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什麼?是時刻的呵護,還是密不透風的保護?不是,愛是捨得、是放手,讓你在天地間能夠自由地翱翔,不畏風霜。

《鷸》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於2016年,由艾倫·巴利拉羅指導出品的動畫短片,時長僅有6分鐘。這部短片斬獲了第89屆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還榮獲了第44屆安妮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在豆瓣,它的評分高達9.3。

對於這部動畫短片,就像是摻入了故事的一部紀錄片,畫面感逼真,讓人能夠融入其中,更真切的感受短片的魅力。

最讓人動容的是,這部短片前後花了大概三年的時間,製作週期長,劇組反覆測試,尋找創作靈感。最後出來的成品就是這6分鐘的動畫影片。雖然只有幾分鐘,但給觀衆呈現出來的視覺感受是強烈的真實感,還有短片所要表達出來的家庭教育觀念,是這部影片的靈魂

據導演介紹,當初這短片是爲了測試皮克斯最新研發的軟件而製作的,但經導演安德魯·斯坦頓的力薦,纔有了《鷸》的誕生。

《鷸》是一部有關教育、成長的啓迪短片,導演意在用動畫短片的影視效果展現出父母對子女的愛和成長中所要克服的困難。

短片描述了一隻雛鷸,在母鷸的引導下,努力克服海浪,到水上覓食,一步步擺脫依賴,蛻變成長的故事。

《鷸》是一部成功的短片,觀衆的高評價就是對它最好的定義。那麼這篇文章就從動畫形象、動畫技術和動畫故事三個方面來分析影片的魅力。

一、動畫形象

草叢旁的沙灘中,小雛鷸窩在母鷸懷裏,不願離開。母鷸挪開腳步,示意小雛鷸起身覓食,小雛鷸不願意,又鑽回母鷸懷裏,要溫暖懷抱。母鷸偏不依小雛鷸,把它推向海的那一面,引導它前去尋找食物。小雛鷸一屁股坐在地上,還是不肯挪動腳步,於是母鷸狠心飛離小雛鷸,自己去覓食。

來到海岸邊的母鷸,嘴裏叼了一個扇貝,微偏着頭,示意小雛鷸過來享用,而小雛鷸則還留在原地,它昂起小腦袋,嘴巴一張一合等待母鷸叼來食物給它喂到嘴裏。嘗試了幾次,母鷸都沒有如它的意,眼見有食物而喫不上,小雛鷸才迫不及待地奔向母鷸,開始它的覓食之旅。

最初看到這部短片,最吸引人目光的是短片中的動畫形象,以及動物的神態、表情,像極了還在母親懷裏撒嬌的小寶寶。

小雛鷸窩在母鷸懷裏不肯挪動,母鷸就自己挪開,而小傢伙也跟着鑽到母鷸懷裏,還有任性坐在地上、嘴巴索要食物的模樣,實在讓人忍俊不禁,短片中的小雛鷸形象,憨態可掬、靈動俏皮,給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看到這裏,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任性又愛嬌的小寶寶,小寶寶想一直依賴着母親,不想離開舒適的環境和溫暖的懷抱。影片的可愛俏皮的動畫形象是這部育兒動畫片的一個加分項,也是一個大亮點,帶着點幽默的描述風格,使得短片更耐人尋味,這就是其魅力所在。

二、動畫擬真技術

《鷸》的成功,除了給人深刻的動畫形象外,還有就是模擬真實的動畫效果,給人的視覺感受更像是一部紀錄片,更貼合現實,使人身臨其境。

這部短片沿襲了皮克斯以往作品的風格,在動畫的處理上更注重細節。短片的開端是浪潮拍打在岸邊的動畫景象,海浪翻湧的水泡清晰可見,浪潮一波又一波,微暗的天色,黃昏暈染,鷸鳥們隨浪啄食,每當浪水湧來時總能輕盈躲開。

