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年後,方正證券多位首席離職的戲碼再次上演

本月初,我們發佈了一份2020年券商跳槽圖譜,主要是回顧2020年券商分析師和投行保代的人員流動情況。

在上一份數據報告裏,我們發現,方正證券出乎意料地是人才流失最嚴重的券商,而年內人事大動盪的光大證券,分析師流失位居第二。不過,由於方正證券分析師離職主要發生在上半年,而光大證券年底動盪中的一些知名分析師,雖然已經提交辭呈、確定離職,但在協會上的備案還未修正過來,所以實際上,2020年研究所分析師離職人數最多的可能還是光大證券。

新的券商人事數據系列中,我們會重點跟蹤一些人事變化比較大的券商。

總覽:研究所逾2/3分析師任職兩年以內即離職

2020年,協會備案數據顯示,券業共有335名分析師離職。統計他們在上一家公司的任職時間可以發現,逾2/3的分析師任職2年以內即離職。但2020年離職的投行保代們,在上一家公司的任職期則相對較爲平均,就職時間也更長一些,這或許與保代們手上的IPO項目成功上市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有關。

但無論如何,這些在2020年離職的分析師們,大多數顯得跳槽頻率有點高。

從協會備案數據來看,方正、光大、西南、國金、國君是離職分析師最多的五家券商。然而,這些券商分析師的離職背景卻不盡相同。

方正證券:2020年上演多位首席離職戲碼

方正證券是2020年離職分析師最多的券商。從具體的跳槽方向來看,主要是不同行業的首席,或者資深分析師去了同一梯隊的中小券商。僅近年來擴張發展的華安證券,就從方正證券挖了2位行業首席,並捎帶上了其團隊成員。同時,還有2名原方正證券的資深分析師,跳槽去了華安證券分別成爲了化工首席和策略首席,印證了“加薪靠跳槽”這句老話。

跳槽去華安證券的包括:原金工首席嚴佳煒,及團隊一名成員;原機械首席郭倩倩,及兩名團隊成員。原方正證券化工行業資深分析師劉萬鵬、策略資深分析師鄭小霞,跳到華安證券後,分別成爲了化工首席和策略首席。

此外,原來方正證券的宏觀首席陶川,帶領自己的手下奔赴東吳證券;原環保公用行業首席郭麗麗,帶領團隊成員跳槽到天風證券

2020年,方正證券研究所至少流失了4位行業首席。

不過,方正證券對21世紀經濟報道回應,已在年內對4個崗位做了人員補充。具體來看,主要是從外部引進了知名團隊的非首席核心成員、以及對原團隊成員的升職,包括:

宏觀首席分析師周君芝,曾作爲核心成員,就職於廣發證券郭磊團隊;

機械首席張小郭,曾就職於中投證券投行,2014年加入方正證券任分析師;

環保首席王寧,曾就職於民生研究所、國信研究所,出身新財富團隊一助;

金工首席邱捷銘,曾就職於朱雀投資、安信基金。

儘管方正證券稱,證券從業人員高流動是正常現象,年內也補充了新鮮力量,但一年內流失4名行業首席,對於一家行業中部研究所來說,並不能算“稀鬆平常”。

對此,方正證券稱,需要理性看待首席離職。首席離職,一般有三種原因,各佔大約三分之一:第一種,轉型買方或管理或實業,這屬於業內正常職業生涯選擇;第二種,年度派點收入等考覈不達標,被優化調整,被動離開;第三種,有更好的賣方選擇,主動離開。只有第三種,才需要關注。

方正證券研究所對各研究小組主要考覈派點收入佔比,而派點收入佔比存在“二八效應”。方正證券研究所有大約三十個研究小組,其中前十研究小組大概貢獻了研究所65%的佣金收入。2020年,方正證券研究所派點收入前十名的小組首席比較穩定,少數流動發生在非前十小組。

方正證券稱,有些首席的離職,備案時間雖然發生在2020年,但實際離職在2019年,例如原機械首席。此外,公用環保首席因個人原因離開方正證券研究所。

方正證券認爲,整體上看,不存在“一年走了4位首席”的大動盪。

方正證券連年動盪

儘管方正證券不認爲這是人事動盪,但近幾年,方正證券屢因人員離職被輿論關注。

2017年,方正證券至少6名行業首席分析師離職,輿論一度稱方正證券研究所是“坍塌式”離職;

2018年初,任職僅一年半的網紅經濟學家任澤平從方正證券離職,引起市場廣發關注。離職前,任澤平曾是方正證券聯席所長,而這,也是方正證券過去一年首席大量離職被市場關注的導火索;

2019年初,市場又傳言上一年方正證券研究所多個團隊同時辦理離職。彼時方正證券回應,2018年離職的首席只有固收的楊爲斆,以及那一年鬧出醜聞的馬軍。那次醜聞事件,行業內的人並不陌生,2018年9月,通信首席馬軍團隊因爲新財富拉票在飯局上的不雅行爲,不僅讓方正證券變成輿論焦點,也直接導致那一年監管對“新財富亂象”忍無可忍,並暫停了當年的新財富評選。

