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SME科技故事

2021年1月10日14时,伴随着一声巨响,山东栖霞五彩龙金矿发生严重爆炸事故,共有22名工人被困地下。

这起矿难已经发生了九天九夜。好消息是,救援队已经打通了两个钻孔并与部分被困矿工取得联系;但仍有10名矿工下落不明,另有一名明确其位置的矿工已失联几日,生死未卜。

由于矿难救援所要面临的情况复杂,难度极大,现在谁也不敢打包票说能把多少被困工友安全带回地面。但根据以往的救援经验,至少这已经取得联系的十一名工友获救几率是很大的。

就以近年来我国最知名的一起大型矿难救援——“3·28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抢险救援”为例,当时共有多达153位工友被困井下,经过八天八夜的抢险救援,最终在第九天成功救出115人。

遗憾的是,仍有38名工友在这起事件中不幸遇难。

2010年3月在山西发生的这起矿难是由“老空水”透水引起的。

所谓“老空水”也被称为老窑水,是指前人进行开采后遗留下的一些采空区被渗进来的地表水或者上升的地下水灌满,形成的危险积水区域。在矿区开采的过程中如果不慎挖掘到这些区域,突然涌入井下的积水往往足以酿成一场灭顶之灾。

在这次山东栖霞金矿事故的救援过程中,地下积水的问题同样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不管是意外爆炸还是不慎挖透,甚至救援过程中的清障疏通都可能会让原本经过水文探测小心翼翼绕开的地下水区连通到矿井中。

最极端的情况下,一些富含硫化氢气体的老窑水可能直接致使现场人员窒息而亡。而就算暂时逃到矿井内地势较高的区域,被水淹没的通道也可能导致人员滞留区域形成真空,最终也会出现缺氧窒息的状况。

所以对于躲过了第一波爆炸、坍塌或者水流直接伤害的幸存者来说,在受困矿井内等待救援时首先需要应对的常常是缺氧、水浸的问题,然后才是食物短缺的问题。

1月17日从栖霞金矿井下通过钢丝绳传上来的纸条 提到了“空气不流通”、“井下水大”的问题,还有药物、食物的需求,同时也可以看出受困人员思维十分清晰,求生意志坚定。

根据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获救人员后来的自述,为了避水同时保存体力,经验老到的矿工们有人用安全带将自己绑在巷壁的铁丝网上方足足四天,直到外界抽水使得巷道水位下降,飘过来几辆矿车才得以躺下休息。

也有因为水流隔绝了空气缺氧的工人们,用随身携带的炸药精准炸通了通风道,最终熬到救援人员成功抵达。更有在水位高处的受困者用衣服绑成“秋千”,头贴着巷道顶,下半身浸在水中足足三天多,完全靠意志撑到获救。

矿井内环境的艰苦是终日生活在阳光下的大众难以想象的,而在绝境中矿工师傅们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决不放弃的求生精神也是很多“生命奇迹”得以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受困人员本身极强的求生欲和对矿井环境的适应力,当然还要配合外界救援队伍动辄几百上千人的协力营救。但对于在外部的矿难抢险救援人员来说,短时间内强行打通几百米深的受损矿井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专家们要迅速分析出对施救人员和受困人员来说安全系数最高的救援路线。另一方面也要在最短时间内尝试联系上井下人员,这不仅是为了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援,同时也为了坚定所有人的信心。

所以救援工作一般遵循着:创造安全井下环境——搜索联系——提供物资——清障施救/钻孔施救的流程来进行。这几步流程有一定的优先级顺序考虑,但在争分夺秒的救援工作中往往也是交叉着同步进行的。

而从历史案例上看,救援的时间跨度可以从几个小时到长达两个多月不等。

2010年王家岭矿难救援初期,由于很明确是矿下透水引发的灾难,我们很快就从国内各省份就近调集了抽水设备进行排水。一边排水,一边向井下强压通风,这是为了确保幸存人员能有一个等待救援的相对安全环境。

另一方面由地面开始往井下可能存在幸存者的高坡区域钻孔。这种小孔不仅方便迅速联系上受困人员,还可以传递医疗、食物、生活用品等物资。最重要的是,它不容易引起进一步的塌方。

只要不是井下严重塌方导致矿井或者通道被彻底堵死,一般救援都会沿已有的矿坑入口清障进入。因为矿井下原有的设计通常已是最合理的通路,加钻直径较大的垂直救援通道反而可能引起坍塌、透水、甚至瓦斯爆炸等二次伤害。

2010年的王家岭矿难救援中,救援人员也是等待排水到一定程度后沿原有井口清障进入,在橡皮艇协助下搜寻并救出幸存矿工。

而当前山东栖霞救援面临的最大速度阻碍,就在竖井清障上。

由于是爆炸引起的矿难,狭窄井筒内的供风排水管路、供电通信线缆等障碍物都相互交织在一起。如果要从原有入口展开救援,我们只能一次次放作业人员下去处理卡死部位、再撤离、再提障、再下井处理、再撤离、再提障……进展会较慢。

在钻孔救援与清障救援同时展开的基础上,救援队也已经向井下输送了两波物资,昨天下午甚至已经架设起了通电话的线路。

同时地面医疗力量也已准备就绪,我们只希望矿工师傅们全都能平平安安,尽快被救援上井,回到焦急等待的家人身边。

从宏观环境上看,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发展,安全生产意识确实更加深入人心。各种违规矿区的取缔,相关安全规定的完善,也让这个产业日渐成熟起来。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统计,2006年我国有4749名煤矿工人在工作事故中丧生。到了2013年,这个数字降低到1049人。

只顾高产不管安全的“煤老板”们已成一代记忆,但在带着安全帽、受过职业培训的“技术型”矿工多起来的今天,我们却依旧不能彻底杜绝矿难惨剧的发生。这是所有行业相关人员都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

我们需要的不是从几千、几百、几十降到个位数的伤亡数字“进步”,在人命关天的地底世界,该追求的永远都是0事故、0伤亡。

153、115、38、22……每个数字代表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去看看救援现场吧,看看这些年轻的、苍老的、或是炭黑得看不出来年岁的脸,看看他们欣喜若狂或是悲痛欲绝的家人们。

我们历经千年所有的奋斗与发展,不正为了守护这样一个个鲜活可爱的生命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