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開幕,龔正市長作政府工作報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僅提到了早餐示範點,也提到了老年助餐場所。“一日三餐”進了政府工作報告,政府把民生需求放在心上,通過點點滴滴改善,讓人們家門口有更足的煙火氣、更濃的生活味、更強的幸福感,這也是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理念的重要抓手。

圖說:上海街頭的流動餐車 楊建正/攝

民以食爲天。早餐看似“小事”,實爲“大事”。上海作爲擁有2400多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早餐工程不僅包含民生的溫暖,更是蘊含了這個城市的煙火氣。曾經,一頓豐盛的早餐是許多都市人“奢侈的享受”,但是隨着近年來上海持續推進“早餐工程”,現在基本上達到消費者出門8到10分鐘,能夠見到一個早餐點,在物理空間500米到800米之間,能夠有一個早餐門店,而爲了滿足不同消費習慣、不同消費需求和不同消費層次人羣的需要,90%以上的示範點都有10元以下的套餐可供選擇。人們多元化需求得到了滿足,喫得好喫得健康,上海的經濟發展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說從早餐“有沒有”到“好不好”,展現的是如何更好滿足市民羣衆生活需要,那麼老年助餐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展現的是將助餐點的“三餐”融入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中,不斷提升老年生活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從市民政局獲悉,到2022年,上海計劃新增400個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場所,而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的助餐場所就達到212個,展現了重視程度。

在破解民生難題、推進民心工程的過程中,切口越小、靶心越準,由此人們對城市溫度的感知更爲直接、更真切。“十四五”期間,上海將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擴大多領域、多層次公共服務供給,在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衆扶上取得新進展。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基礎上,改了一個字——“善、優、厚、良、頤、宜、衆”,凸顯上海不停留於一般意義上的民生需求滿足,而是不斷從細節入手往深裏走、往實處幹。比如將老年助餐做好了,就爲“老有頤養”奠定了好的基礎。

細微處的人文關懷最能彰顯社會和城市發展溫度。從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中找尋發展重點、方向和目標,實現“共建”“共治”,並達到更高層次的“共享”,摸索出更多接地氣、暖人心、惠民生的舉措,譜寫“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的新篇章。

方翔/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