2020年,方正證券多位首席離職的戲碼再次上演。此外,年內已離職的環保公用行業首席郭麗麗,在2020年1月收到了湖南省證監局的警示函,因研報違規被監管約談,方正證券同樣被湖南證監局警示。2020年3月,郭麗麗即離職前往天風證券。

對於連年的人事變動被關注,方正證券對21世紀經濟報道進行了回應。

方正證券稱,近年來,方正證券研究所進行了體系化建設,通過搭建研究體系、銷售體系、中臺體系三大體系的架構,實施了更加符合賣方規律的合理靈活全員考覈機制。

同時,方正證券研究所更進一步明確了以深度研究爲核心引擎,圍繞“體系、業績、躍升”三步走實施戰略推進,強化運營管理和市場化優化考覈。在覈心首席保持穩定的同時,主動優化調整了一些研究小組,並及時引進了一批優秀研究人才,陣容不斷優化,迸發活力。

方正證券研究所會繼續重視梯隊建設,形成頭部、中生代、新生代梯隊,持續引進或培養市場號召力非常強的頭部首席或高成長潛力首席,目前正在抓緊推進中。

方正證券的回覆直白點翻譯,就是說,除了一些因個人原因離職的,研究所也在主動進行人員、考覈優化。優化的意思,相信大家都懂。

的確,儘管人員變動較大,但方正證券研究所在公募那裏分得的佣金數據,卻沒有因爲首席的較多流失而變得“難看”。2017年H1-2020年H1,方正證券研究所的佣金排名一直徘徊在前15名左右,表現一直相對穩定。

因方正集團債務違約受關注

在人事話題以外,2020年,方正證券也是受到市場關注的。主要因爲其控股股東北大方正集團百億債務違約,導致方正證券作爲資產要被售賣,這涉及到實控人變更。而由於方正證券股權過於分散、且此前有內鬥遺留問題,實控人的變更推進的可能不會太順利。

2014年,方正證券決定收購民族證券,並在2015年完成了這項收購案。但自收購完成後,兩大股東體系——政泉控股和方正集團的內鬥被呈現在了檯面上,並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當年收購案結束後,方正證券的董事會和監事會選舉即出現了紛爭。2015年左右,兩方股東的內鬥白熱化,爲了順利擠走對方,不斷向外界媒體與監管喂料,結果導致把在收購過程中的違規、違法資本運作,全部抖給了公衆。新華社對這場內鬥曾經做過一個專題報道。

最終,以政泉控股實控人出逃國外,並挪走20.5億元的註冊資本,爲這件事按下了一個暫停鍵。

爲什麼是暫停鍵?因爲即使到了今天,政泉控股仍然是方正證券第二大股東,但由於挪走了20.5億註冊資本,在歸還這筆錢之前,政泉控股不得行使股東權利。

理論上,二股東政泉控股違法的事件已經衆所周知,如果經全體股東投票,超過67%股東認爲二股東爲不適當人員,可以強制轉讓其持有的股份。但到現在,政泉控股依然是方正證券的二股東,這說明公司股東中的意見存在分化。

有投行人士認爲,方正證券的股權過於分散是硬傷。

“由於方正集團持股27.75%,政泉控股持股21.86%。也就是說,如果有超過持股11.14%的股東站在政泉控股這邊,公司就沒法強制轉讓它持有的股份。這麼多年過去了,大股東的股權格局沒發生太大的改變,大概率是有持股超過11.14%的股東站政泉控股這一邊。”該名投行人士稱。

分裂的格局,曾經導致兩方股東各自往董事會和監事會輸送“自己人”,一度因股東之爭出現在媒體頭條。

而現在,這一股權問題對目前方正集團轉讓方正證券的股份也不利好。

在方正證券的持股比例上,方正集團和政泉控股的持股比例太接近了,即使轉讓6%的股份,也會造成上市公司實控人的變更。而上市公司要變更實控人,又回到了上面提到的條例,也需要召開全體股東大會,有超過67%的股東同意,才能推進實控人變更。但是,作爲方正集團“死對頭”的政泉系,如果不答應呢?

“過去5年時間,方正證券的管理層都未解決違法的二股東問題,這一次實控人的變更,最壞的情況可能是根本無法推進,好一點的情況,或是政泉系以此爲條件,與方正集團進行某種交換。”上述投行人士點評。

方正證券執委會副主任、總裁高利此前接受媒體訪談,並表示,2019年,“方民整合”工作順利完成。

但是,“方民整合”只是併購重組時,爲解決同業競爭,定的一個5年任務。民族證券也的確在2019年變身爲方正證券的承銷保薦子公司。但由於政泉控股是伴隨着民族證券的收購加入方正證券的體系,方正證券真正意義上完成對民族證券的整合,意即政泉控股與方正集團的內鬥紛爭已經解決。

從方正證券10月14日發佈的起訴政泉控股抽逃20.5億註冊資本的進展來看,儘管法院支持了方正證券要求暫停二股東行使權利的決定,但仍然佔據二股東位置的政泉系,對方正集團出售股份仍然可能形成干擾。而受方正集團推薦而成爲董事長的高利,其公開訪談,更像是給接盤方正集團債務的資方一劑情緒穩定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