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微信十年造富故事:有人緊追風口,有人帶領公司上市

來源:界面新聞

記者:徐詩琪

從2011年1月21日上線至今,微信走過了整整十年。

在這十年間,隨着微信用戶數的不斷攀升,在微信生態中淘金的人也越來越多。微信的每一次升級調整,都會隨之而來帶來一波創業機會。

2012年,微信朋友圈上線,隨之催生了依賴朋友圈分享推薦的微商羣體;2013年,公衆號推出,普及了“內容創業”這個新名詞;2016年,小程序誕生,讓商家在微信內搭建商城成爲可能,並扶持起一大批頂着“SaaS服務商”稱號的小程序創業者;2020年1月,視頻號上線,用一年時間補齊了直播等業務短板,實現了在微信上直播賣貨。

這十年裏,無數創業者在這個綠色圖標背後的龐大生態體系內開闢自己的事業疆土,尋找到新的發展機會。界面新聞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位人士聊了聊,記錄下他們的微信造富故事。

黎貝卡:優質內容是核心競爭力

和很多早期試水微信公衆號的自媒體人一樣,黎貝卡也沒想到公衆號會成爲一個產業。

2008年,黎貝卡進入傳統媒體工作,六年之後,成爲了《南方都市報》的首席娛樂記者。那時傳統媒體已經表現出明顯的下滑態勢,在整個行業被焦慮情緒包裹的氛圍之下,身邊人都在另尋出路,她在壓力下也開了個公衆號,寫自己感興趣的穿搭與護膚文章。

做公衆號被很多傳統媒體人當做轉型的首選,儘管總有人說她進場晚了,錯過了風口,但她沒想那麼多,也沒有抱着創業的念頭進入。

與國外靠輸出穿搭美照爲主的時尚博主不同,更多時候,黎貝卡堅持每天寫寫寫,不僅分享關於口紅和包包的選購技巧,還有自己作爲一個KOL的人生經驗。

正因如此,有人評價她是“一個每天給你推薦東西的朋友”。粉絲們不僅聽她安利各種產品,也願意向她傾訴人生難題,而她對此樂於回應。

剛開始,她只覺得自己是換個地方寫博客,有時候有人會去買她推薦的東西。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商品在她的推薦之下被搶購一空。她意識到,這一行有的幹。

2017年,她與MINI獨家發售限量版汽車,100輛定製車,4分鐘內售罄。這類合作顯現出自媒體潛在的更多商業可能性,也讓外界對自媒體的想象提高到新的水平線上。

現在的她是擁有千萬級粉絲的時尚博主,不僅被人稱作“買神”,還建立了自己的服裝、首飾品牌等。

“從最初我一個人在家裏碼字,只發給6個朋友看,到現在不僅擁有100個共事的小夥伴,還有近200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分享彼此的生活,真的是一件超級有成就感的事情。”公衆號於她而言,可以稱之爲打開人生各種可能性的“彩蛋”。

轉眼間,她筆下的公衆號即將走過7個年頭,期間經歷了公衆號的數次改版,也聽到過各種各樣的聲音——大約從三年前開始,業內普遍感受到公衆號的數據在下滑,周圍不少人都在問她,“你怎麼還不去做直播?怎麼還不去拍視頻?”

視頻和直播被看做是互聯網行業近年的新風口。黎貝卡也會定期產出視頻,偶爾參與下直播活動,但性格使然,她認爲自己做不到每天都直播。“跟得太急,不一定能走得更快。”她是那種想清楚要不要做、能不能做以後纔開始嘗試的人。

許多自媒體人都堅持內容爲王的觀點,黎貝卡也一樣。在她看來,不管在哪個平臺與風口上,優質內容纔是核心競爭力。

陳卓成:從工人到老闆

2002年,初中畢業就輟學的陳卓成剛滿16歲,輾轉做過工地、流水線工人,店鋪服務員,倉庫管理員等等,但每份工作都超不過兩個月。

一方面,他當時身上有些痞氣,不服管,另一方面,他有個不願對他人講的樸素想法:不能永遠待在車間裏,他想坐辦公室。

陳卓成小時候就對電子產品感興趣,常常把家裏的電視機、收音機拆開卻拼不回去。經人介紹,他進了一家電腦維修店做學徒,工資每月300元,“但其實不給錢我也願意去。”他說道。

兩年時間裏,他從連硬盤都不知爲何物,到學會裝系統、修硬件。之後,這個沒有正經上過一天電腦課的打工仔一路自學,憑藉泡論壇和搜索,成爲了一名坐進辦公室工作的程序員,偶爾還能接些簡單的網站製作私活。

有了技術傍身,他走出肇慶老家,在廣州做了一段時間網管與電商工作。到了2012年,陳卓成發現身邊的人都在用微信聯繫彼此,而talkbox和米聊在語音im工具大戰中敗下陣來。也是在那一年,微信公衆號誕生了。已有些積蓄的陳卓成決定冒個險,做第一批喫螃蟹的人——他組建了自己的創業團隊,圍繞微信公衆號做加粉和推廣的生意。

在2013年一個創業沙龍上,晉升爲小老闆的陳卓成獲得了微信官方頒發的獎項,讓他堅定了跟隨微信生態走下去的想法。到2016年小程序誕生,他公司的發展方向也自然而然地轉向了小程序業務。

從業務內容來看,陳卓成所做的事情談不上多麼“高大上”,只是行業中最基礎的供應商之一。他曾遇到過許多讓人摸不着頭腦的需求,“就讓我給他們公司做個小程序,也不說究竟做什麼,只是想讓公司看起來時髦一些。”

