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SME科技故事

2021年1月10日14時,伴隨着一聲巨響,山東棲霞五彩龍金礦發生嚴重爆炸事故,共有22名工人被困地下。

這起礦難已經發生了九天九夜。好消息是,救援隊已經打通了兩個鑽孔並與部分被困礦工取得聯繫;但仍有10名礦工下落不明,另有一名明確其位置的礦工已失聯幾日,生死未卜。

由於礦難救援所要面臨的情況複雜,難度極大,現在誰也不敢打包票說能把多少被困工友安全帶回地面。但根據以往的救援經驗,至少這已經取得聯繫的十一名工友獲救幾率是很大的。

就以近年來我國最知名的一起大型礦難救援——“3·28王家嶺煤礦透水事故搶險救援”爲例,當時共有多達153位工友被困井下,經過八天八夜的搶險救援,最終在第九天成功救出115人。

遺憾的是,仍有38名工友在這起事件中不幸遇難。

2010年3月在山西發生的這起礦難是由“老空水”透水引起的。

所謂“老空水”也被稱爲老窯水,是指前人進行開採後遺留下的一些採空區被滲進來的地表水或者上升的地下水灌滿,形成的危險積水區域。在礦區開採的過程中如果不慎挖掘到這些區域,突然湧入井下的積水往往足以釀成一場滅頂之災。

在這次山東棲霞金礦事故的救援過程中,地下積水的問題同樣造成了很大的干擾。不管是意外爆炸還是不慎挖透,甚至救援過程中的清障疏通都可能會讓原本經過水文探測小心翼翼繞開的地下水區連通到礦井中。

最極端的情況下,一些富含硫化氫氣體的老窯水可能直接致使現場人員窒息而亡。而就算暫時逃到礦井內地勢較高的區域,被水淹沒的通道也可能導致人員滯留區域形成真空,最終也會出現缺氧窒息的狀況。

所以對於躲過了第一波爆炸、坍塌或者水流直接傷害的倖存者來說,在受困礦井內等待救援時首先需要應對的常常是缺氧、水浸的問題,然後纔是食物短缺的問題。

1月17日從棲霞金礦井下通過鋼絲繩傳上來的紙條 提到了“空氣不流通”、“井下水大”的問題,還有藥物、食物的需求,同時也可以看出受困人員思維十分清晰,求生意志堅定。

根據王家嶺煤礦透水事故獲救人員後來的自述,爲了避水同時保存體力,經驗老到的礦工們有人用安全帶將自己綁在巷壁的鐵絲網上方足足四天,直到外界抽水使得巷道水位下降,飄過來幾輛礦車才得以躺下休息。

也有因爲水流隔絕了空氣缺氧的工人們,用隨身攜帶的炸藥精準炸通了通風道,最終熬到救援人員成功抵達。更有在水位高處的受困者用衣服綁成“鞦韆”,頭貼着巷道頂,下半身浸在水中足足三天多,完全靠意志撐到獲救。

礦井內環境的艱苦是終日生活在陽光下的大衆難以想象的,而在絕境中礦工師傅們只要有一線希望,就決不放棄的求生精神也是很多“生命奇蹟”得以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受困人員本身極強的求生欲和對礦井環境的適應力,當然還要配合外界救援隊伍動輒幾百上千人的協力營救。但對於在外部的礦難搶險救援人員來說,短時間內強行打通幾百米深的受損礦井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專家們要迅速分析出對施救人員和受困人員來說安全係數最高的救援路線。另一方面也要在最短時間內嘗試聯繫上井下人員,這不僅是爲了提供物質方面的支援,同時也爲了堅定所有人的信心。

所以救援工作一般遵循着:創造安全井下環境——搜索聯繫——提供物資——清障施救/鑽孔施救的流程來進行。這幾步流程有一定的優先級順序考慮,但在爭分奪秒的救援工作中往往也是交叉着同步進行的。

而從歷史案例上看,救援的時間跨度可以從幾個小時到長達兩個多月不等。

2010年王家嶺礦難救援初期,由於很明確是礦下透水引發的災難,我們很快就從國內各省份就近調集了抽水設備進行排水。一邊排水,一邊向井下強壓通風,這是爲了確保倖存人員能有一個等待救援的相對安全環境。

另一方面由地面開始往井下可能存在倖存者的高坡區域鑽孔。這種小孔不僅方便迅速聯繫上受困人員,還可以傳遞醫療、食物、生活用品等物資。最重要的是,它不容易引起進一步的塌方。

只要不是井下嚴重塌方導致礦井或者通道被徹底堵死,一般救援都會沿已有的礦坑入口清障進入。因爲礦井下原有的設計通常已是最合理的通路,加鑽直徑較大的垂直救援通道反而可能引起坍塌、透水、甚至瓦斯爆炸等二次傷害。

2010年的王家嶺礦難救援中,救援人員也是等待排水到一定程度後沿原有井口清障進入,在橡皮艇協助下搜尋並救出倖存礦工。

而當前山東棲霞救援面臨的最大速度阻礙,就在豎井清障上。

由於是爆炸引起的礦難,狹窄井筒內的供風排水管路、供電通信線纜等障礙物都相互交織在一起。如果要從原有入口展開救援,我們只能一次次放作業人員下去處理卡死部位、再撤離、再提障、再下井處理、再撤離、再提障……進展會較慢。

在鑽孔救援與清障救援同時展開的基礎上,救援隊也已經向井下輸送了兩波物資,昨天下午甚至已經架設起了通電話的線路。

同時地面醫療力量也已準備就緒,我們只希望礦工師傅們全都能平平安安,儘快被救援上井,回到焦急等待的家人身邊。

從宏觀環境上看,近十幾年來隨着我國科技經濟的發展,安全生產意識確實更加深入人心。各種違規礦區的取締,相關安全規定的完善,也讓這個產業日漸成熟起來。

根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的統計,2006年我國有4749名煤礦工人在工作事故中喪生。到了2013年,這個數字降低到1049人。

只顧高產不管安全的“煤老闆”們已成一代記憶,但在帶着安全帽、受過職業培訓的“技術型”礦工多起來的今天,我們卻依舊不能徹底杜絕礦難慘劇的發生。這是所有行業相關人員都需要反思的一個問題。

我們需要的不是從幾千、幾百、幾十降到個位數的傷亡數字“進步”,在人命關天的地底世界,該追求的永遠都是0事故、0傷亡。

153、115、38、22……每個數字代表的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個風雨飄搖的家庭。去看看救援現場吧,看看這些年輕的、蒼老的、或是炭黑得看不出來年歲的臉,看看他們欣喜若狂或是悲痛欲絕的家人們。

我們歷經千年所有的奮鬥與發展,不正爲了守護這樣一個個鮮活可愛的生命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