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早期的勞動記憶,我們會追憶起父輩至祖輩的榮光時刻,翻看起瀟影老片庫的影像,從當年的新聞記錄片中我們可以感知到60年代勞動場景,影像中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們秉承着當時的號召,抓革命,促生產,一個個戰天鬥地的勞動場面,體現的是一種革命精神,這種精神,今天仍然彌足珍貴。

在那個電視沒有普及的年代,新聞還是由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那時的電影人又是新聞人。他們把拍攝的新聞鏡頭配上解說詞,配上音樂,編上諸如《湖南新聞第1號》、《湖南新聞第2號》……在電影放映前播映。

在瀟湘電影集團老片庫中,新聞紀錄片真實還原了60年代的湖南。從中尋找父輩勞作的真實景象,發現了諸多特殊年代下,我們這代人在教科書中才能瞥見的樣子。

如今再去翻看當年的影像,歷史氣息撲面而來,畫面頗具年代感。

勞作是父輩們生存的信仰。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是承載起生存命運的紐帶。

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大陸建立政權以後,隨着農村土地改革計劃的完成,農村居民均獲得土地,這時農民演變爲“自耕農”,但維持的時間極短;

隨着合作化運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自耕農”的身份很快由來得極快的“農業合作社社員”變爲“人民公社社員”,“社員”的身份直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實施的1984年。

百年湖南,在瀟影老片庫裏,我們回溯影像的過程中,能真實的觸摸到當年的場景,感知父輩們在田間土地的溫度,這大概就是影像的魅力,也是我們去重啓老片庫的意義所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