看到這一畫面,誰又能想到會是一部動畫片?隨故事發展是母鷸和小雛鷸的出現,擬人的動作神態纔有了點動畫片的即視感。雖然這是一部動畫片,但細節的處理在短片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鷸鳥的鳴叫是真實自然的,就連鳴叫時的肚腹起伏也能清晰可見,溼漉漉的沙灘上扇貝吐的氣泡,鷸鳥們蹦跳飛翔時羽毛的抖動,這些都是導演在細節上的精心處理。

這些動畫影像的處理讓觀影人對動畫形象,和動畫畫面的觀感更立體飽滿,使人身臨其境,這就是視覺上的享受。

《鷸》在動畫的技術處理上,不僅表現在細節的精心雕琢,還有畫面遠近虛實的處理。

從第一個畫面開始,導演就採用了這種虛實景拍攝效果的技術,一直到短片的結束。一隻大鷸在海灘上啄食,此時鏡頭下的大鷸,畫面是實的,而周圍的海灘,遠處的山峯,畫面是虛的、模糊的。隨後幾隻寄居蟹和小鷸出現,鏡頭的虛實感改變,寄居蟹和小鷸們成爲了實景,而那隻大鷸則變成了虛景,這樣的技術處理,使得人們的視線跟隨鏡頭實景,就是寄居蟹和小鷸們,它們成爲了觀衆此刻的焦點。

動畫的技術處理就像有人拿着攝影機在這景色前拍攝,給人的感覺是先是看到了大鷸,然後是寄居蟹和小鷸們,視線因此轉移。這就好比我們日常生活中眼睛看景象一樣,當我們專注於某個人或某個物品時,就會出現這種遠近虛實的感覺,我們會清晰的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而那些不被我們關注的人和事,便會主動被忽略成虛景。

在這部短片中,這樣的遠近虛實鏡頭一直都有,這種接近真實攝影的視覺感受,正是迎合了人們的視線規律,能給人帶來更真實的感受。可以說每一個動畫的形象、畫面都是導演精心策劃,讓人不得不佩服。

《鷸》的這兩個動畫擬真技術,是這部短片的一大成功之處,本來是動畫的虛擬,硬是製作出了紀錄片的視覺衝擊,虛實結合的層次感,就是一部製作精良的動畫精品。

三、動畫故事

看了這部短片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部育兒成長的溫情動畫片,講述了一個小雛鷸在歷經風浪之後獨立成長的故事。

故事開端是母鷸把小雛鷸引導到海灘上尋找食物,小雛鷸不諳世事,極其依賴舒適的環境和母親的懷抱,不肯探向未知的世界。即便如此,母鷸還是鼓勵小雛鷸向海灘探險,小雛鷸沒有了母鷸投餵食物,只好奔向海灘,邁出了第一步,這只是開始。

小雛鷸顯然還不知道母鷸的用意,飛奔到母鷸身邊,還期待地昂頭張嘴,等待母親愛的投餵,結果卻是母鷸把它推向食物面前,讓它自己啄食。好奇的小雛鷸,看着一個個扇貝冒出的氣泡,使出了渾身的勁,才叼出了第一個扇貝。

就在這個時候,海浪來襲,鷸鳥們紛紛退離,母鷸也示意小雛鷸跟隨離開,然而此時的小傢伙還狼狽地坐在海灘上,背對着洶湧襲來的海浪茫然不知。看着母鷸遠去,這纔起來跟着離開,但小傢伙好奇心重,停停走走間就被狂狼給淹沒。

這是小雛鷸第一次獨自覓食,就這樣給了小雛鷸一個深刻的教訓,事後,小雛鷸瑟瑟發抖地窩在草叢堆的沙灘上,樣子既可憐又無助。

看到這裏,不禁會想,母鷸是不是太心狠了些,孩子還那麼小,就讓它面對這些風雨,何必呢。這也恰恰是短片要傳達給觀衆的教育觀念:愛孩子,就要捨得,就要狠心,放手讓他自己拼搏。

想想生活中,很多父母對待孩子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心裏怕摔了”。孩子玩泥巴,父母阻止,怕弄髒了孩子;孩子做飯笨手笨腳,又連忙接過孩子手上的活,自己親自上陣,就怕孩子會受到傷害,保護得密不透風。有多少父母能夠像短片中的母鷸一樣,捨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闖蕩?

