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陆相生油”诞生记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石油及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在陕北发现了石油,12世纪,先人们在四川钻成了气井。但自1878年近代石油勘探技术在中国出现以来,近半个多世纪,中国的石油工业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陆相贫油”的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传统观念认为,石油的生成和油气藏的形成都是在特定大地构造单元内的海相环境中进行的。

早在1863年,加拿大著名石油地质学家T.S.亨特就阐明了石油的原始物质是低等海洋生物;前苏联地球化学之父B.A.别纳科依在其名著《地球化学概论》中指出,石油是海洋生物生成的;1943年美国地质学家W.E.普赖特再次强调,石油是未变质的近海成因的海相岩层中的组成部分。

第一个提出陆相不能生油的是1919年的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丘切特,他认为所有陆相或淡水沉积区,都不是可能有含油岩层的地区。

第一个来中国调查的团队是1913年的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到中国多地区进行石油勘探调查,并打了7口井,最深的井为1076米,都没有收获到有工业价值的油流。美国地质专家富勃和拉普得出结论说:“勘探中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砂岩层巨厚造成石油的散失,未能聚集成油藏。”

第一个推断中国贫油的是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学教授勃拉克韦尔德,在一篇题为《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的论文中指出:“中国没有中生代或新生代沉积;古生代沉积也大部分不生油;因此,中国绝不会生产大量石油”。

与国外所谓的“贫油”论调相反,从20—30年代,以谢家荣、潘钟祥、黄汲清、孙健初等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地质学家坚持实践第一的工作作风,先后到各地进行油气地质调查,分别于1937年和1939年在陆相盆地中找到了新疆独山子油田和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拉开了中国陆相生油理论诞生的序幕。

第一位提出“中国陆相生油”命题的是1941年当时正在美国堪萨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位中国青年——潘钟祥。他在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会议上宣读了论文《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陆相生油》。

“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为在中国陆相盆地中找到大量石油提供了依据。从1955年开始,人们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找到了克拉玛依油田,并陆续在酒泉、柴达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盆地找到了油气田,这一切充分展示了陆相地层的含油气远景。

第一个陆相生油的大油田,诞生于50年代末的松辽盆地上——大庆油田。松辽盆地是一个面积很大的由陆相沉积填充而成的,在这里发现巨型油田说明了“陆相生油”理论的正确。陆相盆地不仅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而且还可以形成巨型的大庆油田,还能长期生产大量石油。这一重大突破不仅是勘探实践上的重大进展,更重要的是对石油地质学的极大丰富和完善。

回顾陆相生油诞生的历史,老一辈石油人永远探索真理、不断突破思想牢笼的精神,值得新一代年轻的石油人思考和学习。(来源:《石油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