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00塊錢存銀行六十年,能夠得到多少利息?這位大爺給了我們答案

引言

衆所周知,每個時代、每個國家的貨幣價值都不一樣,它並非萬成不變,而是隨着國家不同的發展情況發生着變化。就像上個世紀80年代,豬肉的價格是1元一斤,現今豬肉的價格是20多元一斤。

還有最開始的時候,人們管理錢財的方式也不一樣,在銀行出現以前,選擇把金銀珠寶等錢財存放在家裏。之後銀行出現,人們在慢慢建立起對它的信任度後,開始把錢存入銀行。如今,不一定要把錢存入銀行,也能進行便捷的交易。

01‍

不過每一種貨幣管理方式都有優劣勢,像把錢存入銀行就能夠從中獲得一定的利息,所以曾有一些人這樣想,如果把100元存入銀行,那麼存上一百年後,豈不是會大賺一筆?真的是這樣嗎?

1958年,我國曾有一小夥就選擇了這麼做,把77元存入了銀行,之後也忘取出,如今過了62年,他是不是獲得了大筆收益呢?

銀行剛開始出現時,人們還不太信任這樣的理財形式,不敢把錢財存入銀行,萬一錢被銀行卷跑了怎麼辦?爲此,銀行到處宣傳,只要把錢存入銀行,就能獲得利息。

所以,故事中的小夥在1958年把自己77元的積蓄存入了銀行,希望能夠通過這筆錢獲得一大筆收益。

那個年代的工資還是以“分”作爲單位,很多人的月收入是幾元,能夠月收入幾十元算是很有錢了。按照現在的物價去換算,當時小夥存入鎮上某家銀行的77元,等於幾萬元,屬於一筆巨資。

小夥也希望能夠通過銀行的利息發一筆財,不過事後他把這筆錢給忘了,直到62年後他的兒女在大掃除時發現了那張收據,他纔想起自己在銀行存過這麼一筆錢。

02

爲此,老人和他的兒女進行了一番計算,最後計算出當年存在銀行的鉅款,不管怎麼樣也有個幾萬元。於是老人和他的孩子便拿着那張收據去銀行取錢,實際上他能夠取出多少?

那個年代的物價和現在的物價大約相差了15倍之多,那麼根據一些比較偏激的經濟學家估算,那時候的1元,大約等於改革開放後的10000元。

而一些學者認爲,那時候的1元放到現在價值也沒那麼高,不過也不低,1元大概等於100元。那麼,小夥在50年代存入銀行77元,按照這樣的換算方法,豈不是至少等於今天的77000元?

當年的小夥去把這筆錢取出時,已經變成一位老人,而他手中的收據,也已經變成了古董收據,銀行的工作人員沒見過這樣的收據,甚至懷疑它的真僞,經過在檔案室反覆驗證才確定是真的。

加上老人存錢的鄉鎮銀行在62年間經過不斷的調整,早已經不是以前的模樣,所以銀行工作人員給老人取出的錢與他的期望值相差甚遠,他只取到了800元。

工作人員給出的回覆是,老人存錢時是利息較高的定期,但到期之後就一直沒有對它進行轉存,爲此銀行給他的這筆錢自動調整了存款的方式,把它變成了最低的活期利率,使得這筆錢的收益變得很低。

另外,銀行還會在老人存錢期間從那筆錢里扣除一定的信息費,最後就變成了800元。

03

面對這樣的結果,老人心中很是不滿,但他一直以來確實沒有去調整存款如期,相關法規也是這麼規定,他也只能取到800元,後悔也沒有用了。

老人的這筆存款雖遺憾收場,不過也告訴了我們,世間沒有百分百能夠給人打包票的事,與其指望依賴某個人、某件事去獲得什麼利益,不如選擇相信自己的能力。

如果老人當初自己記得打理好這筆財富,不把全部希望押注在銀行,獲得的結果也許會更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