爲了給孩子鋪就一條康莊大道,即使有再多的困難,父母也都自己扛。但生命有限,父母總有老的一天,等到他們百年後,沒人能替自己的孩子遮風擋雨,還不如趁早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天下父母疼愛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狠心的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給了孩子一個親身體驗世間風險的機會,讓孩子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不至於在往後的日子裏徒留後悔。

回到短片故事中,母鷸並沒有因爲小雛鷸受挫就放任自流,而是再次引導它出去覓食,小雛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不肯再出去。就這樣,母鷸又飛離了雛鷸身邊,等待小雛鷸的是自力更生,想要填飽肚子就要自己去尋找食物。

小雛鷸沒有辦法,肚子餓的咕咕叫,只得再次奔向海灘的扇貝,剛到海灘上就看見海浪再次向它拍來,小雛鷸嚇得落荒而逃,藏到了角落裏,這是上一次磨難給它的教訓,也是一次成長。

之後,是小雛鷸與寄居蟹的相遇和互動,小小的寄居蟹和父母去海灘覓食,一個海浪就把寄居蟹們給衝沒了。小雛鷸驚得跑去看,發現寄居蟹沒事,還找到了喫的,這讓小雛鷸充滿了好奇,但沒一會兒,小寄居蟹要埋到土裏,這讓雛鷸察覺到了不對,抬頭一看,一個大海浪翻湧而來,小雛鷸也學着寄居蟹把自己埋到了土裏。

海浪拍來的水下,小雛鷸睜眼看到了許多被海水衝出來的扇貝,讓它驚奇不已,這一幕,彷彿給小雛鷸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浪潮退去後,它興奮地蹦跳到母鷸身邊,圍着母鷸雀躍地打着轉,就連小小的寄居蟹也跟着高興、歡跳。

海浪拍來的水下世界讓小雛鷸知道了扇貝的藏身之處,它也不再害怕海浪,尋找食物變得輕而易舉,它可以爲自己和母鷸還有同伴們找到食物。小雛鷸興奮得蹦跳在海灘邊,迎着浪潮覓食,直到天色黃昏還能看到它忙碌的小身影。

這是小雛鷸經歷的第二次成長蛻變,先是獨自去海灘,遇到了寄居蟹,在寄居蟹身上學到了對抗海浪的能力,還知道了如何覓食。這個時候的小雛鷸向母鷸、向所有的同伴展示學到的技能,它是欣喜且驕傲的。

短片片尾,黃昏中的母鷸,看向海灘上忙碌覓食的小雛鷸,悅耳的鳴叫,是欣慰的呼喚,也是對孩子在成長中獲得進步的自豪。

小雛鷸的這一段成長故事,是走向獨立的一大步。就像生活中的我們,有智慧的父母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自己去玩、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有所收穫,也許就像短片中的小雛鷸一樣會學到某一項技能,又或許會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收穫這一切的同時也收穫了喜悅,這是最難能可貴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喫苦,最後都會得到的回饋,捨棄了安逸,得到了獨立於世,無畏風雨的生存之道。

短短6分鐘的動畫片,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愛的動畫形象、逼真的動畫畫面,層次感分明,讓觀影者回味無窮。再加上發人深省的故事,令人反思:對孩子最好的愛,是時刻保護,還是放手使其直面困難?這就是這部動畫片的魅力。

世間風險,只要勇敢直面,努力克服,終會迎來春暖花開。最後,願每個父母有放手的勇氣,每個孩子有獨立的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