滋潤,愛好就是打麻將。

最離譜也最讓人出戏的,則要屬蔣奶奶。

她整天掛在嘴邊的,淨是重男輕女、封建專制那一套。

如果你非說這些迂腐守舊的觀念,在現代社會中依然隨處可見。

fine,這倒也說的通。

問題是,她面對保姆時高高在上的態度、對衣食用度的挑剔做派,卻全然不似現代人:

每天都要喝一盅溫黃酒、炒菜必須用圓盤子裝、燕窩不能喫碎窩等等。

再注意下,女主家保姆對她的稱呼:“小姐”。

還記得《父母愛情》裏江德福是如何糾正安傑的大小姐做派的嗎?

他先是跟孫媽再三強調,現在是新社會,以後家裏只有“安同志”或者“小安”。

接着又警告安傑,以後不許再讓別人稱呼她爲“小姐”,否則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沒想到,2021年了,編劇居然又改回去了。

在“蔣家”這個特定場域裏,一衆角色彷彿還活在上個世代,行爲舉止處處透露出古板、陳舊。

甚至,就連後續蔣家破產,女主家道中落、被迫成長的故事走向,也是濃濃的古早味兒。

究其根本,是原作的基礎設定已經過時。

一套過時的人物模板,強行披上現代劇的殼子,自然是會出現“排異反應”。

考慮到這一點,編劇用力地裁去了原著裏那些泛黃的“毛邊”。

譬如說,朱鎖鎖的拜金本質被弱化。

她對於物質的渴望,被詮釋爲對於獨立和自由生活的嚮往。

談戀愛時,即使她主動收下一堆貴重禮物,劇本也自備了一套合理的說辭:

她的人設,被塗抹的面目全非。

原本嫵媚豔麗的“壞女人”,愣是變成了普普通通的貧民窟女孩。

“朱騷騷”這個方言梗(“鎖鎖”用上海話念,就是粵語的“騷騷”),絕口不提。

至於她高中畢業以後,在夜總會做舞女、和花花公子玩曖昧、被人包養等一系列摸爬滾打的經歷,更是直接一刀切,統統砍沒。

如此改編的理由,無非是不想被人扣上“三觀不正”、“誤導青少年”的帽子。

然而,本劇依然沒能協調好故事本身與時代背景之間的落差。

從人設到故事走向,總有一股舊時代的氣息使勁兒地往外湧動。

比如,鎖鎖的舅媽一家,就不斷暴露出封建的本質。

表面上,一家人把鎖鎖當做女兒來養。

實際上呢,她是被當做半個“童養媳”來看待。

對於這一點,大家一直心照不宣。

眼看鎖鎖還沒找到工作,舅媽索性攤牌,光明正大地催婚。

而表哥駱佳明同樣認準了鎖鎖遲早會嫁給自己,做一對恩愛小夫妻。

拜託,都21世紀了,正常情況下,哪有長輩會支持名義上的表兄妹結婚呢?

說到這,不得不提另一個人設bug。

原著中,朱鎖鎖17歲時父親早逝,失去了經濟來源。

但她不想嫁給表哥過一輩子的平庸生活,再加上沒有文憑和謀生能力,這才淪落到出賣美色的地步。

這一設定,起碼做到了邏輯自洽。

反觀本劇。

劇裏的鎖鎖明明已經25歲了,卻依然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

試想,作爲有手有腳的成年人,如果有心獨立,想搬出去住真有那麼難嗎?

她既然口口聲聲地說,要過獨立生活,又何必等到大學畢業,再待業兩年纔開始考慮找工作?