早期的需求一般來自於微商,他們希望用小程序搭建商城,此後客戶和需求才變得多元。目前陳卓成主要做與物聯設備結合的智慧商場、園區等應用。去年,他剛剛爲一家廣州知名商場做了小程序。

陳卓成說,公司眼下的收入並不高,接到的單子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 ,還得投錢擴展新業務。但正是靠着一個個不起眼的小單子,他還掉了近百萬元的債務,讓公司搬進廣州中心區的創業服務中心,養活了一個30人的小團隊。現在,還有餘力向更高端的業務發展。

“一路以來跟着微信走,我們看到很多機會,也有過很多失誤。創業輸了就重頭再來,至少我是在爲自己打工。”他說道。

微盟:走向IPO的第三方服務商

2013年,上海的一家咖啡店內,孫濤勇和方桐舒兩個年輕人坐在一塊聊了很多,聊微信生態鏈中企業的困境,也聊困境背後的暗藏的商機——移動互聯網的逐漸崛起,迫使大大小小的商家開始主動思考如何進行轉型。

二人一拍即合,決定瞄準這些商家的轉型需求,爲他們提供營銷技術服務。微盟的雛形,就在兩杯氤氳的飲料中孵化誕生。

2013年4月,孫濤勇和方桐舒、遊鳳椿三人湊了50萬元啓動資金,正式成立微盟。最開始他們做的是公衆號開發和售賣商城系統,隨着當年8月微信支付誕生,越來越多的商家從淘寶轉身進入微信體系。而以微盟和有贊爲代表的第三方SaaS服務商,也爲微信抵禦阿里貢獻了一些力量。

公司起步之初只有16個員工,4個月後,這個數字變成40人。或許誰也沒想到,5年內,這家公司就成爲了微信生態中最大的中小企業第三方服務商,並在2019年1月登陸香港主板,成爲“新經濟SaaS第一股”。

根據其招股書,2015年-2017年期間,微盟分別實現1.14億元、1.89億元和5.34億元人民幣的營收,年複合增長率爲116.4%。2019年,其錄得總營收14.37億元。

到現在,微盟集團員工已超3200人,旗下注冊商戶超過300萬。

方桐舒覺得,“幸運地上市”僅僅是一個開始。在他看來,從90年代起,國內企業一路緊跟互聯網潮流,信息化與數據化都做得不錯,只是在整體數字化方面還有些弱。特別是中國傳統零售品牌非常多,它們內部的管理、數據等等的數字化,是微盟接下來瞄準的機會。

方桐舒舉例,微盟提供的企業數字化解決方案,幫助聯想在去年12月的一次私域直播實現了1.2億元的銷售額,是聯想樂唄商城2019年全年銷售額的6.7倍,直播間觀看量超過440萬人。

“把各個行業進行全鏈路的數字化,這是接下來5-10年最核心的工作。” 方桐舒說。

李政霖:靠視頻號直播破圈

2020年12月13日,已推出一年但反響平平的微信視頻號突然因爲一次直播而破圈。

那天晚上,風光攝影師李政霖和他的團隊將鏡頭對準夜空,在視頻號上開啓了一場名爲“陪你去看雙子座流星雨”的直播。網友們爭相轉發,湧入他的直播間邊看流星雨邊許願。李政霖感嘆,“這是屬於這個時代纔有的浪漫”。

在這樣浪漫氛圍的背後,直播的效果超出了他和微信團隊的預期:累積觀看人數超100萬,最高同時在線人數有1.5萬人。

對於已經在短視頻這條路上錯失許多機會的李政霖來說,這是他創業路上的一次突破。

此前他曾經歷過一段長達5年的工作低谷期,“頭髮一把把地掉”,唯一能排解焦慮的方式是自駕去西藏。每次他都在那裏待一個月以上,最喜歡拿着相機去羊湖,看着聖湖風景,他才能讓自己平靜下來。

那幾年裏,攝影是他偶爾鑽研的愛好,從沒想過能靠拍照掙錢。直到2016年,有人找他用無人機航拍一段素材,工作3小時,他拿到了800元的報酬。“那是第一次覺得自己的(攝影)能力足夠去賺錢,之後也越來越多人找我拍東西。”他決定把愛好轉變爲事業,毅然放下了先前的房地產工作,和4個朋友成立了攝影工作室。

和大多數創業團隊所經歷的一樣,早期很難捱,沒有知名度,找不到客戶,但又不願自降身價。

他們試圖通過抖音快手來引起外界關注,在微博、小紅書等主流社交平臺也都有賬號,只是因爲發佈的內容過於小衆,常被歸類於旅遊或航拍,要知道這些細分頻道下的內容流量都不算太好。

直到流星雨直播破圈,李政霖的個人視頻號數據終於實現大幅增長,媒體採訪接踵而至,尋求合作的品牌客戶也變得高大上起來。有趣的是,這件事還幫他改善了家庭關係:“我爸媽終於知道我到底在做什麼了,之前他們一直覺得我在影樓工作。” 

李政霖本人也被微信團隊當做宣傳案例。在每年一度的微信公開課上,他的名字被頻繁提及,宣傳片、PPT上有他帶着墨鏡在雪山上的畫面,就連張小龍也在演講中給他點了贊。

微信視頻號自上線以來一直不被用戶看好。直到現在,微信團隊也不願意公開視頻號的相關數據,因此很難將其與同類短視頻產品做比較。不過,在1月19日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總計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中,有40分鐘都在講做視頻號的心路歷程,足以表明視頻號對於微信的重要性。

談及未來,李政霖打算把重心繼續放在視頻號上,今年將擴招團隊,繼續兌現他的視頻號slogan:帶你看遍這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