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

小編:記得關注哦

來源:火星觀察

文 | 梅寧航@火星財經APP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幣不同。

幣圈一天,人間一年,一種幣能堅挺超過一年,就已經可以說脫離空氣幣的範疇,投資者會認真考慮這種代幣所依託技術的真正價值,最典型的莫如比特幣的數字黃金之名,黃金的稀缺、保值、通兌等諸多特性都被比特幣完美復刻,除了比特幣是數字的。既然比特幣可以對標黃金,那麼ETH該對標什麼?難道是數字白銀?按照現有數據,在CoinMarketCap上,現有8308種數字資產,總市值接近1萬億美元,但可惜的是目前BTC一家獨大,佔了總市值的62.6%。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ETH遲早會成長起來,就像每盎司黃金爲1853美元,而白銀只有25美元,現價BTC徘徊在3萬美元,而ETH徘徊在1000美元,ETH的表現其實要比現實世界的白銀強得多。

所以問題不在於ETH能否對標白銀,而在於ETH能不能超越現實裏的白銀貴金屬,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去重新考慮下ETH的價值所在。

比如,把ETH看做石油,乍一看,這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兩個東西,但是仔細考慮下二者的功能,就會發現這個類比是有道理的,兩者共同的功能都是動力能源+化工原材料的角色,石油的能源角色自不用說,而我們日常使用的塑料製品與化纖製品也都是基於原油的二次開發。

而ETH的能源角色是Gas機制,消耗算力“油氣”去進行金融結算驅動區塊鏈世界的運轉,而ETH原材料的角色更加典型,2017年的初始代幣發行依託的是以太坊,2019年的DApp大火依賴於以太坊豐富便捷的API開發接口,更不要說2020年開始方興未艾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擁有重塑金融體系運作模式的希望。

這樣一看,好像以太坊比比特幣系統還要優秀,比特幣所具有的支付、投資功能,以太坊統統具備,但爲何兩者至今還有接近30倍的價差?這就要涉及價值的真正來源,爲了說清以太坊的真正價值,我們需要說明比特幣的價值支撐,接下來,我們先從金銀貴金屬價值講起,隨後深入到數字黃金,最後解析出以太坊的最佳對標物。

當你排除所有的不可能,那麼剩下的唯一選項,無論聽起來有多麼不合理,就是真正的答案。——夏洛克·福爾摩斯

共識即價值,認知即財富

貨幣天然是金銀,金銀天然不是貨幣,這句話引導了我們對貨幣、價值、商品的初步認識,馬克思還會告訴我們貨幣的本質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也就是一種特殊的交換媒介,所有商品在流通前先要和貨幣掛靠進行標價。

而黃金的稀缺性決定了貨幣天然是金銀,黃金在地球上儲量是穩定的,過去6000年人類大概開採了15萬噸,而2019年白銀儲量探明爲56萬噸,而現有銅總儲量是7億噸,黃金的稀缺性足夠讓其價值甩開其他金屬一個身位。

而更有意思的是,黃金不存在人工合成選項,現在的人工鑽石已經足夠和天然鑽石一較高下,畢竟大家都是碳分子。但是按現有原理推測,金元素來源於中子星碰撞後產生的逃逸物質,這個條件形成之苛刻遠非人力可及,當大家都認識到黃金的稀缺與難以作僞後,黃金是很珍貴的就存在取得共識的可能。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爲黃金的價值在於共識,即我們都認爲黃金存在價值這個信念支撐了黃金的價值。

而在比特幣興起之初,很多人都會把比特幣稱爲1637年荷蘭的鬱金香狂熱,意指人們在普遍的不理性情緒驅動下,人們懷揣着我不會是最後一個接盤俠的信念入場,對某種事物進行類似擊鼓傳花的價值投資。

但是比特幣是數字黃金而不是鬱金香,鬱金香易枯萎不便於保存、只有觀賞價值,可以進行大規模種植,而比特幣依賴於特定算法、完全透明去中心化,所產生的比特幣是支撐比特幣網絡運行的獎勵,而比特幣網絡可以對現實世界進行關聯,比如拿比特幣去買披薩,這種基於現實世界的數字表達,構成了比特幣的價值,本質上是一種自發確認的一般等價物。