依我看,她的內心想法與實際行動,完全是自相矛盾。

劇裏經不起推敲的槽點,遠不止這些。

女性主義思潮的薰陶之下,年輕觀衆更渴望看到的是關於獨立女性的覺醒和成長。

如果一切照搬原著,講述一段撈女於紅塵中沉浮的故事,勢必有人不肯買單。

但尷尬的是,本劇既想順應風潮,打造一批符合新時代面貌的女性角色,又不捨得完全推翻朱鎖鎖的人設。

朱鎖鎖在替蔣南孫送文件時,意外結識了精言公司的高管馬先生。

她的本意,是想借此蹭個實習機會。

對方卻對她一見鍾情,順勢展開了熱烈的追求。

在一番迅猛攻勢下,鎖鎖心動了。

當兩人的戀情趨於穩定,她便迫不及待地宣佈要搬出舅媽家。

很顯然,她的底氣不在於事業,而在於有錢人的青睞。

實習工作的事,也被她漸漸拋到腦後。

寄人籬下vs自力更生、男人vs事業、獨立vs攀附。

朱鎖鎖的人生選擇,時常在天平的兩端搖擺,價值觀模糊不定。

這種搖擺,恰好也映襯出整部劇中無處不在的割裂感。

從時代感,再到人設、立意,幾乎處處矛盾。

同樣是懸浮劇,有的劇是設定脫離現實、強行狗血。

而《流金歲月》呢,是整個故事不上不下、前後撕裂,讓人找不到合適的落腳點。

02.

營銷是把雙刃劍。

好的營銷,除了催化熱度,還能充當點燃社會輿論的話題製造機。

比如,《三十而已》和《乘風破浪的姐姐》聯手掀起的“姐學”熱潮。

營銷一旦跑偏,就會瞬間淪爲debuff。

至於《流金歲月》的宣傳水平,emmmm…

我只能說,一言難盡。

前期宣傳時,官方放出了一系列物料,包括「爲妮寫詩」組合的宣傳照和紅毯走秀。

聞風而來的CP粉們,一路磕到上頭,直呼“太會了”“請鎖死”。

再翻翻超話,各路剪刀手也火速就位。

種種營銷,無形之中拔高了路人對這部劇的期待。

比如我,就誤以爲國產(僞)百合劇終於要站起來了!

等到入坑之後,才發現《流金歲月》並非所謂的“百合劇”,而是女性羣像劇。

對我來說,倒也無所謂。

只要劇情對味,照追不誤。

問題在於,有兩批潛在觀衆,被這波宣傳給誤導了。

單純奔着“姬情”而來的觀衆,瞬間覺得貨不對板,完全沒內味兒了;

另一批對“姬情”不感興趣的路人,又被無聲勸退了。

這就很尷尬。

拋開營銷濾鏡,《流金歲月》並非一無是處。

比如,本劇擺脫了“閨蜜撕逼”、“搶男人”、“手撕小三”等狗血套路,感情線顯得相對清爽。

再比如,一衆女性角色的戲份要遠大於男性角色,存在明顯的主次之分。

以及,蔣南孫終於爆發,怒懟重男輕女的奶奶等劇情,也恰好對準了大衆的爽點。

可惜,本劇對於女性親密關係的想象,就三個字:

假大空

劇裏展示兩人友誼的套路,基本就三步流程——

見面(逛街)—聊天—互相訴苦(交換信息),沒了。

飯桌上,兩人聊的話題也僅限於“男人”和“工作”。

難道說,女性之間能夠探討的話題只有兒女情長嗎?

對此,我深表懷疑。

不僅如此,兩人單獨相處的片段也少得可憐。

每集能勉強湊個5分鐘,就不錯了。

多數時間裏,她們是兩條相距甚遠的平行線,忙着埋頭生活、解決各自的煩惱。

恕我直言,這樣的感情基礎甚至比不上隔壁的時代姐妹花。

既不想浪費時間鋪墊前情,又想迅速展現二人之間的默契氛圍,簡稱“催熟”,那怎麼辦?

