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二戰中瑞士和瑞典是靠什麼中立的?

瑞士和瑞典都是歐洲的中立國,中文名和英文名都相似,但這兩個國家無論在國土面積、地理位置,還是中立程度上都有很大差別。

瑞典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接挪威、東臨芬蘭,南部隔厄勒海峽與丹麥相望;而瑞士是位於中歐阿爾卑斯山區的內陸國,四周被德國、奧地利、意大利和法國包圍。就人口規模來說,瑞典有1037萬,瑞士有860萬,相差不大,但前者的面積卻是後者的十倍有餘。作爲兩次世界大戰的中立國,瑞士和瑞典都以不介入大國紛爭而名存於世,不過它們的中立卻有着明顯不同。

儘管有市井傳言說瑞士之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未被德國侵佔,是因爲瑞士銀行在幫助納粹管理財物,但瑞士人棱角分明的“武裝中立”卻是不爭事實。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瑞士就已經獨立置身於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大集團的對抗之外。當時德國、奧匈帝國、法國和意大利四大強國將瑞士團團包圍,但瑞士人始終一個態度:你們打你們的,但不要把戰火燒到我們國家,否則誰進來打誰!不過僅是這樣的話,瑞士的中立大概很難得到尊重,誠如荷蘭、比利時,儘管高喊着中立但一樣被德軍推平。

圖-瑞士首都伯爾尼

爲了確保中立政策得到貫徹,瑞士人可謂煞費苦心,他們緊急動員了全國所有的軍事力量,然後將其中的60%佈置在法瑞邊境,然後在北面的德國和南面的意大利同樣安排重兵。瑞士人的嚴陣以待讓已經陷入拉鋸戰的同盟國和協約國都不敢輕易進犯,因爲誰也不想憑空多出一個敵人。

圖-瑞士地鐵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瑞士不僅一如既往地進行軍事動員,同時針對來自納粹的煽動,有意識地控制境內的德語區域,這也使得瑞士自始至終未曾出現內部叛亂。反觀瑞典儘管也宣佈中立,但他們的中立卻帶着明顯的偏袒,而且兩次大戰都是偏袒德國。

在一戰剛剛爆發的1915年,德國以幫助瑞典奪回之前被沙俄侵佔的芬蘭爲誘餌,要求瑞典加入同盟國集團,瑞典險些放棄中立。儘管此舉後來未能成行,但瑞典還是強烈地偏向於德國,比如瑞典與丹麥之間的厄勒海峽是控制波羅的海進出北海的關鍵通道,而德國海軍不具備與英國海軍正面抗衡的實力,如果英國艦隊得以從容地通過該海峽,那麼德國波羅的海沿岸將面臨無休止的戰火。然而宣佈中立的瑞典人幫了德國的大忙,他們不僅拒絕爲英國艦隊指引航路,而且在厄勒海峽水域鋪設大量水雷,這樣就解除了德國的後顧之憂。

圖-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瑞典的中立依舊保持着親德色彩。戰爭爆發之後,英國和瑞典之間的貿易指數急轉直下,而德國與瑞典在經濟上卻更加親密,瑞典人大量出口鐵礦石給納粹德國,這使得德國的戰爭機器擁有了源源不斷的鋼鐵供應。更過分的是瑞典在中立的前提下居然以“人道主義”爲理由允許納粹使用瑞典的鐵路運送軍醫,當然如果真的只是軍醫的話也還說得過去,但事實上德國的每一名軍醫都配備17名武裝士兵和1門火炮,這樣的安保規格未免也太誇張了。

圖-瑞典人

縱觀兩次世界大戰,瑞典的中立遠不如瑞士的中立來得徹底,甚至英國人曾直言不諱地說,瑞典的所謂“中立”本質上就是虛假的中立,如果瑞典停止向德國出口鐵礦石的話,戰爭甚至可以在幾個月之內結束。不過儘管憤怒,英國仍舊不敢跟瑞典公然撕破臉,原因就是瑞典和瑞士一樣極端重視本國的軍事建設,一旦“中立”破壞,英國人得不償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