而在2019年比特幣錢包地址突破3500萬,而60%的比特幣的持有人的目的是長期囤幣,足以支撐比特幣的價值,而我們在1.12號看到的1萬美元下跌是價格波動,但是隻要比特幣的價值存在,那麼終究會存在價值,最低限度,跑贏通脹就是賺。

以太坊需要一個好故事

黃金的故事講了6000年,上至高官,下至平民,沒有人會對黃金存在價值提出疑問,但他們會對比特幣的價值提出疑問,因爲不到10年的歷程,不足以說服全地球人,而隨着時間積澱,比如灰度持續加倉,ETF等模式被逐步認可,再加上散戶數量的逐漸擴散,比特幣擁有光明的未來。

那以太坊的故事又該是什麼呢?人類總會只記得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叫阿姆斯特朗,世界第一高峯是珠穆朗瑪峯,比特幣基本是區塊鏈的同義詞,而ETH基本只留存在區塊鏈的小圈子裏,就像安娜出道遭受的是嘲諷,出生晚了幾年可能永遠就出不了圈了。

以下皆爲拋轉引玉,誰又能說以太坊一定不會長成參天大樹呢!

首先是數字白銀的敘事模型,而這個邏輯的起點是金本位的天然不足:數量和價值基本不變,一方面帶來了保值的好處,但另一方面帶來了交易的不便。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美聯儲開啓了QE核動力印鈔機,在人們對財富貶值的恐懼下,中本聰應時推出了數量固定爲2100萬枚的比特幣貨幣體系。

造成的後果是BTC存在幾個“缺陷”,首先是比特幣的TPS只有可憐的7這個個位數,基本就告別頻繁交易這個場景了;其次,BTC還有個缺陷是絕對的PoW模式,按照中本聰的設想,PoW模式才能支撐足夠的分散算力,最理想的模式是人人挖礦,但現實世界早已是礦場的天下了;最後一個是比特幣較爲封閉,不便於在其上搞點不一樣的玩法。

其實對比特幣這些“缺陷”更好稱呼是特點,安心做好點對點的支付系統是中本聰的初心,現有的花樣那可不是他的預期。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以太坊創始人V神的故事以後可以詳述,今天只需明白以太坊基本就是比特幣+這三個特點的產物。

以太坊是一個漸進通脹的模型,在總數膨脹的模型基礎上,人們出於恐懼貶值的心理會傾向於交易ETH,交易頻繁會促使生態變得繁榮,內循環也就做起來了。在TPS上,以太坊產生了L1和L2兩種擴容模式,簡單而言,L1去改變以太坊公鏈本身的程序設計,讓其變得更快更便捷,但是這樣一來,只要TPS不足以應對新情況就得重寫一遍底層,L2就比較合理,思路就是鏈上加鏈,各管一攤,比如說主鏈負責底層信息的通聯,側鏈負責小額交易的驗證,典型如BTC Relay,可以讓我們通過智能合約的模式讓用戶在以太坊上驗證比特幣的交易情況。

這兩點讓以太坊變得靈活了起來,但還不夠有“價值”,就是說也得保值一點,才配叫數字貴金屬,這就要提以太坊的PoW到PoS切換模式了,按照以太坊開發計劃,以太坊將在2.0階段正式切入PoS模式,計劃解決高額手續費和低效TPS兩大難題,爭取畢其功於一役,至於能否實現我們可以留待後文,但是PoS機制本身利於ETH的保值。

以太坊發展到現在,數字白銀的敘事是站得住腳的,並且以太坊身段靈活,在DeFi的加持下,確實可以暢想下“數字石油”的敘事模型。

如前所述,數字石油的敘事有兩個要素,其一是Gas費驅動交易,其二是原材料供給,而以太坊的世界,人們在其上不斷進行二次開發,項目種類多元,有做借貸的Maker、Aave、Compound,去中心化交易平臺(DEX)的Uniswap、SushiSwap,其他還有資產配置的Badger和yearn,一片繁榮景象。

而以太坊在其中的角色是底層操作系統,支撐着這些DeFi項目的持續運作,而這些項目之間又細分賽道互相競爭,但總會給以太坊的護城河添磚加瓦。

其實現實世界裏白銀每年總需求爲2萬噸,50%以上的用量是工業需求,而恰好以太坊的角色也是工業原材料,沒黃金那麼貴重,但也足夠保值。

話說到這一步,以太坊的對標物是誰反而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把故事講好,最後能被更多人接受,數字白銀or數字石油,你又選擇哪一個呢?

相關文章