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龚正市长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提到了早餐示范点,也提到了老年助餐场所。“一日三餐”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政府把民生需求放在心上,通过点点滴滴改善,让人们家门口有更足的烟火气、更浓的生活味、更强的幸福感,这也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重要抓手。

图说:上海街头的流动餐车 杨建正/摄

民以食为天。早餐看似“小事”,实为“大事”。上海作为拥有24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早餐工程不仅包含民生的温暖,更是蕴含了这个城市的烟火气。曾经,一顿丰盛的早餐是许多都市人“奢侈的享受”,但是随着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早餐工程”,现在基本上达到消费者出门8到10分钟,能够见到一个早餐点,在物理空间500米到800米之间,能够有一个早餐门店,而为了满足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消费需求和不同消费层次人群的需要,90%以上的示范点都有10元以下的套餐可供选择。人们多元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吃得好吃得健康,上海的经济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从早餐“有没有”到“好不好”,展现的是如何更好满足市民群众生活需要,那么老年助餐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展现的是将助餐点的“三餐”融入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不断提升老年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市民政局获悉,到2022年,上海计划新增400个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的助餐场所就达到212个,展现了重视程度。

在破解民生难题、推进民心工程的过程中,切口越小、靶心越准,由此人们对城市温度的感知更为直接、更真切。“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扩大多领域、多层次公共服务供给,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取得新进展。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基础上,改了一个字——“善、优、厚、良、颐、宜、众”,凸显上海不停留于一般意义上的民生需求满足,而是不断从细节入手往深里走、往实处干。比如将老年助餐做好了,就为“老有颐养”奠定了好的基础。

细微处的人文关怀最能彰显社会和城市发展温度。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找寻发展重点、方向和目标,实现“共建”“共治”,并达到更高层次的“共享”,摸索出更多接地气、暖人心、惠民生的举措,谱写“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新篇章。

方翔/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