很簡單,插入一段回憶殺。

劇裏多次穿插進學生時期的橋段,目的在於暗示——

這是對兩小無猜的好姐妹,關係相當親密。

如果說,《流金歲月》是個原創劇本,倒也罷了。

我就權當編劇缺乏想象力,對於女性情感的認知不夠深入。

可原著中的人物刻畫,明明相當細膩、通透。

隨意引幾句——

“兩個人讀《咆哮山莊》,深夜躲在房中流淚。

約齊了去買內衣,鄰校男孩子遞字條過來,也攤開來傳閱。”

寥寥幾筆,勾勒出純真青澀、如詩般美好的少女情懷,也點出二人的親密無間。

第五集,戀情告吹,不想再被舅媽逼婚的朱鎖鎖,暫時搬進了蔣家。

臨睡前,她招呼南孫一塊躺下。

眼瞅着,氣氛一度升溫。

本以爲編劇總算開竅,終於該輪到我最期待的“閨房密話”環節了。

結果,兩人居然只是象徵性地靠在一起,鎖鎖說了句,“睡吧”。

下一秒,就轉場了。

除了嘆氣,我簡直無fuck說。

類似的情境下,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別的例子不提,就說《七月與安生》吧。

畢竟,明眼人看得出來它的精神底本其實就是《流金歲月》,碰巧角色的名字也都叫家(佳)明。

電影裏有一幕深夜對談戲,令人難忘。

兩人躺在安生租來的小破房子裏,一起窩在被子裏,暢想未來。

安生一邊比劃,一邊說將來要買個大衣櫃和書櫥,專門用來滿足七月的心願。

然後還掏出一枚鑰匙,一臉認真地說“以後我的家,就是你的家。”

聞言,七月也忍不住笑彎了雙眼。

這一夜,她們聊了很多。

關於未來、女性的歸宿,也關於友情、少女的懵懂情慾,情緒飽滿而生動。

與此同時,這些情感表達又是非常私密與女性化的。

我相信,許多女性觀衆都從她們身上看到過自己的影子。

接着往下說,還有很遺憾的一點。

本劇丟失了原著的精髓——女性之間的微妙張力

“她們剪一樣的髮型,用一樣的書包,心事,卻不一樣。”

過去,她們的衣着打扮很相似,就像真正的姐妹。

但面對被優渥家境澆灌出來的純真無知“蔣公主”,鎖鎖的評價是,“飽人不知餓人飢”。

她向來很清醒,也很清楚這種差距無法被抹平。

類似的臺詞,劇裏也有。

但捅破這層窗戶紙的人,卻是章安仁的前女友,而不是鎖鎖。

直到一方踏入社會,彼此的差別開始拉大。

南孫發現,對方的衣着打扮越來越考究精緻、豔光四射。

見面時,她會像老氣橫秋的前輩一樣,對好姐妹指指點點。

可言語之中,又影影綽綽地流露出對南孫的羨慕,“你仍是個孩子。”

她羨慕自己的好姐妹,羨慕她無需忍受成人社會的污濁和踐踏;

羨慕她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白蓮,而自己只能做一朵供人賞玩的紅牡丹。

這種“嫉妒與愛憐”交織的複雜情感,貫穿着二人的一生。

劇裏,兩人的相處永遠都如此自然妥帖。

一個落落大方、善良體貼,另一個則是冷靜理智、進退有度。

即使一個住大豪宅,一個住舊弄堂,照樣不卑不亢、和諧有愛,彷彿根本不存在任何階級差異。

換句話說,她們很少表現出對彼此的嫉妒。

這樣的情感刻畫太溫和,也過於虛無。

所以,她們越是情比金堅、毫無芥蒂,我就越是體會不到真實感。

既有情不自禁的嫉妒、幼稚任性的爭吵,也有互相依賴、手足相抵的親密與溫情。

把對方當做一面鏡子,在彼此的凝望中,在“相似性”與“差異性”中找到自我的存在。

在我的理解中,這纔是獨屬於女性的情感體驗,即所謂的“女性情誼”。

這份真摯與灼熱,絕不是靠打擦邊球、靠觀衆腦補摳糖就能彌補的。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